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薤白性味归经及临床治疗痢疾后重验案
【中药名】薤白 xiebai
【别名】薤根、蕌头、小独蒜、野蒜、薤白头。
【英文名】Allii Macrostemonis Bulbus。
【来源】百合科植物小根蒜Allium macrostemon Bge.或薤Allium chinense G.Don的鳞茎。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达70厘米。鳞茎近球形,外被白色膜质鳞皮。叶基生,叶片线形,先端渐尖,基部鞘状,抱茎。花茎由叶丛中抽出,单一,直立,平滑无毛,伞形花序密而多花,近球形,顶生,花梗细,花被6,长圆状披针形,淡紫粉红色或淡紫色,雄蕊6枚,长于花被,花丝细长,雌蕊1枚,子房上位。蒴果。
【产地分布】生于耕地杂草中及山地较干燥处。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
【采收加工】北方多在春季,南方多在夏、秋季采收。连根挖起,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用沸水煮透,晒干或烘干。须置干燥处,防潮防蛀。炒薤白:将净薤白置人锅内,文火炒至外表面呈现焦斑为度,取出放凉。
【药材性状】呈不规则卵圆形,高0.5~1.5厘米,直径0.5~1.8厘米。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皱缩,半透明,有类白色膜质鳞片包被,底部有突起的鳞茎盘。质硬,角质样。有蒜臭,味微辣。
【性味归经】性温,味辛、苦。归心经、肺经、胃经、大肠经。
【功效与作用】通阳散结、行气导滞。属理气药。
【临床应用】用量5~9克,内服煎汤,或入丸散,治疗胸痹疼痛、痰饮咳喘、泻痢后重。外用,捣敷或捣汁涂。
【药理研究】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血小板凝集;干扰花生四烯酸代谢;抗氧化;抗菌等作用。
【化学成分】本品主要含薤白苷A、薤白苷D、薤白苷E、薤白苷F、甲基烯丙基二硫化物、二甲基二硫化物、2,4-二甲基噻吩、5-甲基-1,2,3,4-四噻烷等成分。
【使用禁忌】阴虚及发热者慎服。
【配伍药方】①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瓜蒌实(捣)一枚,薤白90克,半夏半升,白酒一斗。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金匮要略》瓜蒌薤白半夏汤)
②治肺气喘急:用薤白研汁饮之。(《卫生易简方》)
③治咽喉肿痛:薤白根,醋捣,敷肿处,冷即易之。(《圣惠方》)
④治扭伤肿痛:鲜薤白和红酒糟捣烂敷患处。(《福建药物志》)
⑤治头痛、牙痛:鲜薤白、红糖各15克。捣烂敷足掌心。(《福建药物志》)
薤白治疗痢疾后重
最早见于《伤寒论》中318条,四逆散方后加减中。《汤液本草》:“下重者,气滞也,四逆散加此(薤白)以泄气滞。”金元·李东垣《用药法象论》论薤白曰:“治泄痢下重,能泄下焦阳明滞气。”这说明后重机理是由气滞所引起的。这与刘河间所谓“调气则后重自除”之理是吻合的。
历代用薤白治痢的文献记载颇多,如藏器方,治赤痢不止,薤白同黄柏煮汁服之。《食医新镜》:“治赤白下痢,薤白一握同黄柏煮粥日食之” 。范汪方,治产后诸痢多煮薤白食,仍以羊肾脂同炒食之。《近代名医流派经验选集》宁波范文虎氏“用四逆散加薤白治泻痢后重疗效颇著”。根据《全国中草药汇编》现代药理,薤白抑菌试验“薤白水煎剂对痢疾杆菌,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根据古今文献记载证实,本药对痢疾后重确有良效。既不背古亦不悖今,所以我用之于临床,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余在临床遇有痢疾后重,较严重者,常以治疗痢疾的方剂中(如白头翁汤、芍药汤、葛根芩连汤、香连丸等方)加入薤白15克—30克,效果颇为满意。
病例一,张××,男,年35岁,本县北陈村人,1978年8月10日诊。
患赤白痢四、五日,发热、腹痛,里急后重,每日大便20余次,小便短赤,肛门有灼热感。脉象滑数,舌质微红而苔黄腻。
证系湿热蕴结肠中,损及肠壁,气血被阻,导致胃肠运化失常。盖气滞则后重;营伤则便赤白;湿热下注大肠,故肛门灼热;湿热内盛影响膀胱,故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是湿热内盛之征。治拟:清热化湿,调气行血。方用:白头翁、芍药汤互为增损治之。
处方:白头翁10克、秦皮30克、黄柏10克、黄连10克、白芍30克、木香10克、当归30克、滑石30克、薤白30克、炒山楂12克、地榆炭10克。水煎服。二剂。
二诊(8月12日):药后诸症均减,宗前法续进两剂。
本例患者仅服药四剂而痊愈。
病例二,马××,女,年50岁,白侯大队人。1978年10月20日诊。
患阴道不规则出血,伴有赤白带下和脓性分泌物约五月余。经石市四院检查,印象:宫颈癌(晚期)。患者面色萎黄,消瘦,下腹及尻膂酸痛后重特甚,夜间尤著,痛苦难忍,影响睡眠。曾用中西药治疗,屡屡效果不著。
余根据薤白治痢疾后重之理,为缓解症状予以单味薤白30克治之。服后当晚下腹尻膂酸痛后重顿减,已能入睡。患者连续服用五天,尻膂酸痛后重已除。
这也说明薤白虽不能治愈宫颈癌之病变,但可改善宫颈癌所致的后重症状。因对宫颈癌病人的治疗,仅仅观察一例,病理机制尚未弄清,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特提出供大家参考试用。
文源:本文摘自《孙润斋医案医话》。河北省卫生局,邢台地区卫生局一九八零年十一月印刷,作者/孙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