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技术360】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灰霉病、菌核病、霜霉病这些病害反复用药没效果?

“我棚里的番茄得了灰霉病,药也用了,但就是控制不住,怎么办啊?愁死了!”一个群友在群里问。

“你用的什么药?”另一个群友接话。

“用的就是专治灰霉病的药剂,也有用,但就是控制不住”。

“我知道了,是你棚里湿度太大了,而且棚膜质量也不好。必须要严格预防棚膜滴水,因为病菌会随着空气漂移进行传播,附着在棚膜水滴中,滴到哪里就会传染到哪里。”另一个群友回答。“这种类型的病害,最好的方法还是升温排湿,增强通风和透光条件。”

这其实就涉及到了植物病理学上的一个术语叫“病害三角”。

就是说一种植物病害的发生,必然会具备三个条件:病原物、感病寄主和适宜的环境。

换言之,如果我们能控制住这个三角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就可以有效控制住所有病虫害的发生了。本文我们就主要从环境方面来讲一下。

大部分作物病害发生时,病菌都会随着气流、雨水的传播进行传染。

尤其是环境湿度大时,病菌除了会大量滋生外,还会加快传染速度,使病害发生严重。

那么有哪些主要靠水流传播的病害类型,以及怎样在湿度的把控上,减轻病害的发生呢?

比如冬季灰霉病、菌核病、霜霉病、绵疫病等病害高发,这类病害发生流行的适宜环境均是低温高湿,冬季棚室内湿度大,棚内露水多,病害发生严重。

灰霉病

(相对湿度90%以上易发)

典型症状是高湿条件下,表面生有灰霉。

菌核病

(相对湿度在85%以上易发)

在高湿条件下,茎秆、种荚和病叶表面密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和黑色鼠粪状菌核硬块,病斑发朽、变粘。

重病株在茎秆和种荚内产生大量菌核。

霜霉病

(霜霉病的发生及发生程度是由湿度和水分决定的。任何使水分和湿度增加的因素都会导致霜霉病的发生。)

病斑受叶脉限制,呈角斑型,空气潮湿时叶背产生霜状霉层,有时可蔓延到叶面。

绵疫病

(空气相对湿度80%以上易发)

果实潮湿情况下会密生白色绵毛状菌丝。

番茄细菌性溃疡病

高湿、大雾、重露多雨等因素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典型症状是茎维管束褐变,后期下陷或开裂,茎部会出现褪绿条斑,有时呈溃疡状。

湿度大时有白色菌脓流出。

果实上的病斑是通过风雨或喷灌时从病汁液上滴下的带菌水传播的。

根腐病

与沤根病相似,低温高湿和光照不足,是引发此病的主要环境条件。

病菌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主要的初侵染源,病菌从根茎部或根部伤口侵入,通过雨水或灌溉水进行传播和蔓延。

茄子根腐病

豌豆根腐病

早疫病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和种子上越冬,通过气流、灌溉水以及农事操作等传播,病菌生长适温26~28℃,高温高湿发病重。

初期叶片呈水渍状暗绿色病斑,扩大后呈圆形或不规则轮纹斑,边缘具有浅绿色或黄色晕环。

中部具同心轮纹,潮湿时病部长出黑色霉层。

大部分植物病害只要温、湿度达到一定的程度,病害就会发生,这种病害类型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像这种高湿型且会靠雨水、气流传播的病害,在防治时,只靠用药也不是最彻底的方法,必须从管理上进行把控,控制环境条件,培养健壮植株,再加上用药,彻底的防治病害。

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措施适当降低湿度。

1.选用无滴膜。

选用无滴膜可以减少薄膜表面的聚水量,并有利于透光、增温。

也可对普通薄膜表面喷涂除滴剂,或定期向薄膜表面喷撒奶粉、豆粉等,也可以减少薄膜表面的聚水量。

2.通风换气。

通风透气,将湿气排除,换入外界干燥的空气,这是最简单的降湿方法,但要防止因通风换气而使棚室内温度降得过低。

3.地膜覆盖。

地膜覆盖可以大大的降低地面水分的蒸发以及灌水次数,从而降低空气湿度。

有人做过试验,覆盖地膜一般可使10厘米处地温平均提高2~3℃,地面最低气温提高1℃左右。

同时,由于地膜不透气,可以减少地面水蒸发和灌水次数,从而达到降低棚内空气湿度的目的。

4.合理浇水。

冬季棚菜浇水,要做到“五浇五不浇”:即浇晴不浇阴(晴天浇水,阴天不浇水)、浇前不浇后(午前浇水,午后不浇水)、浇小不浇大(浇小水,不大水漫灌)、浇温不浇凉(冬季水温低,浇水时要先在棚内预热,待水温与地温接近时再浇)、浇暗不浇明(浇暗水,不浇明水)。  

5.喷药不能过勤,或用粉尘法、烟雾法用药。

棚室内必须施药时,若采用常规的喷雾法用药,会增加棚室内湿度,病害很快又会卷土重来,再防治的难度会不断增加。

采用粉尘法及烟雾法用药,可以克服喷药的弊端。

6.中耕散湿。

利用晴天棚室温度较高时,浅锄地表,加快表土水分蒸发,以降低棚室湿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