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天桥听野戏 价格便宜人满为患 唱上两段又要钱
天桥,从清朝末年开始,便在老北京的文化娱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即便新中国成立以后,50年代依然是许多老北京流连忘返之地,至今还让许多人心弛神往。
以前在老北京听戏,有钱人看堂会,进园子,而没有多少钱的普通老百姓则是看野戏。
天桥的唱戏演出场所多以席棚搭建而成,设备极为简陋,是较为抵挡的娱乐场所。
在当时戏棚有限的空间里,为了尽可能多的容纳观众,前台颇大,后台则极为狭小。
那时候的舞台没有幕布,仅随便找一个布匹做遮挡,舞台也是用木板搭在中间,铺上地毯完事。
坐在戏棚里看戏的人不但会大声叫好,也会起哄喝倒彩,甚至还会因为琐事骂人打架闹事,经常戏棚里台上台下一般的精彩。
在天桥除了戏棚当然也有戏园子,不过对于逛天桥买东西品小吃的游客来说,更多的还是选择在戏棚里歇歇脚,听上一段。
不过这样的戏棚尽管入门时收费便宜,但经常唱不了几段便又要开始要钱,就跟天桥撂地卖艺的一样,简直就是侯宝林大师相声《三棒鼓》的即视感。
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照片是1957年拍摄的天桥戏棚里的情景。
天桥听戏,因为收费便宜成为了当时普通百姓活动的固定场所。
在当时天桥戏棚里因为人数太多,许多站在后面的并不能看清戏台,所以看的多了,就不在于看而在于听,也就随之称为了听戏。
请点一下右下角的“好看”,这对我们很重要,文章将被更多朋友看到!
回复关键字“春运” 我们一起追逐回家过年的脚步
回复关键字“南京大屠杀”了解中国抗战史上最惨痛的记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