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作家散文】唐赵芳/渐行渐远的水缸

西南作家散文

渐行渐远的水缸

唐赵芳(广东)

水缸是一种陶土烧制的盛水器具。在上世纪改革开放以前的农村,家家户户都有水缸。

数数我家的水缸总共有12口。其中大的有3口,中的有5口,小的有4口。小的是从学校带回来的,大的是那一年粮食丰收,“北捞”用单车载来乡下卖与之买来的,其余的是分家时分来的。

应该说,最久的水缸是从家中分到的。经过岁月沧桑,有的缸身出现裂纹用铁丝圈住缸嘴以及缸底以防破裂,有的缸肚漏砂眼用水泥填补着,有的缸身留有洗不净的白灰痕迹。

看着一口口存放在屋棚里苍老的黑褐色水缸,我一下就想起小时候放在灶屋里的那口水缸,也就想起母亲挑水下厨做饭炒菜的身影。

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灶屋里的那口水缸很大,能装四担水。它放在灶的一角靠墙方便取水的地方,做饭炒菜用水时,只要一转身就可以用瓢从缸里将水舀出,倒进锅里。

水缸记证着我母亲的艰辛。记得在我未分家之前还没有自来水,家中的吃水都是靠母亲挑的。那时候,实行生产队集体劳动,为了不误出工,母亲总是天还未亮就起床,先挑起水桶到露天井头打水,然后挑回来。或是前天晚上就准备好下一天的用水。水井离我家不是很远,大概有100米左右。水挑满缸后,母亲就开始下米做饭炒菜。等饭煮熟菜炒好就到了出工的时间,母亲急促地吃饭,就出去做工去了。有时候,因为忙不过来,当天没有储备好下一天的用水,新一天早上又碰上取水的人多,等候怕担误出工的时间,母亲只好先挑一担水回来把饭煮好,到生产队劳动的时间了,就得去参加生产队劳动,收工回来后再继续挑水,常常是从早到晚忙个不停。

对于母亲的艰辛,我总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年纪稍大些,每次放学一回到家,我总是先欣开缸盖看看缸里有没有水,如果水缸水不多,或空着,我就知道母亲又来不及挑水就到生产队劳动去了。每每遇到这样情况,我把书包一摔,急忙地拔上一二碗饭,就挑起水桶去水井挑水。说实在话,那时的我个子还是很矮小的,那挑的起大人挑的水桶?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我只好把长长的桶绳梱绑短,挑着水桶一脚高一脚低的走到井头。大人挑一担是满满的,而我挑一担仅是大人挑的二分之一。好不容易把水挑了回来,得慢慢地放在缸边,先用瓢一瓢一瓢地将桶里的水舀进水缸里,桶里的水少了,就用双手抓着桶耳,用力地将桶提到缸口,再将桶里的水倒进缸里。

水缸的水是不能缺的。能可缺一天的粮食,也不能缺一天的水。一口水缸每天盛放的是一家人一天的吃用水。水是活着的诗,水缸是一个日夜静悟的诗人。水缸盛的是生命之水。它仿佛是大地深处一条血脉奔涌的河流,哺育着我们成长。曾记得,一年四季,尤其是夏天,天气非常的炎热,无数次我放学回来,或者是到外面玩耍归来,喉干舌渴的时候,我总是走向水缸,随手欣开缸盖,拿起瓢子,打上一瓢水,咕咯咕咚地喝个不停,实在地说那股沁人心脾的清凉比现在喝矿泉水还要爽。

水缸不但是盛水的器皿,还可用它来盛稻谷杂物。当年在生产队分到的稻谷、晒干了的薯干、花生等都要用缸来储藏。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家盖了一间新的瓦房。听母亲说,那年盖房费去了所有积蓄,造成度日连买菜的钱都没有。但那一年天助我也,我家种了很多萝卜,到了收获的季节,父亲将萝卜拔运回来,用刀把萝卜剖开,然后用竹篱围成一个圈,圈底下铺着一层稻草,再将剖开的萝卜一块一块地涂上粗盐放进竹圈内,经过双脚反复踩踏后,最后铺上一层稻草,搬来大石头重压着。第二天,太阳出来了,又将萝卜从竹围中掏出来,一块一块地铺在城上晒太阳,傍晚,又将晒太阳的萝卜收起揾盐堆放在竹围里,还是照样在顶层铺上稻草并用石头重压着。这样反复的晒、收、晒,大概一个星期左右,青萝卜变成咸萝卜干。母亲就将萝卜干放进缸里,并将其压严压实,然后盖上缸盖。吃饭的时候,只要打开缸盖,掏出几条萝卜干洗净就可以伴饭。有时候嘴闲了,也从缸里掏出几块洗净嚼吃。萝卜干味道可美着呢,香喷喷的。也就是那年,那缸萝卜干使我家度过没钱买菜的困难时光。

水缸派上用场的还有用它来窖猪食和腌制酸菜。记得每年收获的番薯除刨成薯丝晒干缸存以外,收获的薯藤母亲用刀将其切碎,一部分煮熟喂猪,另部分放在缸里窖起来,等到猪食青黄不接的时候再用来喂猪。还有每到冬季,母亲就挽起衣袖,把收获的青菜放在城上晾晒后一层一层地放进缸里,并一层一层地撒上盐巴,最后找来大块石头压在上面,不过几天,腌制的青菜变成酸菜。搬开石头,掏出酸菜用清水冲洗,就可食用了。吃不完的腌菜,母亲又把它放在水桶里挑上市场去卖。经腌制后的酸菜,比青买的价钱要高出很多。

其实,我家的水缸很少有空闲着的时候,即使有空闲着的也常常被借用。说实在话,那个年代,不是家家户户都有那么多的水缸。有的家庭条件不是那么好,还缺缸用呢?为此,水缸也成为村中常被相互借用的器具。每逢村上娶亲送嫁摆酒席,我家的水缸常会被借去盛水做饭炒菜。还有生产队每逢播种季节,我家的水缸都要借用几天,等浸泡完种子才被送回家。还有村乡上盖房子需要用水缸盛水和灰浆,也来我家借。

水缸不但见证了我母亲的艰辛,还见证了我母亲的善良。有时水缸借给邻居不小心弄破了,我母亲也不所在乎,不要其赔偿。记得有一年,村乡上有一邻居,没米下锅,来到我家借谷,本来我家就没有更多的谷物储备,但母亲还是打开缸盖掏到缸底借了,母亲还盯嘱那位邻居拿回去煮给孩子们吃个饱,免得孩子们受饿,不用还的。当借谷的那位邻居走后,我问母亲有借有还,为什么借出去的谷不用还?母亲对我说,虽然咱家穷,但比咱家穷的没米下锅大有人在,咱家的谷虽借出去了,但咱家还有番薯干顶着呢!现在每每想起母亲这些话,我非常敬佩母亲!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发展了,农村有了电,家家户户都钻打了机井,安了水龙头,只要一扭水龙头,水就从水龙头里哗啦哗啦地流了出来。昔日用水缸盛水也淡出人们的视线,成为历史!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离开乡村当上教师,后来成为公务员,改变了做农的身份,不种田地了,也用不上用水缸来盛粮食、腌制酸菜了。水缸只是空闲着。但即使如此,我还是舍不得丢掉水缸。因为水缸不但见证了母亲的艰辛,也铭刻着母亲的善良和大度,更让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段挑水的历史!

唐赵芳,广东省徐闻县人。大学本科毕业,湛江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中原现代书法研究会会员,蔡文姬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和“签约作家”。喜欢弄文舞墨,以我之笔写我之心。作品散见《贵州日报》《云南日报》《广州日报》《中国文学》《青海湖》《西部散文选刊》《作家报》等报刊杂志。参加全国性比赛多次获奖。获“中国旅游散文创作金牌作家”、“全国文学艺术精英人物”、“德艺双馨优秀作家”称号。出版论著《改革与发展研究》、游记《一路风吟》、散文评论集《芳草闲谈》。

(0)

相关推荐

  • 蒋崇荣||玉米饼子

    <烟台散文微刊>2020第112期 (总第451期)                        主办:烟台市散文学会                   协办:烟台市作协散文创作委员会 ...

  • 日子“缸缸”好

    文/李春梅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农村的家里每户都有大缸,而且不止一个.人们使用最多的是水缸,其次还有粮食缸.激白菜缸.腌咸菜缸等等. 缸的底部和上口都是圆的,中间略微鼓了一些,憨憨的,像个鼓鼓的球. ...

  • 【郁氏文化】缸缸甏甏也宝贵 (文/张垣)

    郁氏文化 缸缸甏甏也宝贵 文/张垣 百年老屋里,有用之物都搬走了,唯缸缸甏甏散落屋角墙根,守护着老屋.我回老屋时睹物思情,情不自禁要为它们评功摆好,缸缸甏甏也宝贵. 遥想当年江海沙地农家,从泥土里刨粮 ...

  • 青未了|'一缸‘’童年

    文 | 林源 小时候,农村可没有自来水,家里的用水都是从村里的砖井里挑回来的.先是从井中用井绳一桶一桶提上来,然后用扁担把两桶水担回家,储蓄在自家水缸,因此家家户户都有水缸.我们家兄弟姊妹多,用水量大 ...

  • 李同书丨我葫芦我的瓢

    瓢的前身来自于挂在窗棂上的一只葫芦.秋天即将消逝的时候,风逐渐变得有点凌冽,阳光也渐渐收敛了暴躁的秉性,挂在窗棂上的那只葫芦竟然在不断变幻温度的风中悄然隐去淡绿的外装,开始发白发轻,竟然还在风里打起秋 ...

  • 山东作家‖【椿芽咸菜】◆孙宗军

    作者简介 孙宗军,中共党员,济南平阴县人,自幼受家庭熏陶,喜爱写作,先后在<济南日报><齐鲁晚报><平阴文史>等报刊发表作品.2019年在山东散文学会举办的走进齐鲁 ...

  • 再回首 ‖ 朱文泽:打人参米(散文)

    每逢在家听见便河边街道上传来"砰"的一声巨响,我就按捺不住了,这是打人参米(爆米花)的来了!这是原始的广告手段,他先放一个空炮,让整个一条街的小朋友都知道,打人参米的来了!而且时间 ...

  • 【西南作家•散文】赵义山/聆听《嘈嘈切切错杂谈》的妙奏

    西南作家·学者散文 [西南作家·快讯]阿 月 /西南作家工作室联盟隆重上线 聆听<嘈嘈切切错杂谈>的妙奏 文/赵义山(四川成都)        身处四川盆地,一遇三伏天高温闷热,最为难受. ...

  • 【西南作家•散文】赵惠泽/母亲的烤茶

    西南作家·散文 [西南作家·快讯]阿 月 /西南作家工作室联盟隆重上线 母 亲 的 烤 茶 赵惠泽 离开故乡四十多年了,但一想起母亲的烤茶,周身还是禁不住浸满幸福.那感觉不紧不慢,体贴入微,温馨亲切 ...

  • 【西南作家散文】赵星宇 / 白酒醪糟

       白   酒   醪 糟 白酒醪糟   巨   变 写给碑山之行 酒与醪糟碰撞的美味,大抵是川东北地区南江农村劳动人民所发现的.醪糟便是通过酒曲和糯米发酵而成的,若是在发酵过程中添加少量白酒就会制 ...

  • 【望安山文学】唐赵芳||曾宅寮村(散文)

    曾宅寮村 作者:唐赵芳     主编:非   鱼 听到曾宅寮村这个名字,自然我的心中就有了太多的期待."五一"小长假的一天,我终于到了徐闻县角尾乡曾宅寮村. 该村位于县城西32公里 ...

  • 【西南作家•散文】范银芳/父亲和他的自行车

    西南作家·散文 [西南作家·快讯]阿 月 /西南作家工作室联盟隆重上线 <西南作家>微信公众号 主 办:<西南作家>杂志社 主 编: 曾令琪(联系电话.也是微信号:182280 ...

  • 【西南作家•散文】曾令琪/我的恩师赵义山先生

    西南作家·教师节特稿 欢迎点击,敬请关注-- [西南作家·快讯]阿 月 /西南作家工作室联盟隆重上线 <西南作家>微信公众号 主 办:<西南作家>杂志社 主 编: 曾令琪(联系 ...

  • 【西南作家•散文】范银芳/忆母亲

    西南作家·散文 [西南作家·快讯]阿 月 /西南作家工作室联盟隆重上线 <西南作家>微信公众号 主 办:<西南作家>杂志社 主 编: 曾令琪(联系电话.也是微信号:182280 ...

  • 【西南作家•散文】范银芳/幽兰一赋惊天下

    西南作家·散文 [西南作家·快讯]阿 月 /西南作家工作室联盟隆重上线 <西南作家>微信公众号 主 办:<西南作家>杂志社 主 编: 曾令琪(联系电话.也是微信号:182280 ...

  • 【西南作家•散文】童华池/初到赵家渡

    西南作家·散文 [西南作家·快讯]阿 月 /西南作家工作室联盟隆重上线 <西南作家>微信公众号 主 办:<西南作家>杂志社 主 编: 曾令琪(联系电话.也是微信号:1822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