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赏析》孔子论教化之中心思想——仁、礼、乐

孔子论教化之中心思想——仁、礼、乐

孔子以“六艺”、“六经”为内容教化弟子,贯穿于其中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这里他提出了培养人、教育人的三个基本要素——“仁”、“礼”、“乐”。“仁”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实感,是人的精神境界,是“礼”和“乐”的内在依据。而“礼”和“乐”体现在人的行为举止、仪表仪容、形体形态等等方面,又是人的情感的外在表达,是“仁”的表现形式和实现途径。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失去内心的“仁”,就不可能自觉地运用“礼”和“乐”。这就是孔子以及后世儒家历来强调以修身为本,把培养人的仁德放在核心地位的原因。

孔子向来以“礼乐”并称,这是因为二者既有不同的功能,又有密不可分的互补关系。《礼记·乐记》指出:“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这就是说,“礼”的要义是一个“节”字,其基本功能是规范人的等级、节制人的行为。“乐”的要义是一个“和”字,其基本功能是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境界。一个人如果只有“礼教”而缺乏“乐教”,就会成为一个呆板、拘束的人;如果只有“乐教”而缺乏“礼教”,就会成为一个放荡不羁的人。这两种偏向都不符合“仁”的精神。只有把“礼教”和“乐教”结合起来,才能使内心的“仁”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

“礼教”的目的是使人在社会上立足。《礼记》说:“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礼记·曲礼》)可见在当时的社会中,一个人举手投足,为人处世,一时一刻也不能脱离“礼”的规范和约束。孔子正是看到了“礼”的这种广泛而重要的作用,又看到了世风日下,“礼坏乐崩”的现状,因而格外重视“礼教”。他告诫弟子们,只有“博学于文”,具备广博的人文学识,而又“约之以礼”,能自觉地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才能成为一个君子(《论语·雍也》)。“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一个人如果不学习礼的规范,不用礼来约束自己,在社会上就立不住。

“乐教”的目的是使这种“立”最终得以完成。这就是孔子所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的道理。古人讲的“乐”,包括音乐、舞蹈、诗歌等等。孔子认为,就教化的功能而言,“乐教”是一个人品德养成、人性完善的最高层次。

“乐教”的本质特征在于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境界。《乐记》认为,禽兽知“声”而不知“音”,普通民众知“音”而不知“乐”,只有受过良好教育而有文化的君子才能知“乐”。“乐”起源于人的情感,是人心受到外物刺激有感而发的产物,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是自然万物中最为复杂的高等动物,既有感性,又有理性。“礼”的教化功能在于培养人的理性自觉,人要立足于世间,就必须学“礼”。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自身,才能抵御各种诱惑,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坚定地追求美好的人生。“乐”的教化功能与“礼”不同,它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情感,尔后再深入到人的理性。正如孟子所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孟子·尽心上》)他认为单纯的说教不如音乐能深入人心,从而产生更为深厚的感动、教育作用。实际生活也证明,无论是欢快的音乐给人带来的愉悦和振奋,还是悲哀的音乐给人带来的伤感和沉思,都能深深地打动人心,给人以美的享受。正因为如此,“乐”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精神产品。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学“礼”懂得了规矩以后,还需再经过“乐”的熏陶,才能把它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地内化为自身的修养,从而完成“立”的过程。这种寓教于乐的传授途径与方式,最切合于人的本性,也是孔子“乐教”的目的所在。

孔子审视“乐”有两个标准:一个是“善”,一个是“美”。“善”体现的是“仁”,这是政治标准。“美”体现的是一种听觉和视觉上的感受,这是艺术标准。相传《韶》是舜所作的乐舞,孔子认为,“《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论语·八佾》)故而对《韶》极为推崇,情有独钟。学生颜渊问他治国的方法,他说,推行夏朝的历法,乘坐商朝的车子,戴周朝的礼帽,用舜所作的《韶》这个乐舞。他在齐国时,听了“善”与“美”二者兼备的《韶》乐以后,竟然陶醉到三个月不知道肉的味道。而对于郑国的音乐,孔子主张舍弃它,因为“郑声淫”(《论语·卫灵公》),弥漫着淫秽之气,使听者沉溺而丧志。

孔子还特别重视“诗”对于人格完善的重要作用,他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诗是运用有节律、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的文学体裁,孔子告诉学生,学诗的作用就在于“兴”、“观”、“群”、“怨”四个字。所谓“兴”,就是说学诗可以激发人的兴致,培养想象力;所谓“观”,就是说学诗可以多识鸟兽草木等大自然之物,提高观察力;所谓“群”,就是说学诗可以涵养温柔敦厚的性情,提高在群体中生活的能力;所谓“怨”,就是说学诗还可以锻炼“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的胸襟和品格,抒发心中之怨,而又能“怨而不怒”(《朱熹·论语集注》),恰到好处,合乎中道。总之,学诗可以使人“思无邪”(《论语·为政》),遐思而纯正,宁静而致远。

面向21世纪,学校教育一定要立足于育人这个根本,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要坚决摒弃过于功利化的倾向,使教育回归它育人、立人、树人、成人的本质。

面对严峻的执政环境考验,干部教育和选任工作一定要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方针。对于干部的思想、工作和生活作风,不能只管八小时之内,也要管好八小时之外。为此,提倡干部学一点高雅的诗词、音乐、书法、绘画,对于养成好的作风,切实做到“生活正派、情趣健康”,是大有益处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