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读书笔记(1)读《长沙药解》札记 ——评黄坤载“肝脾俱陷”、“胆胃逆行”理论之价值与局限性 “肝脾俱陷”、“胆胃逆行”说之理论基础
“肝脾俱陷”、“胆胃逆行”说之理论基础
朱步先
黄坤载是清代医家中倡用温阳燥土法则的代表人物,在《长沙药解》中,他的观点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他注重脏腑功能的气化升降,擅于运用“肝脾俱陷”、“胆胃逆行”这些论点来解释病理。究其实质,都与他注重扶阳的一贯主张攸关。
他是这样认识人的正常生理的,“人之初生,先结祖气……运动左旋而化己土,右旋而化戊土,脾胃生焉。己土东升,则化乙木,南升则化丁火;戊土西降,则化辛金,北降则化癸水,于是四象全而五行备”。万物是阴阳升降而化生的,脾胃则是升降之枢纽:“脾以太阴而抱阳气,故温升而化木火;胃以阳明化含阴精,故清降而生金水。”脾胃的升降运动,关系到水火阴阳的生化与平衡。从脏腑的生理特点来说,肝与脾、胆与胃的关系尤为密切。
肝属乙木,植根于癸水,栽培于脾土,其性升发,然则肝气的升发,又赖脾气的温升,惟脾气升发有度,则肝气不郁;胆属甲木,化气于相火,而相火之宁谧,又赖胃土之清降,惟胃气清降下行,则相火不至炎上为害。可见肝脾之升发,胆胃之顺降乃是生理功能正常的体现。若升者反陷,降者逆行,则百病丛生。所以黄氏认为:“大抵杂症百出,非缘肺胃之逆,则因肝脾之陷。”职是故也。
在黄氏看来,肝之郁陷,首先由于脾陷;胆之逆升,首先由于胃逆;因此,他立论的中心离不开脾胃,而论脾胃又离不开“虚”与“寒”二字。他论肝气郁陷,喜用“土湿木郁”来解释病理,而土湿之故,或因“汗泄脾阳,己土湿陷”,或因“水寒土湿”,或因“寒水侮土”。总而言之,寒湿伤及脾阳,则脾气不升,肝木因之郁而不达。至于胃逆,他往往重责“胃虚”;“寒湿偏旺,气化停滞,枢机不运,升降反常,此脾陷胃逆之根也,安有中气健运而胃逆者哉”。以致得出了“甲木之升,缘胃气之逆;胃气之逆,缘中气之虚”的结论。总之,非胆自逆也,乃胃虚失降,而使胆失通降也。根据这样的理论,治疗肝陷,就必须温脾燥湿;治疗胆逆,就必须温胃益气。所有这些,都是为他运用温阳燥土法则寻找理论依据的。黄氏力倡“抑阴扶阳”之说,他的学术论点一脉相承,都离不开这个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