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红楼梦》是曹雪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菁华和集大成者,值得每个热爱中国古典文化的中国人,每年至少读一遍,每一遍都能读出不同内涵和感想的书。
十来岁的少年人和二十岁三十岁的青年人,能读出来的东西固然不同,
四十岁五十岁的中年人和六十岁七十岁的老年人,能读出来的东西也绝不一样,
甚至于今年和明年,明年和后年,人生的不同时间段能体味到的内涵感想,同样大不相同。
鲁迅先生曾言:【《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
关于《红楼梦》,语文教科书上如是说:【小说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对此不以为然的许多论者,则坚信红楼梦的终极内涵,就是那首《好了歌》;就是甄士隐对好了歌的那阙注解;就是太虚幻境演绎的那一曲《飞鸟各投林》;是空;是虚无;是阅尽沧桑后的拔剑四顾心茫然……这些说法都对,但却都不是完整的《红楼梦》。
就以“盲人摸象”的寓言为例,绳子、墙壁、蒲扇、柱子,都是摸象的盲人对大象的真实认知,却并不是大象。
什么是大象,这是个哲学问题。“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真兽亚纲、长鼻目、象科”的陆生动物,其实只是我们这些灵长目人科动物对大象的定义或分类。
我们永远不能只通过语言和文字,告诉一个没见过大象的人,什么是真正的大象,至少得用图画、照片和视频。
但即使是看过大象的图画、照片和视频,甚至去动物园见过大象、骑过大象了,难道就真知道什么是大象了吗?解剖过大象吗?了解大象的生理结构吗?
但即使实体解剖过大象的身体,带着手套触摸过大象的每个器官,我们这些灵长目人科动物就【真正了解】什么是大象么?
即使是一个专门研究大象的人类生物学家,了解象群的社会结构,知道大象的脑神经运行机制,那他也只不过比寻常的灵长目人科动物【更接近于】大象的真相,而并非真正了解大象。
——能真正了解大象的,除非是投胎转世、或者灵魂穿越到大象身上,哪怕只当一天大象,也远远胜过人类大象专家的皓首穷经一生。
《红楼梦》作为文学作品,就是一种类似大象的存在。读者每一遍重新阅读《红楼梦》,就等于盲人重新反复摸一次大象。
普通读者参观大象骑大象,“红学家”们解剖大象、分析象群的社会结构。但谁也没法发自内心的确信,什么是真正的大象,什么是真正的红楼梦,除非起曹雪芹曹公于地下,起逝者而肉白骨,让他来如实将他写作时的所有真实想法,如实地告诉给大家。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作为文学作品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几乎可以说是完美无缺的。如果一定要说它的不足和遗憾,不在于小说本身,而在于它的作者曹雪芹。不在于曹雪芹自身,而在于曹雪芹著书时所处的时代。
如果说《红楼梦》有局限和不足,那就是曹雪芹曹公这样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都算得上古往今来第一流的人物,却只能用毕生的心力,去写这样一本关于幻灭和失败的书。虽然是一本不管读过它的人怎么高估,终究会发现还是低估了的小说。
帝王将相们生前功业再大,在宏观的历史和文明视角,不过是时代的浪花;
但曹雪芹和《红楼梦》是无可取代的,即使在文明这个层面的视角下,也是熠熠生辉的。
然而,终究也只是一部书啊!
根据现代“红学家”考证,曹雪芹大致生于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逝世于1763年(乾隆二十八年)。
同样一个地球,同样一个世界,东天那颗叫“曹雪芹”的巨星,如此孤独和黯淡。
而同样是在文明的视角下,“云和山的彼端”,西方世界的“人类之子们”正在交相辉映,开启一个人类历史的新时代。
威廉·莎士比亚,生于1564年,逝世于1616年;《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威尼斯商人》,
托马斯·霍布斯,生于1588年,逝世于于1679年;机械唯物论,国家起源说,
勒内·笛卡尔,生于1596年,逝世于于1650年;近代哲学,解析几何,
约翰·洛克,生于1632年,逝世于1704年;《论宽容》 《政府论》 《人类理解论》,
艾萨克·牛顿,生于1643年,逝世于1727年;万有引力,三大定律,微积分,
查理·路易·孟德斯鸠,生于1689年,逝世于1755年,《论法的精神》,三权分立学说,
伏尔泰:生于1694年,逝世于1778年,《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老实人》《形而上学论》
本杰明·富兰克林,生于1706年,逝世于1790年,电荷守恒定律,《美国宪法》,
让·雅克·卢梭,生于1712年,逝世于1778年;《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
亚当·斯密:生于1723年,逝世于1790年,《国富论》,古典经济学,
伊曼努尔·康德,生于1724年,逝世于1804年,古典理性哲学,
托马斯·杰斐逊,生于1743年,逝世于1826年;《独立宣言》,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生于1770年,逝世于1827年,九部交响曲,交响乐之王,
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罗蒙诺索夫,生于1771年,逝世于1765年,热能第二定律、化学质量守恒定律,
……
这是中国文学之大幸,亦是中华文明之大不幸。未来百年是沉沦与屈辱,皆发端于此。
看到和曹雪芹同时代这些人类文明史巨星的名字,再读《红楼梦》那篇“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凄凉何止十倍!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篷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