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一次girl' s talk

前几天面基了豆瓣上认识了八年的网友,终于有机会敞开心扉,不用担心被批判放心地去聊一些女性话题了。我记录了一些我们谈话当中印象比较深刻的片段。
1.对婚姻和整个男性群体有点失望,而不是针对老公本人。因为男性无法从根本上和女性感同身受,这是与生俱来的性别决定的,他们也不是故意要不理解女性的,社会就是如此,他们在这种社会文化浸染下成长。
我们各自的老公其实还算可以,但只是跟其他男性相比可以,社会对男性的整体期待不高,以至于他们稍微做的好点就被认为不错。
2.我们的孩子都是男孩。作为一个女权主义者,我可以把孩子教育、引导成一个尊重女性的人,但是依旧无法让他同步感受到女性在这个社会上遇到的枷锁。因为孩子的生长环境是复杂的,我作为母亲能够影响他的有限,他会遇到同学、老师、朋友等等复杂的社会环境,以及网络这些虚拟环境,这些都会影响到他的观点。
3.很多女性在群体中只有自己的观点足够成熟时才会发言,但是很多男性只有有个想法就要表达自己。他们习惯性地在群体中夸夸而谈,把自己摆在说教者的位置上。这一点让人挺烦的,我不会这样做,但是我会学习这种态度,不必准备到完美才去表达自己。
4.这几年,我在学习提高对家庭卫生的容忍度,因为无法容忍家里乱的人才会主动做家务。我不想做家务,如果每天需要做20分钟的家务,我宁愿拿这些时间去看会书,这样更有意义。
但是和老人一起住之后,家务被转嫁到我婆婆身上,婆婆看不得脏乱,所以她会去主动收拾。
最后还是女性承担了家务,只是这个任务从我身上转移到她身上。育儿同样如此,我们这些年轻女性的解放是以牺牲年老女性的时间换来的。男性去哪里了呢?
5.很多男性对待家务,不是不做,而是交待他做什么他才去做。有人会说,起码你告诉他后他做了,这就不容易了。这再次证明,对男性的标准有多低。一位女性要是不做家务会被批评,你怎么不顾家,好像家里乱糟糟都是女人的锅,但是针对家里环境对男性的批评基本上不存在。
家务中最令人烦的不仅仅是去做那个过程,接受命令去做只是在执行不费脑力,协调和分配任务同样很烦,男性在这方面是眼盲的,也就是不能主动看到任务,不是管理者只是执行者。
作为女性我也在提醒自己,在老公好不容易做点家务时,忍住不去批评,表扬他以此来激励他做更多家务,或者直接用他的钱请保姆,这样对大家都好。
6.女性是在成长的,从上学到工作、结婚、生娃、育儿(虽然这些不是必选项),女性的友谊也会随着各自的成长一起发展,一直是有共同话题的。但是一开始吸引到男性的话题,球赛、政治等等,却不带有时间的轨迹,从某种意义上讲,男性的友谊是不是有点脆弱?
7.生活中遇到的能聊得来的男性,大概率是男同,他们好相处的原因是不说教,不从自己的角度盲目地提建议,会认真倾听。这可能并不是偏见,而是男同对于社会对他们的道德评判更为敏感,如同女性本身的敏感一样。而大部分男性作为社会文化下的既得利益者(职场中只招男性、对男性的标准更低)而不自知,就注定了不会和女性共情。
女性当然也可以和男性成为朋友,但是要去筛选到合拍的人,需要太大太大的样本,几率太小了,不像和女性发展友谊的概率那么高。
8.大部分男性都觉得女权是在和他们对立,其实不是的,女权同样在解放男性,比如解脱他们必须“阳刚”,解脱他们要挑起“养家”的重担这样的枷锁。
女权撕去标签时,不是只撕下女性身上的标签,而是打破一切刻板的偏见,这些偏见都是社会文化造成的,不分男女。目光看得更远的男性,不该抵制女权的。
9.一种声音认为面对男女不平等的现状,女性能做的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来争夺话语权。仅仅就这个角度来说,是这样的。但是不该仅限于此。
因为并不是优秀的女性才配得到平等,女性是利益共同体,所有女性都值得被平等对待,包含在社会底层没有机会接受平等教育的人,她们的声音同样值得被听到。
对于一部分“拖女性后腿”的人,我会感觉惋惜,而不是想要划清界限。她们或者是没机会意识还有其它的可能性,或者是所处的环境和受到的教育影响还不足以让自己的认知发生改变,但总有一天她们会醒悟的。
去批判她们,有种何不食肉糜的感觉,是的,我从枷锁中解脱了,这样就可以站在道德高地去批判她不醒悟吗?应该做的是给她提供可以挣脱出来的情感支撑体系,或是去打破给她桎梏的那个系统。
写在最后:这篇文章来自于一场对话,如果你不认同其中的观点,我尊重你的观点,但不要和我争论。以前由于这个话题被网暴过,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所以我早已决定不和任何陌生人再就女权这件事争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