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鋆的《扬州风物册》
清代扬州画家汪鋆作于1876年的二十四开册页设色纸本《扬州风物册》,一直深受业内学者推崇,这部画册还原了清代扬州的风物景致,对研究扬州旧时风貌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2019年在邦瀚斯(香港)拍卖行现身,引起业界瞩目。
据汪鋆的跋可知,早在1849年,他曾将扬州湖上诸胜绘为一册,1853年后散佚,1876年,重绘风景部分,并加入俗尚食物,汇成此《扬州风物册》。题跋者除了两淮盐运使方浚颐,还有姚正镛、王菼、李祖望、刘寿曾、凌霞、方鼎鋭、夏子鐊、吴昆田、黄宗彦、张云鹏、陈彝、李汝麟、芮曾麟、丁国瑞、熊丕筠、刘溎年、万同伦、庄棫、于宝之、梅毓、叶惠心、顾澐、王素等文化名人。
从这套册页中,不仅可以看到未被岁月、战火湮灭的清代扬州风貌,还能从字里行间深切体会到文人墨客对昔日扬州胜景的怀念与悲戚之意。当年傍花村的村民多种菊花薜萝,连架接荫;在其中一帧画页中可以看到扬州人热火朝天蒸重阳糕的场景。 在描绘瘦西湖湖上草堂的画帧中可以看到,当年湖上草堂的东面筑堤二十余丈,上种杉桐榆柳,下植红白荷花,堤上有亭子可供游人观莲。
重宁寺东园、北门外叶侍郎墓、扬州城郊风景园林桃花庵、傍花村等昔日扬州景物,并以写实的创作态度,再现了旧时扬州风俗民情。如在画册中可以看出,五月初至十八日,扬州红桥外的空阔处会赛龙舟,将乳鸭扔到水中供龙舟上的人下水争抢;每年的六月十八为观音香市,傍晚时,游船会聚集在莲花桥下,去掉顶篷打桨,往来如梭织,俗称“跑水马”。《扬州风物册之铁佛寺》中,黄叶绕寺,寺前的“回龙桥”清晰可见,空中群鸟飞过,一片大好风光。
▌东园探梅。
重宁寺东园是扬州著名的名胜,建于乾隆时期,主体建筑为熙春堂和俯鉴室,熙春堂后的曲尺池有彩色瓷质假山,为别处所无。东园旁边的梅花岭是时任两淮盐总的江春在重宁寺旁堆土山而成,在梅花岭上建有小亭,岭上种梅花数百株。19世纪逐渐成为公共性质的风景名胜,每年正月游人丛集。
▌《扬州画舫录》载有“鮆鱼糊涂”的菜,称刀鱼为鮆鱼,有谚“宁去累死宅,不弃鮆鱼额”,意即宁失祖宅、不弃刀鱼头,极言其美味。
▌扬州北门外叶侍郎墓后有高十余丈的土丘,二月间当地儿童会去上面放风筝,或向石像帽子上扔瓦碟以卜,俗称“飞堶”,成为习俗。
▌二月二日,汉族人民有拜土地神的习俗,寄予驱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由题跋可知,在扬州还有向土地神求子的习俗。
▌此帧所绘为桃花庵。
桃花庵是扬州城郊风景园林,临水而建,又名“临水红霞”。为乾隆年间(1736~1795)周氏所筑。桃花庵后即为古“平冈秋望”之地,乾隆时因种梅花改名为“平冈艳雪”。
▌清明三月放纸鸢
▌三贤祠西面有瑞芍亭,扬州芍药甲天下,有三十九种之多,此园中的芍药攒枝并蒂,尤其稀有。
▌樱桃竹笋画到一起是有典故的。唐朝长安,初夏樱桃竹笋上市的时候,官府以樱笋为馔,称樱笋厨。在唐宋,被称“樱笋厨”是荣耀的象征。
▌五月初至十八日,扬州红桥外的空阔处会赛龙舟,将乳鸭扔到水中供龙舟上的人下水争抢,类似于古代的夺标。
▌此册所绘“春鱼”,可能指的是石首鱼。万历二十九年《扬州府志》卷二十《风物》记载:“石首,一名鯼,俗名黄鱼,南人薨而食之曰鲞,往岁不至,扬地近始有之。”
▌六月十八为观音香市,傍晚时,游船会聚集在莲花桥下,去掉顶篷打桨,往来如梭织,俗称“跑水马”。
▌图绘西瓜与玉簪,作者题诗:“水殿风微送晚凉,兰汤浴后理残妆。口噙玛瑙头簪玉,只许郎看不近郎。”兰汤浴,古时端午节的一种习俗,可以祛病灾。
▌湖上草堂的东面筑堤二十余丈,上种杉桐榆柳,下植红白荷花,堤上有亭子可供游人观莲。
▌关于画中鱼的品种,题跋中有两种说法,一说为河豚,一说为斑鱼。根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斑鱼其实是河豚的幼鱼。苏东坡有诗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说吃河豚的最佳季节是清明前后。画中所绘蔬菜应是茭白。题诗“寒塘簇青菰,斑鱼雪作肤”中,青菰既是指茭白。以斑鱼肝制成的汤又称鲃肺汤,为江苏地区的名菜,鱼肉细嫩,汤清味鲜。
▌莲性老桂甲于扬州,每逢中秋杂沓往来。
▌中秋的食品很多,以葡萄和酥饼最流行,取珠联璧合之意,也寓意团圆。
▌傍花村的村民多种菊花薜萝,连架接荫。
▌此帧画重阳蒸糕。据题跋可知,《梦华录》记载重阳日,市民纷纷做蒸糕相送,上插小彩旗,可见这个风俗不是扬州独有的。
▌铁佛寺看黄叶
▌每年农历九月,菊花还没有凋谢,螃蟹正鲜甜肥美,酒正香甜。画家在画螃蟹的时候,感叹不能辨别螃蟹脐的尖与圆。
▌汪度题跋:“道光庚子十一月,与郭少卿、吴筱、庄幼莲暨倪种云同聚三来酒市。种云曾写红桥买醉图,少卿为之序。乱后图佚,而诸君亦复先后谢世。今复为图,不禁有硕果仅存之叹。”
▌“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出自《诗·邺风·谷风》,意思是储藏了美味的食物以御匮乏的冬季。图中绘火锅和肥美的青菜,寒冬时煮来御寒足以。
▌此帧绘《山堂积雪》。汪度题跋道:“扬州十二月皆有游赏,或即其地或即其事,几无虚时。癸丑乱后湖山胜地什不存一二,忆而写此亦微寓《清明上河图》之意。回道当年,能无慨叹。时光绪二年八月六一翁汪鋆并记。其它各开略记文字。”
▌此帧所绘可能是傩舞表演,明清时期流行的一种年节习俗。
▌此册页有李肇增做的序:
扬州自汉以来为一大都会,及本朝,财赋人物之盛,园屋服御之美,尤甲于天下。在昔秉舆南巡,维扬巨商争先置顿靡金钱百万,构园一所,其时郊外楼阁鳞比,草木皆绨锦光饰,人民熙熙之乐而游观。鸣乎盛矣。百余年来,偌渐苦窳,巡幸之所亦隤毁,略尽存者,惟荒林古刹,残碑断瓦,支离于灌莽风烟中,当秋萧条,贫士谋埜,或抚今悼昔,攄怀旧之蓄念,不知涕泗之何从也。汪君汪度工绘事题咏,不得志于时,往往适野而歌,怆怀前迹,橅扬州所存诸胜以寄意,凡郊墅台榭,及寺观游览,略具于册,余观其所为,窈然苍然,墨妙不可知,而橅今追昔之意则已流露于烟墨间,有不胜慨者,昔李明经斗著画舫录,纪扬州静物之盛,数十年来,读者绎其文神游其宇,每不禁慨想而追慕之,今观是图亦得,不免仰今昔而悢然凄以悲也,冰尗李肇增。
李肇增(1823~1870),字冰叔,甘泉(今扬州)人。尝官知县。著有《琴语堂文集》《琴语堂体文续》等。
光绪丁丑年(1877年),李肇增去世,汪度在此页题跋:“道光己酉(1849)曾以目见扬州湖上诸胜,绘为一册,特冰尗为余作序。癸丑后(1853),园亭尽圮,册亦不存,迨去秋复制斯图,附以俗尚食物,俾观者知吾扬风景如此讵。”
▌李祖望题跋
根据李祖望(1814~1881,江苏扬州人。增贡生。邃于经史、金石、小学,工画山水,卷轴之气溢于楮墨。着有《小学类编》,风行海内)的题跋可知,汪度是凭记忆画下这套册页。“水村山郭,野寺丛林,好春终古,极色依稀,明月二分,桂枝皎洁,数十年前事恍然在目”。
▌刘寿曾题跋
刘寿曾(1838年生),七八岁时曾跟着父亲游瘦西湖,那时候的湖上园林虽然较乾嘉盛时仅存十分之一,但小金山、云山阁、桃花庵、莲性寺、邗上农桑、平山堂等名胜尚存,春秋佳日画舫往来如织,世当承平,物力滋盛,士夫秀伟之材往往作诗歌夸述风土,四方名德也以扬州为乐,但咸丰癸丑(1853年)以来,叠应战乱,湖上诸名胜化为废墟灌莽樵牧之所,某园某墅遗址多不可辨识。当年湖上耆宿多已故去,在世的几人也是孤露漂泊,扬州生计也是“凋落益甚”,“公私交困,无复丰厚博大之观,风尚习俗又稍异于所见之世矣。自兹以往一二十年或可复道咸之扬州,三五十年或可复乾嘉之扬州气化运”,但需要有心民物的人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