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最应当勤学苦练、最应当“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育邻梦
网友提问:为什么大学生活和高中一样,老师习惯性布置那么多作业?
回复:大学最应当"勤学苦练"、最应当“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俗话说:“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百日空;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有记者问钢琴巨匠鲁宾斯坦:“大师,请问怎样才能区分演奏大师和学生呢?”他回答说:“大师,就是每天练琴的学生。” 的确,人类世界不存在天生的大师、不存在自带光环的“专家”,我们能看到的专家都是“千锤百炼”之后在特定领域登顶的人。那么,为什么说大学才是最应当"勤学苦练"的时刻呢?
一、大学生是具备自主学习意识的成年人
根据各国司法界定的不同,全世界法定成人年龄从15岁到21岁不等,我国规定18岁以上、体力+智力发育正常的的人为完全民事行为成年人。3岁入幼儿园、6岁上小学、12岁升初中、15岁升高中、18岁进大学,也就是说每个现代大学生都是不折不扣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教育本质上就是在家长和老师的引导下赋予孩子独立自主的社会生存能力,也就是说孩子成年之时就应该能够自主掌控自己的生活、安排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大学,是许多孩子人生旅程中首次长时间、远距离脱离家庭管教,也是整个学习成长过程中被管束最轻松自在的环节。因为,大学之后不再有升学考试、升学率不再是考评老师的教学水平的核心依据。
《英雄大八义》五二回:“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看看我自己是不是用功夫,这回盗占花宝,也是我学习的好机会。”大学是学校教育体制中唯一真正做到“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地方,这里老师授课结束几乎不会严格监督同学的课后练习、同学学习表现差也老师也不会请家长。因为,上大学的所有同学都是成年人了,干什么、不干什么有了完全自主权利,学与不学完全可以自己做主。
大学距“学以致用”最近
二、大学是距离社会最近的人才培育基地
家庭教育播种、幼儿园起锚、小学+中学前航......大学则是现代个人成长最接近社会分工协作大码头的地方。因为,教育工作的核心目标就是将孩子从出生之时的个人小我,培育成人类社会劳动分工协作群体中的一份子,比如农业种植能手、工业制造技工、教育+医疗+社会公共领域服务者。
教育工作是人类社会史上最复杂的综合行为艺术,它如同绘画,家长和老师一遍又一遍对着孩子上色,期待孩子能够呈现出自己设想中的画卷。大学则是画作最后的定性、定影级的收尾工作,小学识字断句、中学识文、大学所学的主要课程则几乎都是当前社会生产劳动分工协作过程中使用最广泛的内容,比如大学开设的经济学、法学、医学、管理学等科目走出校门即可灵活使用。
常言道:“临阵磨枪不快也光。”意思是到了快要上阵打仗的时候才磨刀擦枪,比喻事到临头才匆忙准备,指事到临头才做准备,尽管不会很锋利,但至少比不磨更光亮,有临时抱佛脚作用不大之意,激励人们就算到了最后时刻也要努力一下。大学是现代年轻人步入社会分工协作大家庭的前进基地,大学生都是成年人、迈出校门就到了社会。因此,如果说小学那是打基础、中学是拉框架,那大学则是不折不扣地做精装修。
唐·李延寿《南史·陈暄传》:“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备。”幼儿园、小学、中学“十年寒窗”都熬过啦,大学则处在“黎明”之前。当然,黎明之前最难熬,有人想被管束了那么久,上大学终于可以轻松一把了;有人想步入社会之后再无闲暇的自由,在大学一定要好好给自己放个假。因此,许多人一进大学校园便如同“脱缰的野马”,学习没了准心、生活没了约束,临别校园之时才发现自己已是“两手空空”。所以,大学最应当"勤学苦练"、最应当“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育邻人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育邻人: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探索一套以邻里互助方式化解“独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难题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业,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合作、共享成长空间......即社区邻里教育服务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