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亿中国女性放弃职场,换来的却是没有尊严和幸福感的人生

在传统文化观念中,一个女人的本职工作就是相夫教子,本着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无数女性被要求要对家庭有着更多的付出。

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过程中,女性与男性在差异化的社会期望下形成了符合大众对两性性别认知的角色,女性更多的要求承担养儿育女,维系家庭关系的角色,而男性则被要求要成家立业,以事业为主,承担起家庭的经济重担。

美国心理社会学家曾对美洲印第安的原始部落中的男性与女性进行性别差异比较,发现在原始部落中,两性的性别不存在巨大的差异化表现,也就是说两性性别的巨大差异化现象更多的是受到了所在文化环境的影响与塑造。

于是,在文化环境的塑造作用下,男性为了表示自己有着出色的能力,能够支撑起一个家庭的生活,会要求自己的妻子在家相夫教子即可,不需工作赚钱。

因此,在多巴胺与苯基乙胺的共同作用下,无数女性为了追逐爱与家庭,放弃了工作,成为了一个全职太太,负责家庭的一切事宜,把它当做这是男人爱自己的证据。

我国全职太太的现状

据《中国全职太太生活调查报告》的数据汇总,截止2021年,我国的全职太太占比26%,也就意味着有3亿多女性放弃了职场,全身心的投入到照顾家庭的角色中,并且这种趋势还是有增无减。

报告也指出,怀孕成为了大多数女性选择当全职太太的主要原因,46%的女性是在怀孕初期选择当全职妈妈,其中34%的女性则是在完成生产以后才选择当全职太太。由此可见,怀孕成为了一个分水岭,怀孕后,女性的生活重心从工作明显转移到了家庭与孩子之上。

然而,离开充满竞争的社会与职场,全职太太的生活真的令人羡慕吗?

很可惜,占比80%之上的全职太太都过得不尽人意,很多全职太太不仅没有幸福,也没有尊严。

72%的全职太太承受着极大的压力,也变得越来越缺乏自信,在成为全职太太的1-2年后,其中82%的人发现自己的社交圈越发狭窄,不如以前爱漂亮,爱打扮,没有金钱做硬实力,也没有姣好的容颜做软实力,软硬兼失的生活让她们越来越自卑,也越来越痛苦。

全职生活大多苦不堪言

不用工作,不用上班,没有职场压力,对于无数人来说就是梦寐以求的“躺平生活”,然而你真的以为这种躺平生活那么容易,无数全职太太不仅没有躺平,甚至累的苦不堪言。

1.繁重的家务劳动下没有幸福可言

对于无数全职太太来说,选择当全职太太就意味着要承担起全部的家务与照顾一家老小的重担,很多人会觉得只是照顾好一个家庭并非难事,然而现实往往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前文也提及一半以上的女性选择当全职太太都是在怀孕初期或者是完成生产的初期,婴儿的到来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又增加了不少的压力与工作量。

而照顾好一个婴儿,往往比你想象得更加复杂。心理学研究表明大多数婴儿没有任何时间观念,对于他们来说,饿了就哭,不舒服就哭,光是满足婴儿的各项饮食需求与安全需求也会让无数母亲的头疼不已。此时的婴儿又是极其脆弱的,小小的感冒或许就能对身体的其他器官造成不可逆的损伤,照顾孩子时,无数宝妈都要时刻注意,随时都在提心吊胆。

而怀孕给女性带来的身体上的伤害也是极大的,不仅如此还会因激素水平的变化而产生抑郁症,在生产过程中,她们承担了所有的痛苦,生产后也并不轻松。

此时的女性大多有着一定的焦虑心理,面对哭闹不止的孩子和对孩子哭闹却充耳不闻的丈夫,无数全职妈妈只能忍气吞声,这是自己选择的,承担一切家务与家庭事宜。

因此,她们不仅要承担所有的家务事,还要兼顾孩子的需求,照顾家中的老人,照顾或许会越来越不待见她的丈夫,面对讽刺,轻视自己的其他人,维系好一个家庭在很多时候不亚于职场压力。

纵凭她们有三头六臂,也无法兼顾所有,又怎么会追求遥不可及的幸福。

2.失去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很难被尊重

每个勇敢追求自己人生价值实现的人都会得到别人的认可,那些轻易就放弃自我价值实现的人,总是会为多数人不齿。

人的骨子里里面就有着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自然也会产生对自己觉得不值得尊重的人的厌恶,失去职场工作,失去资金收入的女性,除了家庭和丈夫一无所有。

因此,在这种情景下,越来越多的男人开始对操持家务,苦不堪言的妻子抱有轻视与厌恶心理,尤其是在自己的工作受到打击时,家中的妻子便成了他们的情绪发泄地。

在丈夫不堪入耳的谩骂下,全职太太也只能默默流泪,毫无还手之力,而这一切也是自己选的,不可置否,男性对女性面貌的要求高于了女性对男性的要求,相处多年后,男性厌恶身边人的概率也更高。

此时的女性,如果没有自己的经济收入,那么当丈夫移情别恋时,全职太太何去何从?

一个女性对自己最大的礼物是自立,自强,而不是妄想通过外界的援助而生存,这样的人生得不到真正的尊重,放弃自我价值的人也很难在亲人面前拥有话语权。

当你选择放弃工作时,请认真思考身边人是否值得托付,若有变故,何以为生?

正如茨威格在《断头皇后》中说到:“那时候她还年轻,殊不知命运的馈赠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前后黑白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Mae, L., Carlston, D. E., & Skowronski, J. J. (1999). Spontaneous trait transference to familiar communications: Is a little knowledge a dangerous th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7(2), 233–246.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