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和张艺谋的成就,究竟差距有多大?他其实还比不上姜文

近日,冯小刚接受采访,指点江山,称自己只拍摄投资1亿的影片,回本压力不大,暗讽张艺谋拍摄“投资10亿,30亿票房才能回本”的《长城》,亏了大钱。

那么,冯小刚是否真的有资格,如此嘲讽张艺谋呢?

不错,过去三十年来,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是大多数公众认可的内陆三大导演。

然而,不论从艺术成就还是影史地位,甚至为人处世的涵养上,冯小刚和张艺谋都全无可比性。当然,不可否认,冯小刚同样也对中国商业电影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过去三十年来,张艺谋导演一直是中国电影无可争议的第一人,他奠定了中国艺术电影在国际电影的辉煌,又开启了中国商业大片时代,堪称中国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张导早年在戛纳、柏林、威尼斯等欧洲三大电影节连战连捷,以非凡的艺术才能,先后获得获得3座电影节最高奖(《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红高粱》),3座银奖(《活着》《大红灯笼高高挂》《我的父亲母亲》),

3次提名奥斯卡奖(《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英雄》),5次提名电影金球奖,2次获得英国电影最高奖,生平12次入围欧洲三大电影节主竞赛的记录,更是全亚洲所有导演第一人。

此外,张艺谋还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表彰个人成就的"电影人荣誉奖",蒙特利尔、开罗、上海三个a类电影节的终身成就奖或杰出贡献奖,并先后成为圣赛电影节(1999年)、东京电影节(2005年)和威尼斯电影节(2007年)评委会主席。

迄今为止,其余内陆所有导演(陈凯歌、姜文、贾樟柯、王全安、刁亦男等)在欧洲三大电影节加起来的所有奖项成就,也不过堪堪与90年代的张艺谋相当。

排除已经完全是好莱坞电影圈一员的李安,其他所有港台著名导演(王家卫、侯孝贤、杨德昌、蔡明亮、许鞍华等),在欧洲三大电影节的奖项成就全加起来,同样也只能和张艺谋打个平手。

至于冯小刚,过去三十年,他最大的成就,大概就是让无数人将他视为可以和张艺谋、陈凯歌齐名的内陆三大导演之一,殊不知单论艺术成就,比贾樟柯和姜文都差得远了。

陈凯歌: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英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霸王别姬》),5次戛纳主竞赛+1次柏林主竞赛,2次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还在蒙特利尔电影节和洛迦诺电影节获得银奖,东京电影节终身成就奖,上海电影节杰出贡献奖。

贾樟柯: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三峡好人》),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天注定》),3次威尼斯主竞赛,5次戛纳主竞赛,戛纳电影节个人成就“金马车奖”,还在另外两个A类电影节,洛迦诺电影节和开罗电影节,获得终身成就奖。

姜文: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鬼子来了》),1次柏林主竞赛+2次威尼斯主竞赛+1次戛纳主竞赛,平生只拍了6部电影,4次入围欧洲三大,还让只有17岁的夏雨加冕威尼斯影帝,另获上海电影节的杰出贡献奖。

而冯小刚在内陆知名导演的尴尬记录,是从来没有入围过欧洲三大电影节主竞赛,即使他近十年来改弦更张,拍摄偏文艺向的剧情片,也同样未能如愿,只能退而求其次,去非欧洲三大的其他A类电影节,获得开罗和圣赛电影节的两次金奖,一次编剧奖,(《一声叹息》《我不是潘金莲》),同样获得上海电影节的杰出贡献奖。

因为国际A类电影节的片单彼此互斥,所以非欧洲三大的A类,都是被三大电影节主竞赛淘汰下来的电影之间进行的竞争。非欧洲三大的A类电影节获奖,甚至比不上入围欧洲三大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也是业内公认常识。

因此,《一声叹息》当年在开罗电影节拿了一堆奖,却被原著作者王朔公开嘲讽:“非洲乡镇企业奖”。至于西班牙圣赛电影节,固然国际名望更高一筹,却也只是《我不是潘金莲》落选欧洲三大后,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所以,单论影片艺术成就,冯小刚甚至在内陆导演里,也要排到十名开外,在他之前,还有获得过三大电影节最高奖的谢飞、王全安、刁亦男;银奖的吴子牛、王小帅、顾长卫、张元等多人。

在国内电影奖项上,张艺谋同样奖项等身,先后获得8次华表奖,9次金鸡奖,7次百花奖,2次金像奖,1次金马奖(仅参加一次即得奖),合计27座奖杯。

冯小刚的成绩是5次华表奖,2次金鸡奖,8次百花奖,3次金马奖,合计18座奖杯。张艺谋对他保持3:2的极大优势。

甚至单比作为演员的“副业”成就,《老炮儿》“六爷”本色出演,拿下金马影帝,固然让冯小刚的演技广为认可。

可是比起张艺谋30年前处女作《老井》就同时获得东京电影节、金鸡奖、百花奖的三座影帝奖杯,而且还是中国内陆第一个国际A类影帝,又算得什么?

在对中国电影发展的贡献上,张艺谋更是首屈一指,无论商业上还是艺术上,都取得他人难以企及的巨大成功。

他在90年代的乡土文艺片,品为国际电影界打开了认识中国的窗口,也为中国电影赢得了世界级的声誉,一定程度上破除了国际影坛对中国和黄种人的偏见,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争得足够话语权,泽惠当时后世无数的同行与后辈。

张艺谋先后出任1993年柏林电影节的评委,2007年威尼斯电影节的主席,在这两次电影节中据理力争,说服其他国家评委,先后为李安的《喜宴》和《色戒》争得电影节最高的金熊和金狮大奖。

前者让李安得以在国际影坛一举成名,后者让李安得以凭4座三大电影最高奖,超越张艺谋自身的3座,这既是足以铭刻在华语甚至国际影史的“英雄惜英雄”的一段佳话,同样也体现了张艺谋导演的伟大人格和广博胸襟。

比起作为开拓者和革新者而饱受非议,永远站在风口浪尖的张艺谋,冯小刚更像是一个跟风追随者。他此后也抛弃了小成本京味贺岁片,拍《天下无贼》拍《夜宴》,在当时都是投资不小的大片了,

一直到《集结号》《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才算真正登上“大雅之堂”,凭借这些兼顾艺术和商业的严肃题材剧情片,赚得名利双收,连同其所属华谊公司一起,一度占据内陆电影中心地位,

这些影片不止是票房,口碑影响力也超过了张艺谋的同期影片,这时的冯导,确实如日中天,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他能凭自己的影响力,坚持投入相当资金,拍摄那些因为题材和剧情限制、票房注定难以大爆的严肃题材电影,也体现了作为优秀电影人的情怀,而非如某些“后起之秀”的名为“导演”,实为跨界抢钱的演员、主持人、作家甚至网红一般,纯粹唯票房是图,去批量制造圈钱烂片。

当然,两人为人处世的涵养,同样有着极大差距。

相比于冯小刚每次影片上映,都为了票房去绞尽脑汁,营销宣发,碰瓷炒作,颇受诟病,甚至反而影响了影片本身的口碑风评,

张艺谋早已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哪怕是电影《长城》上映期间,那些名为“影评人”,实际上已经毫无为人底线之徒,高呼“张艺谋已死”,抱团去给他点蜡,也同样“八风吹不动”,懒得理会。

论胸襟之广博,论为人之境界,肯定是票房一不如意就怒喷“垃圾观众”的冯小刚所不能及的了。

如今的张导,多次坦然表示,并不欲和那些创造几十亿票房奇迹的后辈们去竞逐争锋,而是只欲完成自己的艺术理想,只要能收回成本,对得起投资人便好。

如此胸襟,足以令多少“嘴上谈的都是艺术、心里想的全是生意”、整天痛骂“垃圾观众”,唯独不知检讨自身的同行们汗颜。

事实上,如今那些执着于走文艺片冲奖路线的很多新人导演,根本就不是张艺谋的接班人,从来不是因为他们当真清高到视金钱如粪土,视艺术如生命,

而仅仅是因为他们只会拍这种晦涩难懂的自我创作,以此妄图去外国争奖,求名求利,而根本不具备真正取悦观众,让大家心甘情愿掏钱支持的能力!

好在,这样的歧路,张艺谋从2002年拍摄《英雄》起,就不计个人毁誉地抛诸脑后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