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吃钙片,学会这3招也能提前预防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其实一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大家也都不陌生。它是中老年人非常高发的一种病症,尤其是50岁以后,患骨质疏松的概率会非常高。很多人年纪大了,经常腰酸背痛,其实就是骨质疏松症的表现。
2018年发布的《中国居民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9.2%,65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达到32.0%。
而且我国低骨量人群庞大,40~49岁人群低骨量率达到34.0%,50岁以上人群低骨量率为57.4%,其中男性为49.9%,女性为67.6%。据此计算,我国低骨量人群超过2亿,数量可谓是相当惊人了!
很多人都知道骨质疏松要补钙!
很多人知道骨质疏松要补钙,但对于为什么要补钙却所知甚少。
其实,骨在形成期,成骨细胞铺设坚硬网状胶原蛋白,用糖蛋白固定,随着时间的推移,身体把吸收的钙,主要以碱性磷酸钙的形式吸附于骨胶原蛋白质上,形成健康骨骼。骨骼中最主要的成分是钙质,而骨质疏松症就是骨骼中钙等矿物质含量减少,所以说,预防骨质疏松,补钙的确非常重要。
根据我国营养学会的推荐,对于成年人,其钙的摄入量为 800mg/天;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妇女,其钙的摄入量为 1200mg/d天;青春期或者中老年人,其钙的摄入量为1000mg/天。
不过,在这里小氢要提醒大家的是,补钙之前建议去医院做个检查,让医生给你制定科学合理的补钙方案,切不可盲目自行服用钙剂。 服用钙剂也要注意,建议饭后服用,这样对胃刺激小,多数钙剂的吸收率在40%左右。此外,维生素D作为钙的“黄金搭档”,是钙被机体吸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补充钙剂的同时,补充维生素D也是至关重要的。
除了吃钙片,学会这3招也能提前预防骨质疏松!
(1)会吃
要想有一个好的身体,能够提前预防骨质疏松,饮食方面的问题就一定要多加的注意。食物是我们每天都会吃的东西,并从其中吸收我们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所以,对我们身体有帮助的饮食一定要知道。
比如说,奶和奶制品中含有丰富的钙质,其中的氨基酸及乳糖对于钙的吸收还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像鱼类、豆制品、海带、坚果等食物中的钙含量也是非常丰富的。
其次,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绿色蔬菜、海藻、纳豆等都能促进钙的吸收。
再者,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对于钙的吸收也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还可以为人体补充一些其他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另外,少吃或不吃含钠含糖及脂肪较高的食物,糖和脂肪不仅会抑制肠道对钙的吸收,糖还会引起钙磷代谢的紊乱,磷一旦升高,会抑制钙的代谢;
还有就是少喝浓茶、咖啡、戒烟戒酒。
(2)会动
骨质疏松不能动?特别是如果被诊断为骨质疏松症或骨量减少,很多人会害怕运动,认为会增加骨折的风险。这种担心大部分是没有根据的。
骨骼就像我们身体的脚手架,每天都承受着各种外界重力和自身肌肉的拉力。通过适当的运动增强骨骼对外力的承受能力,这样骨骼会越来越强壮。
当然,这里要强调的是科学、规律、恰当的运动。
建议一周至少运动 5 次,每次在半小时以上。可选的项目很多,快走、慢跑、骑车、广场舞、太极拳等都是可以的。
但是小氢提醒大家要注意,如果是已经被诊断为骨质疏松的朋友,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运动,以免发生运动损伤,加重病情。
(3)试试用氢
氢分子医学知名专家康志敏教授谈到,骨质疏松也是和氧化应激关系密切的一种疾病,有学者报道了包括维生素C在内的抗氧化剂对骨质疏松的改善效果,认为抗氧化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治疗手段。而我们知道,氢气是一种独特的选择性抗氧化物质,对缓解骨骼内的氧化应激压力应该有更好的效果,目前我们已经证明氢气能够通过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钙的流失,未来还会有更多的保护性机制被发现,展示氢气在骨质疏松防治领域的巨大应用前景。
除了学术方面的研究成果,我们在氢产品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发现,很多长期饮用氢水或者吸氢的老年人,连续几年的体检报告中骨密度值没有显著的下降,而且他们并没有刻意补充钙剂。这个现象提示我们,应用氢产品,哪怕只是坚持喝氢水,都可以对预防骨质流失有一定的效果。
一般数据认为,骨质流失大概从45岁左右开始,超过这个年龄的人们,为了保护骨骼,可以开始坚持喝氢水了!这个方法简单方便容易坚持,应该是目前已知的比较理想的防治骨质疏松的方法了。
最后,小氢想说:很多人觉得骨质疏松只是小病,持一种可治可不治的态度,其实,如果骨质疏松严重到出现骨折后,会引起很多的并发症,严重时可危及生命。而且骨质疏松的发生是无声无息的,等到出现症状时,常为时已晚。对于骨质疏松,小氢建议,最好是平时就要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观点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纳诺巴伯氢友会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有效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若内容涉及健康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健康指导依据。
温馨提示:根据《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条例》,氢气不能替代药物治疗。若内容涉及健康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健康指导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