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炫丨优秀影视作品如何对待人的生命?

(上)   轻视生命与珍视生命  

我们常常说这个电影好看,那个电影不好看,是根据什么在说?

好看的电影是否就是好电影?“不好”是指整个电影不好,还是指这个电影的情节或者细节有问题?

我认为不好的电影的首要特征就是整体上轻视生命,而好的电影在骨子里是珍视生命的。

好电影不一定是好看的,而是启示观众思考的。

当然既好看又是好电影更好。

什么样叫“轻视生命”的情节呢?

电视剧《水浒传》大家都看过,有一集是“武松怒杀蒋门神血溅鸳鸯楼”,单从这个情节上你还看不出作品整体上是轻视生命还是珍视生命的。

但看这一集时我们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蒋门神、张都监雇了那两个杀手要在路上把武松害死,失败后武松回来怒杀正在喝酒的蒋门神和张都监。小说中武松这个时候说:“一不做二不休,杀一百个也是一死。”血溅鸳鸯楼,把张都监、蒋门神以及他们家的妻儿侍女全杀了。

在较早的《水浒传》电视剧中,我记得也是这样处理的。在2015版的电视剧中,导演好像注意到这个问题,把侍女留下了,但小说是全杀了。

全杀固然解气,回来复仇也是对的,就像西门庆和潘金莲合伙把武大郎杀了,武松回来复仇,一命抵一命。但是怒杀蒋门神血溅鸳鸯楼有没有问题?

中国古代有一个成语叫“草菅人命”。那么武松怒杀蒋门神的时候,和这两个成语有什么区别?

如果没有区别,那是什么问题?

那就是:怒杀蒋门神是对的,血溅鸳鸯楼却是错的。

如果导演有尊重生命的意识,就会让观众在看完这一集以后感到很惆怅,而不是说杀得好。

当我们说“杀得好”、“杀的带劲”时,问题就来了。

这样的细节和情节是无法走向世界的,因为它和皇帝连带着所有亲戚朋友都杀的“株连九族”真的很难区别。

轻视生命的传统伦理经过当时的意识形态强化,就会产生这样的表现。

我觉得导演迄今为止还没有处理好这个情节,处理的好应该能让我们感到惆怅而不是痛快,惆怅就意味着我们进入了思考和反思的状况。

实际上《水浒传》的深层意蕴正是对轻视生命、也轻视兄弟之义的梁山好汉为什么会失败的审视,整个作品的基调就是让人惆怅的。

不尊重生命的另一种表现就是整体上丑化、贬低敌人,敌人都死了,而我们的英雄却不会死,甚至没有面临死亡的痛苦。

中国很多影视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改变这样一个思维定势。

比如影片中的英雄拿着枪跟敌人对打,日寇一个个倒下来了,我们的英雄就是不死,电视剧《伪装者》最后一集就有这个问题。

而写解放战争的电影和电视剧,国民党的士兵或汉奸死的样子一般都很难看,八路军新四军就不容易死掉,无论身中多少枪也是大义凛然的,这其实也是轻视生命感受的显现。

只要是敌人,如果不是尖嘴猴腮,就是阴险狡诈,这是用政治和伦理视角看待生命和身体的一种表现。

是否有不神话英雄、不丑化敌人的中国电视剧?

或许我们在《北平无战事》这类电视剧会看到编导处理的好一些,正面人物方孟敖将玩世不恭与豁达坚忍融为一体,应该具有突破性。

这其实也是西方电影在这一点上的重要特征:对生命尊重的表现之一是正面人物首先是有缺陷的、有欲望的,正面人物负伤同样是有痛苦感的。

英雄作为人有身体痛苦感受的一面,又有素质品质毅力等战胜身体感知的一面,这才是有血有肉的英雄。

也就是说生命痛苦的状态得到表现是对生命的尊重。

枪打不倒我们的八路军、解放军,打不倒我们的英雄,打倒了不会感到痛苦,这实际上是对生命的轻视。

由这样的情节构成的电影电视剧,我称之为教化性电影,这样的影片自然不可能走向世界。

二十几年前有一部电影叫《生死抉择》,也同样是轻视生命感受的。

影片里面的李市长在知道妻子受贿以后,从情感和利益角度应该有很多矛盾的心理表现出来,而且应该着重展开这样的心理纠葛,但李市长在阳台上思索了一会就做出了抉择,这是对人的欲望和矛盾心理的遮蔽,当然也就不可能在人性的意义上打动人。

《人民的民义》中的侯亮平同样有这个问题。不说侯亮平夫妻有些像同志关系,而且他的个人欲望几乎也被“反贪局长”这个职位所过滤了,人性的复杂性在正面人物身上不能显现,反面人物是否还有人性的光泽,我们同样很难看见。

其实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人物,对利益、美色的感知应该都是差不多的,区别只是在方式方法上,或者在观念看法上。

“贪欲”也是一个很难有标准并被解释清楚的概念。

“礼尚往来”和“受贿”的界线究竟应该怎么划分,更是一个伦理建设的议题。好的电影一定要展开这种矛盾,也要引导观众在对矛盾的感知中去进行这样的思考。

另一种情况是:轻视生命的日常欲望的作品可能是吸引人的,如果从轻视生命的日常欲望的角度去理解作品,只能是好看的作品,但不一定是好作品。

《西游记》的鉴赏就有这样的问题。

《西游记》里四个男人,试想一下女同学将来如果找了孙悟空这样的老公会怎么样呢?欣赏孙悟空能打能杀与理解这样的打杀是有区别的,喜欢孙悟空与真正和他在一起生活也是两回事。如果孙悟空以后看见你贪吃就想打你怎么办呢?

有人喜欢沙僧,说他比较老实,做事任劳任怨,也有人喜欢猪八戒,甚至还有喜欢唐僧的,这都是可以的。但在四个人里面,猪八戒是有欲望的,吃喝玩乐是人之常欲,所以是最接近我们现实中人的人物形象。

还有人会喜欢唐僧,因为他长的应该是最帅的,想把帅哥“吃”了,是不是一般女孩子可能有的心理活动?

但《西游记》如果没有猪八戒是不好玩的,好玩的原因在于猪八戒常常用自己吃喝玩乐的欲望来消解唐僧、孙悟空所体现的宏大叙事。所以猪八戒是最适合过日子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吃喝玩乐”是带有贬义性质的词,“吃喝玩乐”不是崇高的概念,所以要给猪八戒一个最丑的面具,但是看这个作品时我们可能最喜欢猪八戒,因为他接近人的正常生活欲望,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共鸣。

猪八戒的欲望是与其他三个男性的“无欲”中展开矛盾冲突的。

孙悟空是轻视欲望的,如果孙悟空看见女孩子爱吃零食,他肯定要去打:“你这个妖精,哪里逃!”

他们之间的矛盾贯穿作品始终,所以好看。

《西游记》为什么又是好的经典作品呢?为什么是好看与经典合二为一的呢?

我们直观印象中孙悟空是一个惩恶扬善、扫除妖魔的英雄,是一种正义的力量,但是请大家仔细思考下孙悟空为什么大闹天宫?

他是不是嫌弼马温的官太小?取经路上孙悟空杀的妖怪又是什么类?是不是与孙悟空一样其实都想长生不老?

那些妖怪与孙悟空其实都是如来和观音的手下败将,某种程度上都是统治阶级的工具。

这就有点象《水浒传》里的皇帝让宋江去打的方腊一样,他们也都是兄弟同类。

如果杀同类说明什么问题?

说明这个杀是有问题的。

这样的问题还会让我们思考一路西天取经是为了什么?

我认为孙悟空对这个取经目的也并不明确。

如果勉强说孙悟空取经前是挑战权威、反抗体制的,那么取经过程中一直在抵制权威、解构体制的不再是孙悟空,而是猪八戒。

因为猪八戒只对吃喝玩乐感兴趣,他一路上嘻嘻哈哈,其存在的意义是消解这个宏大叙事的不明确性的,他认为这也许是无意义的,猪八戒就是作家批判、反思“取经”的一个视点。

因此《西游记》成为一部既好看又有启示意义的经典作品。

在古代小说中尊重人的“生命欲望”的作品是《金瓶梅》,但这也是笼统的判断。

准确地说《金瓶梅》是思考“人的性欲如何更加健康”的作品。

如果我们不能好好的理解《金瓶梅》,我们对人的性欲就无法有一个现代性的判断。

准确的说,《金瓶梅》是中国最伟大的写人的性欲异化的写实小说,其他作品没有一部能达到这样写真的程度,它的真实性令人发指。

西门庆家书房有一幅对联叫“两袖清风舞鹤,一轩明月谈经”,仙风道骨文人雅士都会挂的对联,达官贵人家挂的也都是这般清心寡欲的对联,但背后却是权、钱、色。

这就是《金瓶梅》揭示的中国人欲望生活的结构,其强大的生命力在今天那么多倒台的贪官身上得到了一个又一个的验证。

欲望、感情、感觉本身是人性正常的东西,但是它受权力和金钱左右的时候,就污化了,所以我崇尚一个人通过魅力获取异性的喜欢,而不是靠权力和金钱来掠夺。

十几年前我在杭州文澜讲坛做了一个“健康人格与完整人生”的讲座,讲座问答时有一位听众递条问我:《白毛女》中的喜儿嫁给黄世仁也挺好的,黄世仁有权有钱,嫁给他可以过很好的日子,选择大春是不是挺傻?

我后来回答的是:《白毛女》里面的黄世仁是靠权力掠夺和占有喜儿的。如果今天很多达官贵人不是靠权力和金钱,而是靠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大春去竞争喜儿,我认为没什么不好。

所以对欲望的轻视同时还表现在金钱和权力对欲望的左右,不是生命本身的感受产生的自然感觉。

什么叫“生命本身的感受”?

比如见到一个帅哥,感觉他挺好,有一种冲动;男生见到漂亮女生,也有一种性感冲动,这是完全正常的,否则反倒是不正常的,违心的不承认这种冲动反倒是虚伪的。

表面节制淡泊性欲背后实践的是权、钱、色交易,这是不是儒道文化的虚伪性?

《金瓶梅》的作者对儒道文化的虚伪性是持批判态度的,这个批判到今天依然有意义。

这不是说一套做一套在人格上是丑的,而是不敢面对和承认自己真实欲望的伪善是丑的。

另一方面,西门庆和他占有的女人们最终的结局是猝死、病死、被杀死,等等,意味着沉溺于欲望以后一个个都会死,这反映了作家对“如此性欲满足的生活”也是持反思批判态度的。

一方面是压抑性欲的冠冕堂皇,一方面是沉迷于性欲的淫逸,两者都有问题。

说到这里,同学们应该悟出这部作品真正的价值在于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人究竟应该有怎样的欲望生活是健康的?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必须回答,并通过这样的回答建立当代中国新的伦理道德观。

对于性欲,儒家的伦理观总体上是节制的,道家的世界观总体上是淡泊的,我认为这两种方式我们今天都做不到,所以都必须改造。

欲望唤醒后又让人节制或淡泊,我觉得我做不到,但是我可以做到“不在意欲望、顾不上欲望”,因为我还有自我创造的事情要做,所以经常会顾不上欲望满足的如何、利益得到的多和少。

如果我像梵高那样去从事绘画、创作、事业的时候,欲望、利益的多和少,我也都可以不在意。

因为建构向日葵那样生机勃勃的世界实在是太重要了。

这实际上是从我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健康的欲望的问题。

我最近对“健康”这个观念还有另一个看法。前两天坐火车时身旁一位旅客在看埃克哈特·托利的《当下的力量》这本书。

托利是和西方后现代主义一样反思理性问题的,他主张人应该过真正宁静的生活,那种宁静的生活用的是“疏离思维”。

什么叫“疏离思维”?同学们现在看着我,不要听、不要想我在讲的什么,你们就看着我这么一个老师在讲课,讲什么不重要,你们就可以进入“疏离思维”的状态。

托利认为人类所有的痛苦、焦虑、矛盾都是思维产生的,为了人类更健康地生活,捕捉更好的思维,思维是需要休息的,他把这个理解为“开悟”。意思是我们的生活空间要形成一个结构,人才能健康。

如果你一天到晚想着工作、想着作业,一天到晚在思考,你肯定不健康,而且肯定效率很低。大学四年的生活是很紧张的,我建议你们看一下托利的书。

后来火车上那位旅客把托利《当下的力量》这本书送给我了,我跟他谈我的世界观:我们每个人内在的世界就是这个结构,我说我就是兴趣非常丰富,因为我也喜欢买菜、做饭、修车、修电器。

我很欣赏《泰坦尼克》里杰克的一句话“享受每一天”,这个观念包含着“放松”的含义。买菜、做饭、开车、修车、修空调,我统统不拒绝。因为当你忙完这些事情时,再回来坐在写字台面前思考问题的时候,我觉得精神状态更好。这有点像列宁所说的“不会休息的人根本不会工作”。

你的兴趣如果不多的话,你在工作状态中也放松不了,也打不开。所以我的自然观是:“自然性”就是“丰富性”,自然不自然就是指这个人的欲望世界丰富不丰富,这个概念不同于传统的反人为性的自然观。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再补充一点:儒家有一种“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观念,所以我们成为圣人、成为英雄的修身养性的过程就是克服自己的私心杂念的过程,或者必须有儒家伦理规范才是正当的利益追求,但一个人利益最大化就不太符合儒家伦理,所以“贪欲”是一个贬义词。

但一个人的贪欲建立在不损害他人和集体的利益上,是否还是贬义词?

一个男性建立在尊重女性的基础上去欣赏喜欢不同的女性,是否还是贬义词?

这都是我们应该再思考的。

如果克服了自己的私心杂念才能成为君子,才能成为圣人,我认为这种努力一般人很难做到。

所以孔子也常常感叹自己未见好德如好色者那么多。

比如现在不让大家考研大家会怎么样?不让你们考研你们会老想着考研;如果让你们考研你们的选择倒多种多样了,也就不一定想考了。

一个人日常欲望得到满足才可以超越欲望;一个欲望生活满足不了的人,就会沉湎于欲望。

我们欣赏古今中外的电影,尤其在欣赏中国各类文学艺术作品时,一定要有这么个意识。

回到《金瓶梅》,西门庆和他的女人们为什么会纵欲淫荡?

就是因为儒家文化把人放在一种克制欲望的状态中,所以中国人就会背后老想着满足欲望,反作用力便容易造成沉湎,这是双重的不健康。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首先在尊重生命、尊重欲望的基础上对一个人私心杂念和缺陷的宽容和尊重。

因为生命是一个有机体,既然是有机体它本身就有脏东西。如果把脏东西都去除掉了,生命就不存在了。

在读书中也是这样。我的读书方式就是常常看通俗小说、看武打片和惊悚片。比如最近在看泰国的《拳霸天下》,看了这些作品以后,再去看古今中外经典的作品,领略、欣赏各自不一样的特点和奥妙。

在反差的结构中才能领略各自的奥妙,读读经典再来领略通俗小说,你才会感受通俗小说完全不一样的感觉,这就是一种阅读的张力。

中西方电影最大的差别在于西方电影尊重人的缺陷杂质,中国电影轻视人的缺陷杂质。

同学们再想想西方电影在尊重人的缺陷杂质上有什么代表作品?

《007》也有一些落套的东西,《007》最后结局常常是邦德和一个女郎的幽会,但这里有古希腊神话为海伦而战的传统:为情欲和爱情而战也可以成为人的信念。

但中国电影英雄的最后结局能和女朋友去约会吗?那是不行的。他顶多只能和妻子在一起,绝对不能和女朋友在一起。

这就是中国传统伦理重视婚姻、轻视婚姻外的感情和感觉所致,因为婚姻外的感情都是不道德的,即便是真正的爱情也是不道德的,但奇怪的是古今中外的伟大爱情多半都是在婚姻之外,我们应该如何判断呢?

(下 ) 性欲、爱情、婚姻为什么是并立的?

性欲、爱情、婚姻之关系是一个比较深的复杂的理论问题。

在进入大学以后,不思索这三个概念的不同性质,我们以后在生活中就可能做出价值混乱的判断,也无法判断艺术品中的相关内容,更可能导致在现实中对这三种性质生活的同时轻视和伤害。

“性欲”属于什么?

属于人的自然属性,是周而复始的本能,本身应该无所谓美和丑。

人的自然属性有什么特点?

消长性和循环性。

请注意,无论在同性还是异性之间,仅仅建立在性的关系上,因为消长性和循环性,所以最后往往什么也留不下来,价值仅仅体现在生命的正常延续。

所以我们看古代张生与崔莺莺这样的所谓爱情故事,崔莺莺会说:“你为什么骗我?”因为张生本来就是以性的满足为目的,爱情只是工具和幌子。两人之间如果仅仅建立在这个关系上,最后都会有空虚感,什么也留不下,只有快感和快感的压抑和满足的体验,满足或厌倦之后当然就会分离。

所以“为什么骗我”这样的指责不应该是莺莺针对张生的,而是针对将爱情作为性欲满足工具的伦理文化。这种文化不改变,遍地都会是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

“爱情”是什么?

爱情也不是一个人包容对方缺点,而是对方缺点他不仅看不见、对方就是他的全部世界,而且他(她)只是在为对方着想,这种着想甚至是离开对方。

在爱的状态中,人的智商是急剧下降的,如果你很精明和理智一般就不在爱中,当然也有理智地为对方着想,男女都一样。

如果一个人谈恋爱,总在思考能得到什么,总在思考自己付出什么应该得到回报,那也不在爱中。

爱的性质是付出一切都认为是值得并且幸福的,而且不会后悔,哪怕后来对方对自己不好了,也是不后悔的。因为你爱的时候,对方是如你所爱的那种样子,正是那种样子让你产生了爱。你不能因为对方不再是那种样子而后悔或怨恨。

如果一个人后来后悔了:“怎么跟着你?瞎了眼,倒了八辈子霉了”,那其实就是不懂爱,而是想通过爱来过自己想要的一种生活,并且希望对方能呵护或给予这种生活。

此外,爱情中“性”是可有可无的材料,如果有,性可以变成燃烧的审美世界,如《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和《北回归线》中那种或清新或灼热的美。因为“性”在爱情中体现的不仅是身体的快感,而且是心灵的沉醉感,并改变了本能的性。

爱情中也可以没有性,也可能产生柏拉图式的爱情,太珍惜对方可能反而性的感觉会被遮蔽掉,或者在为对方着想的时候遗忘掉。

电视剧《勇敢的心》中有一个土匪头子把男主人公的妻子掠夺到山里去了,但是这个土匪头子真的喜欢上了这个女人,所以五年都没有碰她。

用“土匪就是欺男霸女”的观念是无法解释的。

其实任何人只要产生了真正的爱情,就都不会是占有的心态,更不是性占有的心态。

以“性”作为标志衡量爱,爱就消失了。

“婚姻”是什么?

是不是“性+爱情”就是婚姻?

大家可以用社会学、统计学的方法去做个社会调查:有我刚才所说的爱情的家庭多不多?

依我看,婚姻的性质既不在爱情也不在性欲,而在于三种责任所体现的素质。

婚姻最重要的是培养后代,否则为什么要结婚呢?难道是靠婚姻才能吃饭和养老?

“爱情是走向婚姻的”这个观念之所以也是有问题的,在于还是把爱情作为工具去获得现实目的,这样就会把“爱情的责任”理解为给所爱的人吃饭、居住和养老,其间还要哄你所爱的人开心。

大家想一想没有婚姻一个人就吃得不好、住的不好并且不能老有所终了?

没有为培养后代所负的责任就不要结婚,是因为后代的培养需要夫妻共同合作和承担,不能刚生了孩子只让女方或者男方一个人带,那样孩子长大以后会出问题的。

所以婚姻是一艘航船,不能航行到一半就跳下海跑了,或者游到另一艘船上去。

婚姻的这种责任性,使得夫妻双方即便没有激情、没有爱情、没有性,也可以很好地合作生活。

英国有不少“无性婚姻”的家庭建设如此,中国很多无性或少性的家庭依然很稳定,也是如此。

所以在婚姻中不要以爱不爱的名义离婚,也不能以性占有的心态要求伴侣服务自己。

无论是性还是爱情和婚姻,尊重对方的意愿都是基本的底线。

而尊重才可能是真爱、性爱和婚姻的基础。

无论是性、爱情还是婚姻,都不允许有“你是我的”或“我是你的”观念出场。

因为这样的观念显示的从属和占有心态,其实正是专制的文化基础。

我是从性质上区分这三个概念的,不是说三者不可以在材料的意义上相互渗透。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希望这三者能统一。

如果没有区分这三者的不同性质,在现实生活中就不知道如何统一,反而搞得乱七八糟。

知道三者的性质区别,你就会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不会强求一定要以一种性质(如婚姻)去统一另一种性质(性与爱)。

爱情属于文化性的东西,婚姻也属于文化性的东西。

但是婚姻和爱情的区别在于,爱情基本建立在彼此“心同道合”的基础上(“心”比“志”更内在、更令人激动、更难以言表,“志”则偏向于观念),“道”则是共同和相近的价值观、人生观。

因为这样,真正的爱情就是不怕考验的,也能经受生活磨砺,因为爱情本身并没有现实目的,只有“心的感应和激荡”,也是我们常说的爱的魔力和力量。

因为第三者的出现爱情就没了,那不是真正的爱情;因为没有“性”了,就没有爱情,那也不是真正的爱情;因为不能共同生活了或没有得到理想的生活,就没有了爱情,那也不是真正的爱情,因为这都是工具性的爱情观。

有“心同道合”的精神共鸣,爱情就会非常坚定,能经受住考验;有了“心同道合”的爱情,有没有婚姻不太重要。

从古今中外的爱情故事来看,更多的爱情往往是在婚姻之外,当然也有在婚姻之内的,但这同样不是因为婚姻的缘故,而是因为彼此“心同道合”的缘故。

因为爱情是两个人的事,而不一定是婚姻中的两个人的事,婚姻并不能保证爱情是否在场,就像理性不能保证爱情出场一样。

《泰坦尼克号》是这样,《廊桥遗梦》也是这样。

看《泰坦尼克号》,我们会为杰克这个赌博赢一张船票的花花公子式的男孩而感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更欣赏露丝那个有身份、有地位、有尊严、有权势的男朋友。

看《廊桥遗梦》,罗伯特在大雨中目送弗朗西斯科远去的时候,我们也会感动。这种感动建立在现代人对他人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因为罗伯特是一个流浪汉,知道自己不可能给弗朗西斯科带给她现在那种稳定和谐的生活,也不能像美国西部牛仔一样,爱上一个人就把她夺走。

他是一个现代牛仔,必须尊重女性,而且要为对方设身处地着想,这种爱是一种理解和宽容,我们同样会被感动。

《色戒》和《断背山》也都是很好的电影,中国当代电影最好的导演之一是李安,所以同学们不能不知道他的作品。

《色戒》突破了我们很多传统的观念,比如敌人之间竟然相互爱上、开始为对方着想。说明真正的爱情是可以突破阶级划分的一种力量。

这与苏联小说和电影《第四十一》是一样的,就是写一个红军女战士和一个男白匪流落到一个荒岛上,两个人必须互相合作才能生存下来,为了共同的生存需要,在合作过程中慢慢产生了感情,他们两人相爱了。但是白匪队伍上岛来救这个白匪时,红军女战士最后还是开枪击毙了他,因为一旦白匪队伍出现在他们的世界当中时,他们的关系就变为阶级关系了。

两个孤独的人在一起是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人类和自然的关系需要人类抱成团才能对抗自然,而三个人以上往往就成为社会关系。女红军最后开了枪,同样说明他们之间还不是真正的爱情,而是生存需要意义上的结合。但是如果她开枪杀了白匪然后自杀,那就有可能是爱情。

而《断背山》则涉及到同性之爱的问题。

爱情如果性质不在“性欲”,同性之间当然可以有爱,同性之间为对方着想当然也是爱情。

李安不动声色大将这种爱情揭示的非常震撼:在《断背山》的结尾,主人公最后摸着同伴的衬衫作为影片的结束,这个细节是很有“内在力量”的,也接近我对东方的生命力的一种审美想往:含蓄但有内在强大的力量。

温和、温柔但不能软弱和依附,温和而又有力量,这才是中国现代文化应该有的内容和形式。

西方的表现形式是力量展现在外面。

日本崇尚力量但显现方式很内敛。含蓄内敛本来就是中国唐宋文明就具有的审美特点。只是日本文化的内敛力量崇尚杀戮和自杀,这就将“力量”导向对生命的不尊重,这不是中国文化现代化应该具有的审美方位。

虽然两种文化都属于东方文化,但是中国文化应该在“内力”和“不杀”上做文章,才会更大气从容。

《蜗居》引起轰动效应的是尊重了人的利益欲望。中国人现在最大的欲望是购房欲望。

尊重生命、尊重欲望、尊重人的杂质,让人显得有血有肉而活生生的影视肯定好看。

我想说的是:《蜗居》、《甄嬛传》都是好看的电影,尊重人的私欲、尊重人的享受欲望,在《蜗居》和《甄嬛传》中都有不错的表现。

但我想说《蜗居》和《甄嬛传》并不一定是好的影视作品,原因即在于导演没有穿越欲望的思考,没有使这样的思考给人以独特的启示,而《步步惊心》是既好看又有独特思考含义的作品,这是《步步惊心》艺术性上高于《甄嬛传》和《蜗居》的原因。

中国历史上,四阿哥雍正是一个阴险狠毒的皇帝。虽然雍正在中国清代所有皇帝中作出的贡献是很大的,比如他做了很多体制上的改革,只活了五十多岁就死了……他的一些传奇是说不清的历史之迷,这些难解说清楚恰好为艺术解说留下了很大空间,艺术就是在历史现实说不清的地方发挥作用,就是在历史看不见的地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所以不必受史实的约束。

电视剧中若曦被康熙贬到洗衣房里面了,四阿哥想把她拯救出来只能怎么办?

四阿哥很爱若曦,他想把她拯救出来,他用什么方法才行?这样一推理不得了:原来他篡夺皇位是爱情的力量。要想把若曦从洗衣房里救出来,只有当了皇帝才有这个权利。

如果这样的假设可以成立,权力和爱情是纠缠在一起的:原来权力的背后有爱情的力量。

这绝对是一个启示:他表现得很凶狠,背后却是温柔善良的或者说是充满爱的。

大家看看中国当代很多的宫廷剧,有没有发现一个皇帝为心爱的女人痛哭的?捧着骨灰盒痛哭流涕!

八阿哥开始喜欢若曦的姐姐若兰,不把大老婆当回事,后来又喜欢若曦,基本上是婚外的感情。婚姻对他构不成吸引的力量,或者是轻视婚姻更重视婚外爱情的这么一个结构关系,但是看到后面发现不是这么回事,大福晋对他的爱感动了他,最后八阿哥体验到了大福晋爱他的幸福。

这部剧里权利、爱情、友情、婚姻同等重要、互不从属,而过去中国电视剧常常是为权力牺牲爱情、为婚姻牺牲爱情、为爱情牺牲婚姻,是相互从属的。如果四阿哥不看若曦面子,可能早就杀了八阿哥和九阿哥吧。

若曦为什么离开四阿哥?因为在四阿哥身边,若曦无法把他当做一个男人去爱,也就是说她不能容忍四阿哥以皇帝的身份草菅人命。四阿哥把她的一个好友侍从玉檀在屉笼里面蒸杀了,这是非常残酷的。但是她没有因为四阿哥残酷就不爱他了,爱情并没有消逝。

她把权力以及由权力产生的杀人行为和她的爱分开了。她不能接受四阿哥作为一个草菅人命的皇帝而存在,并不等于她不能接受四阿哥作为一个男人的存在。

这个“离开皇宫”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爱情有时候是需要离开所爱的人才能存在。爱情并不是指两个人一定要在一起,爱情最重要的是一种内心体验,它的性质和质量都在内心体验的程度,这就是爱情的生离死别为什么更让我们感动的原因。

法国有一个和巴尔扎克是齐名的伟大作家叫普鲁斯特,他的代表作《追忆逝水年华》中有一个著名的哲学问题:人怎么样才能抓住永恒?

人只能在追忆中抓住永恒。

爱一个人并不是一起生活,而是永远也不忘记。

我觉得在权力、爱情、友情之间的关系上,《步步惊心》处理得非常有特点有独创性。

而《甄嬛传》是怎么处理这四个概念的?最后甄嬛走向权利最高位置时,其他三个概念都没了。我认为《甄嬛传》后面应该再拍几集写甄嬛坐上最高权力位置后的痛苦,或者再拍几集写她离开皇位,这个电视剧才会有背后更深刻的含义:权力固然能保住她的生命,能拯救她的父母,能把若曦从洗衣房弄出来,但是权力代替不了对亲情友情爱情的尊重。

好作品对欲望与爱情可以充分表现,但必须通过编导独特的理解让人去思考,充分表现是“尊重现实”,让人思考是“穿越现实”。

在欣赏文学艺术作品时,不要争议作品的性描写是否露骨,重要的是背后是否有新的对性欲的看法来启示你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理解,而不在于唤起你的感受和欲望。

所以只看是否露骨描写是你根本不会欣赏影视作品的艺术性。

请记住,“穿越欲望”的作品是“思考欲望”而不是“展现欲望”。所有的欲望,包括性欲、权欲、食欲、吃喝玩乐的欲望等等都是如此。

其次,尊重欲望是要充分展示出欲望与文化的冲突,不能用文化一下子压抑了欲望,压抑欲望就没有冲动表现了,就没有矛盾了。

好的艺术作品一定要把人的欲望和文化对它钳制的矛盾关系展开,我也是在这个意义上说《西游记》是展开这种矛盾的作品,其中突出表现在取经前孙悟空屌丝逆袭、大闹天宫挑战了玉帝、太上老君、如来所代表的儒道释等级文化的秩序,猪八戒吃喝玩乐的食色性以及取经路上神仙家跑出来的妖魔鬼怪与唐僧、孙悟空、沙僧所代表的宏大叙事的矛盾,正是这种亲和日常生活欲望与对欲望的隔膜、轻视、遗忘的矛盾,产生了他们的故事、笑话、争吵和纠葛。

展开这些矛盾就是对欲望的尊重,不展开这些纠葛而直接压抑克制欲望就是对欲望的轻视。这正是中国当代很多影视作品缺乏艺术性的原因。


作者介绍:吴炫,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文系主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原创》主编。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太原师范学院特聘教授。他30年来致力于否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构,涉及文学批评学、文艺学、美学、哲学,出版著作20部,编著17部,发表论文370余篇,学术随笔200余篇。

本文选自著作《突围传统观念的影视作品》,各大售书平台有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