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经病辨证

阳明经病辨证

一、证状:六经之阳明经,是指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阳明病是外感病的过程中,阳亢邪热炽盛的极期阶段。性质属于里热实证。阳明病的发病,可由它经传来,亦可从本经自病。由于化热伤津,故其典型脉证是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等。及温病气分壮热而设,临证以四大主症: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为特征,见到这种脉证,就叫阳明证。

病变部位分经证,腑证之别。伤寒表邪入里化热,虽邪热炽盛,腑实未结,而肠中并无燥屎阻结的,称为经证。邪热内传与肠中糟粕搏结而形成燥屎的,叫做腑证。

二、治则:经证主要用清法,选用辛寒苦寒,清解里热的方药;腑证主要用下法,选用苦寒泻下的方药;脾约便秘证,只可采用润下缓通的治法;黄疸病则可运用清热利胆渗湿之剂。

三、治法:白虎汤和承气汤。是伤寒论中治疗阳明病的主要方剂。

(一)阳明经证

方名、白虎汤《伤寒论》应用法则:

第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第173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第174条,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第175条,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第181条,伤寒,脉浮滑,此表里俱热,白虎汤主之。

第224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转侧,口不仁(语言不利饮食不知味),面垢(面如油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厥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第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1、组成:生石膏15-60克,知母10-15克,甘草3-5克,梗米15-30克。水煎至米熟,取汁温服。

2、功效:为清气分热方剂,清热泻火,生津止渴。主治伤寒阳明经证或温病气分热证。亦治胃火亢盛的头痛、牙痛、消渴等。症见邪人气分,里热渐盛面赤气粗,身大热心烦躁扰,不恶寒,反恶热,口大渴,烦渴引饮,汗大出,汗出恶热,舌质赤,舌苔干燥。苔黄燥。脉洪大有力或滑数。

3、方义:石膏辛甘微寒,清泻肺胃之热,可透热而除烦燥,质重可降泻,色白可通肺,质润可行金滋水,故为主药(君药)。配伍苦寒知母,以清泄肺胃之热,质润以润其燥而滋阴,为臣药。石膏伍知母,清热除烦之力尤强。佐甘草、梗米益胃护津,使大寒之剂,而无损伤脾胃之虑,共为佐使药。

诸药相合,有透邪清热之功,无因清泻胃热,而产生伐胃劫阴之效。生石膏用量宜重,石膏与知母用量比3:1。

4、按语:此证无形热邪,弥散内外,肠中糟粕尚未成为燥屎,病变和症状是阳明病的特点。邪热客于阳明,里热蒸腾于外故身大热;热迫津液故见大汗出;汗出津伤,热邪转盛故口大渴;不恶寒反恶热,为太阳病证已罢,邪入阳明化热的特征。

热邪上薰故见面赤气粗;热扰心神故出现心烦躁扰;脉来洪大故为热盛之象;舌苔黄燥,故为热盛津伤的表现。脾不能为胃行津液,而出现大便秘结,此种便秘,又称脾约证。

阳明郁热不解,湿热相结,湿热不能通过出汗外解,又不能通过小便排出,其结果湿热蕴蒸阳明更阻滞了气化,致胆液不循常道,外溢熏染肌肤,发生黄疸。

临床先兆证候,为无汗或有头汗出而小便不利等。黄胆病主要证候是:身目发黄、鲜明如橘子色、腹微满、或发热兼表证。原著白虎汤类方有三首,主治证八条文。

张纯锡谓此方:“神于解热,妙于生津。”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衍变出化斑汤、清瘟败毒饮等名方。为治疗外感热病,积累了丰富经验。

吴鞠通指出:“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用也。脉沉者不可用也。不烦渴者不可用也。不汗出者不可用也。”此外虽汗多而面色虚白,脉虽大而重按无力,属气虚发热证,均应禁用。

方剂命名:“白虎为西方金神取以名。秋金得令而炎暑自解。”故名白虎汤。

制方特点:

(1)以辛寒甘润的药物组成方剂。辛可透热,寒可清解,甘润可生津止渴,质重可沉降。以从上下内外,不同趋向,通过口、鼻、皮肤、毛孔,多途径的散热方式。向下可通过二便泄热。向内通过抑制产热中枢等作用,而发挥解热作用。

(2)散热方式,有蒸发、有传导、辐射不同形式。该方以多渠道的解热途径,多形式的散热方式,多效应的清热作用,且无毒无副作用。

(3)其它解热的方剂,多由苦寒药物组成。苦寒太过而化燥伤阴。此方由甘寒辛润的药物组成,有清热生津之效,无燥害伤阴之虞。著名医家张锡纯称此方“神于解热”故现代广泛应用于多种发热性的疾病。

(二)阳明腑实证

分析:阳明经证不解,外邪入里化热,与大肠燥热相合,则见阳明腑证。阳明腑实证的独有特征,是有便秘腹痛,燥屎内结等。阳明经证则没有。这是和腑实证的区别。

阳明腑实证,表邪已解,里热已盛,不再恶寒只有恶热,是胃热与肠中实邪相结,腑气不通,则便秘腹满痛拒按。里热蒸腾身热汗出。阳明气旺与邪相争,则发潮热。热邪上扰心神,故烦躁甚,谵语或神志不清。脉沉实有力,主里为实邪。苔焦黄起芒刺,主燥热内结。

阳明腑实证,是外邪侵入肠胃,化热化燥,无形之热邪弥漫全身,不恶寒(是无表邪),反恶热(是有里热),脉大,舌苔黄厚干燥。大肠糟粕结实于肠间,大便必硬,燥热相合成实,津液被耗,阻滞于中,硬则潮热谵语,便秘,腹满而痛,为脉沉实的阳明腑实证。

阳明属胃与大肠,与太阴脾肺相表里,常可转变为太阴病。如“病起腹满胀痛后必溏泻,不可攻之,攻之必腹满不能食也。”腹满不能食,大便溏泻,是阳明转变为太阴病的证候。

阳明病,是由胃家实(指火热)形成的,胃家包括肠胃而言。

《灵枢·本输篇》云:“小肠大肠皆属于胃,胃为水谷之海。”

胃与阳明经关联,初病怕冷,频频呵欠,颜色灰黑,转变为热证实证,燥热之邪,挟浊气上攻,心神被扰,故神昏谵语,或厌恶见人和火,听到木声,心跳惊劫,关窗闭户独居,热甚的会爬高忘险,狂妄歌笑,欲去内衣奔走,肠鸣腹胀,叫做“骭厥”(骭:小腿或肋骨)。凡胃的经、腑发病,多见癫狂,疟疾,壮热汗出,鼻涕鼻出血,口呙唇疮,颈肿喉痹,腹胀水肿,膝部肿痛,足胫和背部痛,足中趾,不能举用。

《经言》:阳明之病(指胃火)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骂言不避亲疏。肝主谋,胆主决,肝屡谋,而胆屡不能决,屈无所伸,怒而无泄,心火磅礡,遂乘阳明经。然胃本属土,肝属木,胆属相火,随木气而入胃,故暴发狂。

《内经》:“木郁则达(疏)之,火郁则发之”。调胃承气汤取之乃康,以通经善调其后矣。躁扰狂越皆属火。“心火旺则肾水衰,乃失志而狂越。”“火实制金,不能平木,故肝实则多怒而为狂”。

“五志(怒喜忧悲恐)所发皆为热,故狂者五志兼发。”可根据病情,先行去痰,后用小承气汤或调胃承气汤下之,病重的下血水与瘀血相杂数升而愈。

(0)

相关推荐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182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这一条也是以问答的形式进行,前面的180条说了阳明病的病机是胃家实,那么阳明病的外在表现是什么呢?也就是病家身上热,老是出汗,外界 ...

  • 晨雨老师讲《伤寒论》35,36条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方五.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 ...

  • 阳明病发病机制探讨

    □ 赵杰山 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云:"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此讲阳明病的三种成因,但无论从何经传变而来,最终都造成了 ...

  • 《伤寒悬解》阳明篇——阳明经病

    伤寒悬解卷六 阳明经上篇五十章 胃 阳明实证 阳明以戊土而化气于燥金,阳明者,胃之经,胃者,阳明之腑.阳明病,有经有腑,经主传输而腑主受盛.病在太阳之经,若胃阳非旺,则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六日经尽汗解 ...

  • 《伤寒悬解》阳明总纲——阳明经病

    阳明经病腑病汗下总纲一章 阳明十二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时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发汗宜桂枝汤. 1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时发热者 ...

  • 辩阳明经病四字歌诀

    无形实热,客于阳明. 壮热燥渴,心烦不宁. 脉象洪大,苔黄燥生, 白虎汤下,清热生津.

  • 伤寒阳明经病和温病阳明气分病,是不是一回事?为何都用白虎汤?

    在伤寒和温病中有一个交叉的疾病,他们的症状有些类似不过少部分还是有区别,而不论是伤寒阳明病还是温病的阳明病,他们有一个时间点都会使用到一个方剂即白虎汤. 在伤寒条文中涉及到伤寒阳明经证大致为这三条即: ...

  • 阳明经腑病

    在腑不寒专发热.咽干作呕心烦渴.发狂谵语大肠坚.大小三承汤可啜.按不恶寒者,邪不在表也.咽干烦渴,并作呕者.皆胃热甚也.胃火上冲.故心神失守.谵语狂言.大便坚燥.皆里症也.急宜下之.陶节 曰.伤寒邪热 ...

  • 摇头颤动病多端 督脉阳明经穴选

    颤动症是指头颈部或肢体.手足摇动或颤动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轻者头摇,或手足微动,重者头部.四肢.手足颤动,甚至痉挛,四肢拘急.主要由于邪扰风动,筋脉失养或气血虚损,不荣大脑所致. 辨证要点 痰热生风 ...

  • 《伤寒悬解》阳明经腑病之来路与汗下总纲

    来路四章 阳明八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热,大便难是也. 1 阳明之病,或自太阳传来 ...

  • 【倪海厦:《伤寒论》六经六病辨证之阳明或少阳】6

    六经辨证之阳明或少阳 人体具备的防御系统第二层,就是刚讨论过的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进入阳明,一种是进入少阳.如果进入阳明的话,会引起肠胃不适,甚至会便秘,有的人会下痢,有的人胃口没有,有的人拉肚子.所以 ...

  • 一病一方!常见脏腑兼病辨证之“肝脾不调证...

    一病一方!常见脏腑兼病辨证之"肝脾不调证"辨证指南 [肝脾不调证] ①胸胁胀闷窜痛,纳呆腹胀--肝失疏泄,脾失健运 ②腹痛欲泻,泻后痛减──肝气横逆,扰乱脾的运化 ③胸闷善长太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