【西南作家• 随笔】魏太红/为音乐发烧,与音乐同行
为音乐发烧,与音乐同行
魏太红(天全县)
音乐是心灵最深处的呻吟,懂得音乐的人懂得生活。
———题记
当你静下来的时候,可以去听一首音乐,纯粹的轻音乐,音量小点,开到能听到就行。最好选择舒缓的、’低沉的、音质特棒的、古典或流行音乐。可以是小提琴、钢琴、吉他、小号或萨克斯曲。
大学读书的时候,我听过许多古典的名曲,除了听,还好奇的去翻阅作曲家的生平事迹,了解作曲家音乐风格,创作背景以及一些相关的逸闻趣事。现在清楚的记得,听过的音乐中包括了亨德尔的《水上音乐》,德彪西的《大海》,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序曲》,格罗菲的《大峡谷组曲》,格里格的《彼得 金德组曲》,安德森的《蓝色的探戈》,舒伯特的《小夜曲》,施特劳斯的《蓝色的多瑙河》、拉威尔的《西班牙狂想曲》、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等等。听过的贝多芬的音乐就多了,最喜欢的是《献给爱丽丝》、《五月之歌》、《命运》和《月光奏鸣曲》。这些曲目中,那些脍炙人口的优美的旋律,每每想起的时候常有萦绕耳畔的感觉。
当时国内著名的音乐家或作曲家如施光南、巩志伟、谷建芬、王立平、吕远、马丁等,还有台湾校园歌曲“音乐教父”罗大佑,他(她)们的音乐作品也是我听得最多的。至今在我书房,依然珍藏着姜育恒、张信哲等几个老男人的几首保留曲目,我算得上这些怀旧老歌的骨灰级发饶友。
我觉得一首悦耳动听的音乐就像一口有着丰富味觉层次的红酒,或者是一滴悠长而令人回味的香水。音乐是生活品质的享受,是陶冶情操的最好办法,是潜移默化的精神动力,是怀旧的催化剂。音乐的感染力和穿透力是毋庸置疑的, 一首优美的音乐可以让人陶醉其中,或沉思,或喜悦、或怀念。珍藏几首喜欢的音乐,会让你感概万千,会让你宁静致远。
有人听理查德 克莱德曼的钢琴曲《星空》的时候,他是这样说的:“ 你的身影是闪烁在我回忆的夜空中的点点明星,清冷而遥不可及”。说得太好了。如果你也在欣赏这首音乐,联想到他说的这句话,我相信,你会情不自禁地说: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几天前,看了一部美国剧情片《最后的猎人》,拍得很唯美,尤其是片中那首男低音吟唱的主题曲,故事和音乐背景,相得益彰,温馨感人。片中的插曲,正是格莱美终身成就奖得主有着“孤独男声”之称的莱昂纳德 科恩演唱的《朴素的灵魂》。
有人听到尼古拉 德 安捷罗斯的吉他曲《安娜小笺》的时候,深有感触地说道 “这波澜不惊的琴音,有一种东西在心底轻轻涌动,有一种淡淡的情绪温柔的复苏,有一种美,扣人心弦,挥之不去 ”。
陶醉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 "沉醉不知归路”,犹如徐徐清风,当一切都成为回忆的时候,音乐还在原地,生活是如此的生动和精彩,这就是音乐的感染力,有时真的会让你无比动容,无法拒绝。
说到音乐,不得不说德国一部二战题材电影《布达佩斯之恋》,片中主题曲《忧郁星期天》,很动听,也很邪恶。据说在流行欧洲的13年时间里,先后有140多人选择在星期天自杀,有人把这首音乐又称为《魔鬼邀请书》,曾经被禁播。可见音乐对人格心灵的影响不容忽视。
“ 有时候 ,听到一首歌,就会突然想起一个人,它让我有了心灵的寄托“。这是一个音乐知己的心里表白,我很喜欢很赞同他的说法,我也有过类似的这种感觉,只不过是一种短暂的一闪而过的自我发呆。
还记得《泰坦尼克号》中男女主人公站在船头张开双臂音乐响起的那一幕吗?,太美了,音乐艺术在电影写实中,被完美地凝固,无限地放大,观众无比激动和深深震撼。那怪有人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生活中,有时候,一句话,一个场景,一首音乐,都会让人微微感动,心中总会洋溢起一种愉悦。我忽然想起美国影片《真实谎言》最后的一幕。音乐响起,男女主人公激情的探戈舞表演,华丽而优雅,那情景印象深刻。有人说探戈是"男人白色的衬衣和女人黑色的裙裾以最性感的姿势,绽放生命的渴望”。 我却固执地认为,除了优美的舞姿,应该是激情四溢的动感音乐,探戈就是充满荷尔蒙激情的南美音乐与强劲舞姿最完美的结合。
音乐是最好的陪伴,就让我们以音乐作陪,在音乐中发绕,在音乐中回忆,在音乐中沉醉、在音乐中释怀。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