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甜甜圈洞中洞,铁王座假匕首,一切太完美了!
《利刃出鞘》原以为是一个大侦探的舞台,事实上大侦探只是一个旁观者,杀人案中的人物都在活动,认认真真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仿佛木偶剧一般。唯有三个人——女主、大侦探、凶手——好像有着自己的意志穿梭在不同场景里。
这是一群人忠于自己欲望的人,人前维持着最后一层脸皮。大作家因侦探小说闻名,成为富翁,两子一女一老母,两媳妇一女婿,一外孙一孙子一孙女,四代同堂。
基于人类本性规律,表面和睦之下必有阴霾。富裕之家的症结往往在一个贪字。大作家
会写书,却似乎不太会教育子女,所以他认定这是一个需要纠正的错误。怎么纠正错误呢?改遗嘱。
作为出场就是被害人的大作家,如何引导剧情走向破解谜题呢?尤其当警察判定大作家为自杀时,似乎一切尘埃落定,就等遗嘱公布引发一波遗产之争。于是编剧做了一个衔接剧情的设定:匿名被雇佣的大侦探。
作为旁观者的大侦探出现了,他尽职地观察每一个提供证词的人。以至于每一个证人都对他的出现表示了某种程度的厌恶——一个无关的人来干什么?
群演的作用就是推动剧情,但很奇怪的是这些群演只有极少部分的人与女主有些交集。很多时候群演与女主就处于一种表面热切,实际淡漠的关系。仿佛随口说一句:我们把你当做家人一样照顾,就真能昭告天下:富人的仁慈是垂手可得的。
群演多数时候都在内讧,吵闹不休, 等到遗嘱公布时又能“一致对外”,各展所长 。之前冠冕堂皇的话,到这时候就格外讽刺——指责女主哄骗大作家,将财产骗到手。因为他们自己为了财富会这么做,自然而然女主也会这么做,明显的心理投射。丑恶见丑恶,善良见善良。
这些人偶群演到底有什么作用?增加人物关系的复杂程度,将每个人物间的关系程度做了松紧的调节,哪些人应该处于紧张对立,哪些人的关系是松弛又不合的,又有哪些人的关系是矛盾的。这些关系为剧情套上一个个问号:凶手是不是他/她?看起来都很有动机。
编剧就像操纵者,将舞台上的人偶都按各自的位置放好,慢慢拉紧操纵线,接着慢慢放松。如果某几个人物的关系要做调整,做出剧情的改变,那要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只要不影响剧情推进、剧情衔接。
从这个程度来说,这部电影是否有瑕疵的地方让人改写?一时半会还真没有。
但凡侦探小说总有数不尽的谜题,解谜打开那个秘密的门是一件吸引人的事。那么为什么每一个侦探都能破案呢?因为侦探有着非凡的观察力,善于从细节入手,提出假设,寻找证据来验证。所以破案是一门科学艺术。
大侦探通过证人的证词与问答反应得出自己的结论,又从女主这里验证。鉴于女主有个撒谎就呕吐的毛病(心理性的生理反应,我认为肯定是小时候撒谎被惩罚留下的后遗症),大侦探面对这个天然测谎仪,只能感叹很好用。
如果缺少天然测谎仪呢?大侦探的验证之路可能还要长一些。
如果天然测谎仪被利用呢?女主的毛病是针对 “女主认为的真相”,所以只要虚构真相,让女主相信,天然测谎仪就会谎报。尽管电影中女主的测谎能力确实被利用了,但手段还有点单调……
对故事外的观众来说,看侦探故事很难主动去完成一个真相的发掘。因为故事线在作者手里,所有拼图信息也在作者的手里。观众有哪些信息拼图,走到哪条故事线完全由作者主导。很多时候观众一直处于完全被动的观看状态,想要自己破案?大概只能靠猜了。
剧情的前半段没有大错误,属于比较流畅的,但略显拖沓,导致后半段稍有急促。当大作家的外孙出现,并和女主互动时,我第一个反应:这剧是不是要变爱情戏了?事实证明我想太多了,一家子利益至上者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约定一个双赢承诺。就这样后半段剧情大拐弯了。
我不得不又想:难道剧情走向最终是如何让凶手摆脱追踪?接着剧情又给了我两巴掌:正义怎么能被放弃?!
这样的剧情回转让人兴奋吗?我觉得还好。
那么剧情有bug吗?我没有发现。
那为什么这剧没有让我特别兴奋呢?大概斗智太简单。
那怎样的斗智才精彩呢?我想可能是凶手就要被发现时,如果再设置一两个迷雾弹可能会精彩,这意味着影评情节在其他地方要做删节。现实是:我觉得已经没有空间进行这样的操作了;或者可能就要拍成连续剧了。
整个故事和片名《利刃出鞘 knives out》有什么关系???
大作家用刀自刎了。大作家有一个如同铁王座般的椅子。最后外孙拿了一把匕首。这是具象的实物。
大侦探Blanc,算是利刃一样的人物吗?洞察力剖析力,把最后的谜团切开。
女主的善良也算是一把利刃,让大作家看到家族的丑恶,而产生了一个想法。
至于更隐含的意义,就智者见智了。
玖阁之中,有九格,一格之中,有一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