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作家•散文】淡 墨/梅香氤氲的冬日——师叔曾令琪先生印象
《西南作家》微信公众号
主 办:《西南作家》杂志社
主 编:
曾令琪(联系电话、也是微信号:18228014307)
编 辑:
(以姓氏笔画为序)
刘 红、李毅梅、陈小磊
邮 箱:675833642@qq.com
要 求:
只接受原创、首发稿。作者文责自负,《西南作家》没有侦探之责,敬请作者留意。作者投稿时,请附上自己的文学创作简介、近期生活照。
梅香氤氲的冬日
——师叔曾令琪先生印象
文/淡 墨(四川内江)
阳光从窗口进来,洒在摊开的书页上。面前这本书,是作家曾令琪先生的散文集《热闹的孤独》,我视之若珍宝。一缕梅花的香气飘来,似梦非梦,往事恍惚……
(一)
那日,得知师父顾建德校长在市电视台接受一则专题采访的消息,我从座椅上弹起,电话拨过去,请他无论如何留下来一起吃晚饭。加上令琪先生明早前往圣水寺赴“清德大师”追思活动,在此歇脚,赶早不如赶巧,正好聚聚。起初他俩再三推谢,最后终于拗不过我,答应留下来用饭。
我喜出望外,与师父在文友采风活动上认识,算来已隔匆匆数载,向来只通过网络联系,即使他偶尔因公事临时过来一趟,亦总是匆匆离开,不得相见;至于令琪先生,我从未与君谋过面,但先生渊博的学识令我仰慕已久,此番终于可以有幸目睹尊容。
(二)
半个多月前,正是冷冬袭来,蜡梅含苞,我一时心血来潮,随手将一篇习作“丢”进一家叫《西南作家》杂志的投稿箱,不日,竟被该微刊登出来,着实让我意外和惊喜。我平时很少阅读电子刊物,网上是鱼龙混杂之地,网络的便捷,更是直接导致许多良莠不齐的作品都跑出来滥竽充数。所以,某回偶然地关注了《西南》公众号,我也懒得进去看,过后便与其他杂刊一起,将之抛诸脑后。
怀着感激,外加几分好奇,我点开它,随意翻看,这不看不打紧,一看便被一篇精彩之作吸引住了,文章洋洋洒洒,谈古论今,厚重大气,思想深邃,远非平庸之辈所能及,想必定是出自大家之手!我于是再细看作者简介:“xxx,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毕业,中国辞赋家协会理事,中国西部散文学会理事,中外散文诗学会四川分会副主席,大型文学期刊《西南作家》杂志主编,中型文学期刊《新蕾》杂志主编,国家一级作家,贾平凹先生关门弟子。代表作:学术专著《周恩来诗歌赏析》《末代状元骆成骧评传》,散文集《破碎的星空》《热闹的孤独》,小说《关于石头的新闻播报》《最好的礼物》……”
拥有无数头衔的作者不在少数,我通常忽略不看。这就好像我喜欢蜡梅花,并非因花有多漂亮,实际上,它的香气远远超过了形态和颜色,而它独特的魅力,多像一篇篇美文,品味文字就足矣,谁还去管作者是谁,长什么样呢!但是反过来,你读到一篇上乘之作,或被其真挚的感情所打动,或陶醉于形象优美的语言,或被深邃的思想境界折服,你一定很想知道作者是谁,何方神圣也。
这位xx君之作正是如此,它让你意犹未尽,欲罢不能。于是,我读完一篇,又接着读另一篇,从每一段到每一句,甚至标点符号也不放过,每每总有如饮甘醴之畅快。且此君的文章不拘形式,体裁多样,从诗歌词赋到散文小说,样样皆精,尤其古诗词赋,意境之深远,遣词造句之讲究,积淀文化之厚重,其中的精髓,绝不是一般人所能及,而读者是需要花很多力气去揣摩学习的。这些大作立在我面前,就像一座座高山,令我深深拜服,叹为观止……
后来师父告诉我,这位作家乃他的贤弟,在文学界颇为有名且深具影响力的作家曾令琪先生。
从那之后我便成了《西南作家》忠实的粉丝,每天必定点开阅读。当然,除了主编令琪先生的文章之外,我还发现不少好文章,尤如走进一座大花园,繁花锦簇,我流连其间,常常于不知不觉中读得废寝忘食。
左起:曾令琪,顾建德,淡墨
(三)
歌德说: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自从读了《西南作家》这本纯文学性刊物,我发现其中许多原创作品文化底蕴丰厚,思想有相当的高度,通过一个个方块字走进作者营造的世界,听他们“谈话”,会学到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东西,获益良多。而那些文章,各放异彩,或深沉,或诙谐,或质朴,或犀利,仿佛看到不同气质不同性格的良师益友站在面前。“三人行必有我师”,阅读他们的文章,能取人之长,以补己短。诚如著名作家高尔基认为,“当书本给我讲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态度时,似乎是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
的确,《西南》除了呈出“大家”之作,开阔读者视野、增长读者知识外,也刊登新秀小苗,一篇篇优秀的习作,一首首稚嫩的诗歌,这些可塑之才,被令琪先生及编辑老师们视作小树苗,悉心呵护栽培,希冀他们能在这片文学的土壤中长成参天大树。令琪先生怜才惜才,与几位作家合力,大力推广纯文学,可谓“厚德载物,兼容并包”。
我素来爱好文学,却由于文化底子薄,也很少下功夫,偶尔写点豆腐块,自然难登大雅之堂。读了《西南》里面许多好文章,看到明显的差距,深感自己的不足,这让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向那些高手们学习,铆足了劲追赶,又冥思苦想整出几篇臭豆腐,自我感觉还不错,发到邮箱,很久没动静,于是我又投。或许是我的执著感动了令琪师叔他们,为鼓励我,前不久终于又刊了我一篇拙作。但是,这次除了感激,还觉得非常羞愧。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与其他好多作者比起来,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面对令琪师叔无声的鞭策,我只能默默加倍努力,埋头读书,认真学习。由此我也便知道,《西南作家》绝不以次充好,糊弄读者,只会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力求精益求精。
(四)
眼下,师父师叔要来,我特意订了家餐馆,听说是仿古建筑,环境幽雅,味道也不错,希望不要太寒酸,以免怠慢了两位前辈。
下午五点半,师父将我说的吃饭地点搞错了,竟直接把车开到我单位来,正好,师徒二人一道过去。除去头上耀眼的光环,师父其实是个可爱的小老头,一路上,我拿他聊天打趣,他也并不介意。正是下班高峰期,拥堵不堪,车像蜗牛在爬。
一个小时后,终于到了。天色已晚,有琴弦声悠然传来,眼前出现一座小院落,果然古色古香,清幽静谧,我暗自松口气。师父去停车,让我先进去。想到师叔已等候多时,我于是快步走进,找到包间,撩开帘子,只见一位儒雅之士正端坐于餐桌一侧,看起来温文尔雅,俨然一谦谦君子,由于之前在《西南作家》上见过照片,所以我便一眼认出,这就是我景仰已久之人——师叔曾令琪先生。师叔也认出我来,面带笑容,十分热情,同时向我介绍旁边一位优雅的女士,她是《西南》的签约作家周老师,我看过她的文章,写得非常棒。
师父也随后跟至。大家一番问候寒暄之后,我感觉热,径自把窗户推开半边,完全忽略了旁人(现在回想起来,我感到无比惭愧,懊悔不已)。餐桌上,由于他们都是我崇敬的前辈,我不免有些局促紧张,连一些基本的礼仪都忘了,然而几位师尊丝毫不介意,反客为主,无微不至,处处替我这个晚辈解围。点菜也自是互相推让,见到菜单上的价目,他们不住地嫌太贵,只点了几个便宜的菜。师父能言善道,幽默风趣;师叔沉静谦和,彬彬有礼;周女士优雅可爱,热情大方。有了这几位可爱的人,一边吃一边聊,说说笑笑,气氛融洽……
听闻令琪师叔平素不吃晚膳,他自嘲是为减肥。如今细细一想,才恍然大悟,他之所以肯屈尊前来赴宴,是不愿拂了我的好意啊!
席间,令琪师叔鼓励我多读书,读好书,还例举了许多有名的作家及其作品,唯独不谈自己的成就。在令琪师叔看来,在文学这片浩瀚的海洋中,自己不过是沧海一粟,正如他在某篇文章中所提到苏轼的名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先生如此谦逊低调,真正是我等小辈借鉴的榜样。他把刚写的一篇悼三毛逝世28周年的文章拿出来念,我这才知道,这篇600多字的美文,是在等我们吃饭的间隙速速写成。先生抓住每分每秒勤学苦练,如此珍惜时间,太值得我学习!
相聚的时光总是短暂,很快,用完便饭,师父有事着急回去,于是大家匆匆告别。翌日,我因上省城,无法陪师叔前往圣水寺,深感遗憾。然,师叔连说无妨无妨,并于当日晚疾书新词一阙赠诸君,其中亦提到我这个晚辈,与众多前辈尊姓大名一同陈列,并被尊为“青年作家”,师叔如此礼贤下士!我自是倍感惶恐,脸颊火烧火燎,惭愧不已。
(五)
在我的印象中,师叔令琪先生的话并不多,言语温和,字字珠玑。他看着我说话的时候,眼神清澈如水。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只有至真至善之人,双眼才不会蒙尘。因此,尽管他已年逾半百,眼睛却还那么漆黑,那么明亮,那么真诚,让人不由想到冰心的《繁星》,对,就像星光,在文学的天空闪耀,指引着迷茫的文学爱好者前进的方向。
我捧起令琪先生的书,重若千金,他的赠言又回响在耳边:“我们是一群文学的草根,春夏秋冬都应该有我们开花的权利;我们是一群快乐的草根,文学百花园岂能少了我们的一席之地!”
窗外,一枝梅花正迎着刺骨寒风,努力绽放它的美丽。不由想起那句经典的语句: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作家简介
淡 墨,本名彭晓兰,曾用名彭雪梅。学医出身,酷爱文学,十指沾满人间烟火,心中却常怀诗意。有部分小诗和散文发表在《几江诗刊》《也是文学报》《沱江文艺》《内江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