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和历阳(1)(1)

范增和历阳

论文摘要:关于范增,史书(《史记》《汉书》)记载都是从他七十岁记起,七十岁之前的活动没有记录。七十岁之后的事情,主要是为随项羽出征,出谋划策,直到死在彭城,没有记录他在历阳的活动情况。本文根据各个不同时期地方志书的记载,记录范增和历阳的相关事件。

论文关键词:范增与历阳的关系;亚父对历阳的贡献;亚父对历阳的影响

一、范增其人

二、亚父其地

三、范增筑历阳

四、范增对历阳的影响

一、范增其人

1、范增,字亚父,居巢人,辅项羽霸诸侯,封历阳侯。(见下图)

据康熙《和州志》记载,称范增字亚父,那就不是项羽尊他为亚父。据王力《古代汉语》中说,古人有名有字,旧说上古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在二十岁行冠礼(成人礼)时取字,女子在十五岁行笄礼(许嫁)时取字。名和字往往有着意义上的关联。

古代汉语中常常会用“亚匹”这个词,如说曹参为“萧何之亚匹也。”就是说,曹参不足与萧何为匹,仅为“亚匹”,也就是说稍逊萧何一筹。陈胜大泽乡起义时,范增年届七十。不久,项梁率会稽子弟兵渡江而西,成为反秦斗争的主力,范增以亚父谦逊自称前往投奔,希望在有生之年把自己的智慧贡献给反秦事业。也有解释“亚父”为:同一流人物。《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评》:“﹝ 诸葛亮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 、萧之亚匹矣。”

所以说,范增字亚父是亚夫,并非项羽尊称他为亚父,从项羽刚愎自用的性格上来看,也不会轻而易举称一个外乡投奔的老人为第二父亲(仅次于自己的父亲和叔父项梁)。吴仰湘先生质疑“项羽尊范增为亚父”应该是正确的。

读史方舆纪要》 卷二十九 南直十一
... 所败。或曰即亚夫冢也。《寰宇记》:范增墓在州城南,宋元嘉二十二年,魏主焘南 ... 哉? ○历阳废县今州治。秦县也,项羽封范增为侯邑。汉为九江都尉治。后汉时,扬州刺史 ... 废。《城邑考》:州城,一名亚父城,相传范增所筑。汉高令灌婴还定江淮,又筑之, ...

读史方舆纪要》上也称范增为亚夫。

古代的“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

(现在通常说法是:范增与项羽的叔叔项梁是至交,关系极好。项羽是由项梁养大。范增的年龄应与项梁相当。“亚父”不是干爹的意思,“亚”的是“次于”或“低于”的意思。亚父是指次于自己父亲相当与叔父的意思。与秦始皇称吕不韦为“仲父”相同,古代的排辈是伯、仲、叔、季、。年长与自己父亲的称伯父,次与父亲的称仲父,再次者称叔父,末者称季父。范增虽身份是项羽的谋士,但他与项梁几乎可以说是义兄弟(就差没结拜)项梁死时,项羽大概也就二十岁。他出于对好友的情义,接替项梁,跟做了项羽的监护人一样。很关心项羽,处处为他出主意。可以说范增辅佐项羽,不为高官,不为金银。完全是出情义。不图任何回报。这与一般谋士不一样。)

2、史书典籍记载范增的不多的原因是,类似范增这位伟大的谋士没有专门的记述,这一怪圈在于人们的“成者王侯败者寇”思维定式,再者这一主题涉及帝王,人们议论时恐有顾忌。一个曾经要刺杀伟大的汉王刘邦的罪人,在现实社会中,要宣传他的谋略人们是有顾忌的,史书往往记载胜利者,虽然当时没有文字狱,编纂、写作的文人墨客们的顾忌应该还是有的。在历代十三本《和县志》《历阳典录》有大量范增的记载,志书一般是记而不述。

在一般文选中也有众多趋炎附势的说了范增的文章,典型的有:宋代学者洪迈说"世谓范增为人杰,予以为不然。夷考平生,盖出战国纵横之余,见利而不知义者也。始劝项氏立怀王,及羽夺王之地,迁王于郴,已而弑之,增不能引君臣大谊,争之以死。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关中者王之,沛公既先定关中,则当如约,增乃劝羽杀之,又徒之蜀汉。羽之伐赵,杀上将宋义,增为末将,坐而视之。坑秦降卒,杀秦降王,烧秦宫室,增皆亲见之,未尝闻一言也。至于荥阳之役,身遭反间,然后发怒而去。呜呼,疏矣哉!东坡公论此事伟甚,犹未尽也。"

南宋东宫讲堂掌书陈郁说:"范增为羽上客,岂不知羽残忍多忌,非人君之度,而从之与汉王争。至其言皆不用,乃曰:'孺子不可与谋,夺天下者必沛公也。'其后疑间一行,竟以疽死。何觉之晚耶!不及一妇人远矣。"

万历八年进士顾嗣立说:"七十衰翁两鬓霜,西来一笑火咸阳。平生奇计无他事,只劝鸿门杀汉王"等等这些陈词滥调,说了两件事:一、帮暴君项羽是错的,二、只会怂恿项羽杀刘邦。

以上言论都是指责范增不该出馊主意来加害刘邦,如果当时杀了刘邦,项羽做了君王,这些人会指责范增吗?

即使社会是这样,历史上还是留下只言片语的公正的议论,都是一些伟人、军事家的箴言。

议论项羽的首推刘邦,他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他在平定天下时说道:“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群臣说服。(选自《史记·高祖本纪》)”刘邦这段话说得很精彩,说自己这所以能打胜仗是会用人,而项羽的失败是没有用范增!言下之意如果项羽听了范增之言,当今天下改名了。

三国谋士蒋济说道:"项羽若听范增之策,则平步取天下也。"

时任宰相的王安石评论范增时说:"中原秦鹿待新羁,力战纷纷此一时。有道吊民天即助,不知何用牧羊儿。" "鄛人七十漫多奇,为汉驱民了不知。谁合军中称亚父,直须推让外黄儿。"

读通鉴论》 卷二十唐高祖
... 天下之忌,愈不能以久延,而味者犹称范增为奇计,鄙夫之陋,恶足以知成败之大纲哉?   ...

袁氏世范世范卷中处己·君子有过必改
...  与刘邦相反,项羽就是一个刚愎自用不知改过的人。亚父范增屡次进谏,他都不予采纳,最后中了刘邦反间计、让进谏,他都不予采纳,最后中了刘邦反间计、让范增告老还乡,从而失去了他最重要的一个谋臣。最终导致了他 ...

长短经(反经)》 卷一·大体第一
... 刘邦的“无能”之功。而项楚一方却相反,谋略他信不过范增,在鸿门宴上犹柔寡断,纵虎归山,放了 刘邦;带兵 ...

3、范增故乡之争  《读史方舆纪要》 卷二十六 南直八
... 居巢而还。秦为居巢县,亦曰居巢阝,范增居巢阝人也。汉仍为居巢县,属庐江郡。 ... 微观。又有亚父山,在县东北二十里,以范增居此而名。县为古居巢无疑矣。谯郡城...

二、亚父其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废除分封制,推行地方郡、县两级制的政权机构,分全国为三十六郡。秦汉时,设秣陵县(南京市)和历阳县,现在的南京秣陵镇(一名秣陵关),就是秦汉时代南京地区的政治中心──秣陵县城。南京在古代又称秣陵,其规模和建制都不如历阳。

历阳在最早的志书上记载为:春秋属吴,吴亡入越,越亡入楚。历阳春秋就是县级编志了。据《和州志》记载,楚成王(公元前671年)时设历阳县。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三年(前224年)载:设历阳等8个县。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设历阳县,归属九江郡。

当时天下分为三十六个郡,当时历阳有山有水,水路通长江,陆路四通八达。

舆地纪胜记载亚父

舆地纪胜记载亚父

舆地纪胜记载亚父

这段记载历阳有座范增女庙,在衙门内,范增女号东城九娘子,此段说明范增家人在历阳生活过并赢得当地百姓的爱戴。

舆地纪胜记载亚父

从这一点上看,项羽将这块风水宝地给了范增,是其时项羽对范增最大的褒奖。这块侯国封地一是紧挨着范增的故居居巢;二是亚父城十几平方公里的土地高于其他地块几米到十几米,1954年长江破圩都没有淹到历阳城;三是亚父城交通便利,北通巢无桐,东临长江,交通在当时是四通八达。

亚父城即现在的历阳城。今安徽和县。《舆地纪胜》卷48和州:亚父城,“《刘禹锡壁记》云:城坚而高,亚父所营”。《方舆纪要》卷29和州:历阳废县,“《城邑考》:州城一名亚父城,相传范增所筑。汉高令灌婴还定江淮, 又筑之,谓之古罗城”。详见道光《直隶和州志》记载:

此段记载了亚父城有范增和汉高帝令灌婴修建而成。

详见乾隆《和州志》记载:

此段志书较为详细地记叙了亚父城的坐落、规模和相关事项。

详见道光《直隶和州志》记载:

此段既记载了亚父城,又记载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三、范增筑历阳

1、六门三关

道光《直隶和州志》详细地记载、复原了明代亚父城的完整图形,外边是一条通长江的护城河,护城河内还有一条玉带河,城内分别有正东的朝阳门,正南的横江门,偏南的熏阜门,正西的望舒门,偏西的秩城门,正北的拱辰门。三关分别是:东门的东水关,大西门的西水关,南门的镇江关。

乾隆《直隶和州志》记载亚父城

三、范增筑历阳

据《历阳镇志》记载:亚父城遗址  即历阳古城。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汉相争时,居巢人范增,年七十,好奇计,助羽屡建奇功,被羽尊为“亚父”,封为历阳侯,增筑城,故历阳城又名“亚父城”。《南畿志》也称:“历阳本秦县,项羽封范增为历阳侯,即此。”

公元前206年(汉王元年)范增到任封地,见历阳东临长江,地处江淮水陆之冲,无险可守,决定建历阳城池,以作屏障。城建于高阜上,周围九里,高2丈2尺,女墙3尺余,环城有濠。初建时,内有子城、南城、新城。《读史方奥纪要》载:汉初,“汉高祖刘邦令灌婴还定江淮,对城池又筑之.并将亚父城改为古罗城。”后人在城西门内建有灌婴将军庙.以示纪念他筑城有功,不久仍称之为亚父城。至宋代乾道六年(1170年),和州都统制郭刚又修筑了亚父城,并把原内设三城合为一城,辟11门。

嘉庆《历阳典录》记载亚父城图表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正月,朱元璋带领起义军占领和州,任和州总兵官,见亚父城池颓损严重,曾筑城修池。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和州都统郭景祥督伤知州张纯诚重修亚父城,将旧城11门合并为5门,后为出入方便,又增一门,为6门:东为朝阳门,西为临湖门,偏西为横山门,南为环江门,偏南为横江门,北为涌泉门。万历元年(1573年),知州康诰重筑城外石桥并设关口,于东西城墙下开三水关,以泄城中之水,并相继在城内设承流、宣化、公馆、香泉、政和、横江、长庆、孝义、尚贤、惠和等10坊,各坊均有街巷纵横其间。

道光《直隶和州志》记载亚父城六门三关

清顺治二年(1645年),知州卢汝鹃大修亚父城,周围开濠渠、筑堤坝、造浮桥。继后知州夏玮、游智开、罗锡畴等,均对亚父城进行重修,辟6门为:东朝阳、北拱辰、西望舒、偏西秩成、南横江、偏南薰阜。城池周长12里,城高2丈7尺,颇具气势。民国期间,历任县官曾对亚父城加高培厚,环城栽植树木。1938年,日寇曾在古亚父城6门构筑碉堡,并开挖战壕,在护城河桥上架铁丝网作警戒线。至抗战期间,历阳为南京前沿,精力多次轰炸,古迹毁坏殆尽。亚父城断垣残壁,满目疮痍。

目前,古城大的轮廓尚存,街道名称没变,城壕及土城遗迹依稀可见。1996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为历史文化名城。总之,亚父城的建城历史,距今已有2200多年。西楚古城,历经沧桑,旧貌变新颜。

四、范增对历阳的影响

历阳百姓历代对范增敬仰不已,范增筑城有功,没有收取地方百姓的租子,范增的智慧、谋略、胆识给历阳人学到许多策略。

司马迁《史记》记载: 楚越之地(长江流域及江南一带),地广人稀,稻米为主食鱼类作菜羹,不用在买就很富足了。地力使实物丰富,没有饥荒的忧患,因此人们苟且偷生,没有积蓄而多有贫穷。

《隋志》记载:历阳人,性格暴躁强悍,作风毫不犹豫,坚决果断。自平陈之后,民风习俗敦厚质朴,爱好勤俭节约。刘禹锡《厅壁记》记载:女人做鞋衣完好坚固,男人喜爱开荒种地。市井中没有欺侮淆惑,建造朴素,没有刻镂彩绘,不受外界影响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

嘉靖易鸾志记载:明初是京城管辖之地,是首都,大化所被,士、农、工、商安居乐业,儒雅之风盛行,是以前任何朝代无法比拟的。

万历康诰志记载:明代初时风土人情风俗淳朴,百姓富裕,寿高命长,淳朴听当官的话,交租、徭役服从,百姓没有受到官府的拷打.田赋及各种捐税没有拖欠的。

见下图道光《直隶和州志》记载:

综上可见,历史典籍对历阳人的评价之高,是对范增的最高褒奖。亚父这一名词不管是项羽对范增的尊敬之称,还是范增胸有大志,年轻时就有报国之志。这一历史、文化现象应该认真地研究和发掘,巢湖市和和县、历阳镇应该联手做好这一工作,查阅典籍、梳理成册、挖掘整理、恢复、打造旅游景点,让国人知道知道中国的谋士范增,他的斩首策略,在年前后居在美国施行,范增的谋略、策略、智慧要比诸葛亮早千年,而诸葛亮的记叙充满了妖气,范增的言行不仅接地气,直到现在读来亲切、动人。

参考文献

刘禹锡《和州刺史厅壁记》,《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

知州朱沅、 训导陈钧同撰,明正统《和州志》(1441年)

知州易鸾修,《和州志》明嘉靖(1528年)

知州康诰、学正齐柯同山阴举人刘蜒纂修明万历《和州志》(1600年)

知州杨继芳、学正刘彦初,同州恩贡夏日新纂 ,康熙乙巳年《和州志》1665年知州夏玮修,诸生杨九思与纂,康熙癸丑年《和州志》三十卷,1673年

知州王瑄主修,郡人陶梦阳续纂《和州志》清康熙甲子年 1684年

知州刘长城主修,山阴进士章学诚纂。乾隆癸巳年《和州志》1773年

知州善贵主修,州同杨志道、含山知县刘洎协修,廪贡生张受缨编纂《和州志》道光丙申年1836年

清善贵修清陈廷桂、张受缨绩纂《直隶和州志》清道光清朱大绅修 清高照纂《直隶和州志》

清陈廷桂纂《历阳典录》三十四卷 清嘉庆

章学诚,《和州志》,清,乾隆。

朱大绅修,高照纂,《直隶和州志》,清,光绪。

陈廷桂,《历阳典录》,和州官舍刊,清,同治6年。

大清一统志

《和县志》《石杨镇志》《历阳镇志》主编

江苏省项羽文化研究会理事

安徽工业大学素质教育客座讲师

马维国

2019年9月10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