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期】音频学《论语·里仁篇第3章》为什么唯有仁者才既能爱人、又能恨人?

音频学《论语·里仁篇第3章》为什么唯有仁者才既能爱人、又能恨人?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音hào)人,能恶(音wù)人。"

:作动词,喜爱。:作动词,憎恶,讨厌。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有仁人,才既能爱人,也能恨人。"

具有仁德的人之所以既能爱人、又能恨人,是因为他没有私心,公道正派。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是揭示“仁”这种品德的内涵,但仁者并非毫无原则地去爱一切人。人世间有善亦有恶,人们对待善与恶的态度,相应地也就有爱亦有恨。具有仁德的人,是非必分,善恶必辨。对于善,必爱之;对于恶,必恨之。子贡问孔子,如果全乡村的人都说他好,或者都说他不好,这样的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两种人都不怎么样。只有全乡村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村的坏人都厌恶他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孔子认为,一个坦坦荡荡的真君子,就要正直,耿直,直道而行。他反对那种巧言令色的伪君子,反对那种曲意逢迎,四处讨好,八面玲珑的“乡愿”。

做一个是非分明,敢爱敢恨的真君子,难在哪里呢?本章所论,语句虽浅而含义极深。爱人、恨人,哪个不会?然则不仁之人,心中多存私欲,对人对事总是从利害出发,瞻前顾后,顾虑重重。因而,对于善,心虽爱之,未必敢真爱;对于恶,心虽恨之,未必敢真恨。这是人性中的一个弱点。我们反躬自问,若遇到棘手之事,或多或少都难免受困于这个弱点之中。正因为如此,那些恶人混迹于人群中,振振有词地行骗作恶,也会有人羡慕,有人趋之若鹜;而善人反而被冷落、被疏远、被埋没于茫茫人海之中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孔子提出“里仁为美”,就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追求仁道,坚守仁道,奉行仁道。果能如此,则仁心得以弘扬,私欲得以摒弃,才能出以公心,是非分明,敢爱敢恨,并真正懂得应该爱什么人,恨什么人。这样的真君子越多,混迹于人群中的恶人便会受到更多的揭露和申斥,从而失去市场,混不下去;社会正气才会抬头,善人才会受到重视,并有越来越多的人们效仿;那种是非混淆,好人不得好报,恶人不受谴责,好人吃亏,恶人当道的状况,才会得到扭转;一个风清气正、人心向善的和谐社会,才会到来。

附:

【原文】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①人,能恶②人。"

【注释】

①好(音hào号):作动词,喜爱。②恶(音wù误):作动词,憎恶,讨厌。

【译文】

孔子说:"只有仁人,才既能爱人,也能恨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