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薇拉内尔浅谈人性——《杀死伊芙》剧评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时尚精致,不留情面,杀人不眨眼,人送外号“小变态”,如果你大体了解过《杀死伊芙》这部剧,就可以给薇拉内尔贴上这种个性鲜明的标签。今天,抛开剧情设定的女杀手角色,重新观察这个人物,我们也许对她、对自己都会有新的体会。

请看接下来的一幕——薇拉内尔对着一个女孩假笑,然后起身走过去,伸手将女孩面前的冰淇淋打翻。

(图片来源于人人视频《杀死伊芙》)

再看一幕——一个优雅的上流妇女从薇拉内尔身边走过,薇拉内尔偷偷伸脚将其绊倒,转眼间那个女士便狼狈不堪。请问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义愤填膺,极言其道德品质的败坏?还是明知不能笑,却忍俊不禁?为什么我们明明在应该进行所谓的道德批判的时候,却选择了憋笑不语?单单从这两个例子分析,我们可能出现了印象、经历的代入。可能我们都受到了熊孩子的“摧残”,而我们出于“爱幼”的考虑和“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德约束无法发泄心中的不满。所以当剧中出现这一幕,我们不仅没有过多的反感,反而会被逗笑。的确,观剧观影就是在“白日做梦”,是为了满足我们内心的情感需求,满足我们日常生活中缺失的体验和不合理的冲动,这并不是在说电影只是为了满足我们低俗需求,而是从根源出发分析得到的。但从市场需求就可以大体感知这一现象。都市情感剧、古装仙侠剧等剧所对应的受众根本上是为了满足自己情感需求而为这些剧买单的。而从第二幕中我们可以知道,我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影响着我们对待不同人的表面态度和实质态度。当我们对待一个不熟悉的、地位更高的人,我们无法做到真正的敬畏,只能按照约定俗成的道德规则表示尊敬和礼遇,而且如果我们从不熟悉的高位者那里感受不到应有的理解尊重,甚至受到指责和轻视,我们中的许多人不敢破罐子破摔,只能在心里默默反对和抱怨。而如果我们能够将这种抱怨外化于行,很可能得到薇拉内尔的所作所为。再从另一方面思考,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天生的“幽默感”,会对别人的故作高雅或者高冷厌恶,因为真正的交流中我们不希望被种种关系的不对等阻碍。因此对于这些上流人士,即使是不愿表露出真性情的人,也会觉得他们在惺惺作态。其实剧中的这一幕情景本身涉及的内容很少,但是我们从中获得的“扭曲”的认同感却是丰富的。潜意识流中对突破规则的渴望、对发泄情绪的要求,便会以观影时的窃笑体现出来。

在这里申明一点,我并不是在阐述“性本恶”的观点,而是在说明,人性是复杂的。有些时候需要承认内心的需要,不必对这种窃喜横加指责。因为如果你没有这种情感体验,八面玲珑可能已经是你的条件反射了。我想这也是《杀死伊芙》能够引发关注,而观者能够为薇拉内尔这种黑色幽默、任性恣肆的女杀手买单的原因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