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在战俘收容所里的幸福生活 以德报怨有人却想杀人越狱

在抗日战争中,我们曾俘虏了大批日军战俘,从1937到1945年仅国统区就俘虏日伪军26975人。到战争结束后的1946年,中国方面共向日本移交战俘陆军1212名,海军40名。

对于这些被俘的日军战俘,无论国共方面都本着以德报怨的原则对他们进行思想改造。在国民政府方面特别设置了几个战俘管理所来对战俘进行改造管理。

1938年设置于陕西西安,后迁往宝鸡的第一战俘收容所,对外代号为“大同学园”。

1938年设置于湖南常德的第二战俘收容所,后来因遭到日军轰炸,迁往了贵州镇远,对外代号“和平村”。1939年又在重庆设置了分所,对外代号“博爱村”。

1939年在广西桂林设置了第三战俘收容所,最初代号“苏生学园”,1940年更改为“仁爱村”,后与镇远战俘收容所合并。

在中国的这些战俘收容所里日本战俘都享受着优待,在战时物资供应困难的情况下,还尽可能的改善日军战俘的生活,增加卫生设置,根据他们的口味安排伙食,并组织他们开展文体活动和生产劳动,日本俘虏在战俘收容所里可以唱歌,做操,打棒球,篮球,制作工艺品等,即便日军战俘想在收容所里制作小提琴,战俘收容所也对他们给予了充分支持。

但日军战俘在接受思想改造时却不少人出现了对抗情绪,在让他们背诵三民主义和总理遗训时,拒不配合。甚至有人公开对抗,面对中国管教人员高喊“杀了我吧!”还有的人将剩菜剩饭做成饭团,装进口袋里,准备伺机夺取武器,杀害中国看管人员后逃跑。

仅在1940年位于镇远的“和平村”就发生了多起日进战俘逃亡事件,当时为了追捕这些日军战俘,开出了活捉一名战俘赏金200,发现尸体或击毙赏金100,全部捕获外加200.

中国方面的宽容以待还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绝大多数的战俘在经过改造和与中国人的实际接触后,获得了人性的唤醒,对侵略战争进行了冷静的反思,认识到自己参与的这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创伤,意识到了中国人民在面对日本侵略时的仇恨和反抗力量是无穷的。

#面对冥顽不化的日军战俘我们还有必要以德报怨吗?#

“爱历史”一家专门用老照片讲述历史的网站,专注照片十余年。请记住官方唯一域名:www.ilishi.net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