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台十景
文字:孟丰敏
绘图:陈大明
南台十景:钓台夜月、白马观潮、三桥渔火、越岭樵歌、苍霞夕照、太平松籁、银浦荷香、龙潭秋涨、天宁晓钟、梅岭冬晴(梅坞冬晴)。
其中三桥渔火、天宁晓钟、梅岭冬晴、龙潭秋涨都位于仓山区。剩下的六个景色则位于台江区。
天宁晓钟
三桥渔火
梅坞冬晴
钓台夜月
白马观潮
太平松籁
越岭樵歌
那么,南台十景为何是仓山和台江都有呢?因为民国前,福州的区划是台江和仓山的沿江区域属于同一个区域即南台区。
《闽县乡土志》之“地形略一”记载:“兹分本境为十一区,县治居会城之东,辖南门、水部门、东门、汤门、井楼门五城,而旗地亦在其中。今分其在城内者,名曰城内区,城南名曰南台区、下渡区、白湖区、仁南区、内七里区,东南名曰外七里区、嘉屿区,城东名曰琯江区、马江区、东山区。大区八,南台、白湖、仁南、内外七里、琯江、马江、东山;中小区三,城内、下渡、嘉屿,汉军旗地附在外七里。”这段文字重点在于说明南台区、下渡区属于城南。
《闽县乡土志》之南台区记载:“南一区,曰南台区,距城数里许,北界南门,迤及水部门。东北界东山区,西及西南与侯官境浦东西区、上渡区侯壤。东南界下渡区,本区又分南台、水部两段。”这部分文字说明,闽县南台区分为南台和水部两段。《闽县乡土志》之南台段者记载:“南至下渡藤山止,东北至水部,东至坞尾,东南至泛船浦、沿汀一带,西北至太平山,西至海防分府衙门后,过白马桥,即义洲,古所谓白马观潮之古迹。以白马桥与侯官分界,西南至五保七社,苍霞洲,洲尾瑞源埕地方,与侯官分界,即所称“苍霞返照”之地,统称曰南台。”这段文字说明南台段统称为南台。其实文中还说明了“南台”二字来自宋赵汝愚在钓龙台上所书的“南台”二字。当时的南台意指沙地、汛地、洲地。从三面三段文字说明,宋朝到清朝,闽县城南的南台区有南台段,南台段简称南台。南台的东南边界到仓山的泛船浦一带为止,也就是包括了藤山、泛船浦和中洲岛。可是过了江的岛也叫南台,而岛屿面积非常大,百姓觉得不太合理,就把江对面的岛屿叫作南台岛。所以,清朝南台十景中有仓山区的“天宁晓钟”、“梅岭冬晴”、“三桥渔火”、“龙潭秋涨”。
虽然都属于南台十景,但天宁晓钟在天宁山,梅岭冬晴在藤山、龙潭秋涨在仓前路(陈靖姑祈雨处、江心岛旁)、三桥渔火也在仓前。
“仓山”古称“天宁山”
仓山本名曰天宁,乡属高盖里时升。
方俗或以藤山称,起伏绵亘如引藤。
天宁山就是今天的烟台山或仓前山,也就是仓山。
按照历史记载分析,民国前,仓山区按东西分为两个区域。仓山东南部下渡区属闽县,下渡区有藤山,藤山有梅岭。侯官县的上渡区有天宁山又名盐仓山。新中国成立后,“盐仓山”的简称“仓山”成为仓山区的正式区域名称。
由于历史原因,“天宁山”的名称多变,曾有多个别称如挂榜山、盐仓山、天安山、仓前山、烟台山。但真正的官方称谓只有一个即“天宁山”,所以才有“天宁晓钟”。
民国后,福州诗人所写的诗歌中不再出现“天宁”和“天安”的山名,而称之为“仓山”。福建省文史馆馆员郑丽生诗《仓山颂》:
仓山本名曰天宁,乡属高盖里时升。
方俗或以藤山称,起伏绵亘如引藤。
此诗可确证仓山本名是天宁山。
诗中提到仓山或俗称藤山。其实藤山和天宁山(仓山)是两座山,非同一座山。当然,由于历史原因,总有些后人把两座山混淆为一座山。两座山的具体位置和名胜风景都不一样。
“藤山”古称“籐山”
《闽县乡土志》记载:“籐山,天安山东。在治南,距城十余里下渡区内。起伏五六里,如瓜引藤。有梅坞,十里皆梅;小岭、大岭,其西曰白鹭岭,又有分趋一支,而耸然却顾者,是为鳌头山。”这段文字明确了藤山的位置就在天安山(天宁山)的东边,梅坞、大小岭都属于藤山。天宁山属于侯官县上渡区,藤山属于闽县下渡区,见下面记载。
天宁山
明朝何乔远著《闽书》记载:“天宁台,自横山南渡三桥为天宁山,山有台曰天宁台,俗名盐仓山,又名挂榜山,省会第一案也。”《闽县乡土志》下渡区记载:“天安山,旧名天宁。在治南,距城十里,为本境第三重案山。盘亘本境下渡、侯官上渡两区。又名挂榜山,俗称盐仓山。有双江台,即天宁台。在光孝寺今亦名天安寺。内。又有宋李纲松风堂遗迹。下即台江流其北。有江南桥俗呼为仓前桥。与万寿桥,夹中洲以通车马。”又载:“南二区曰下渡区,距城十里而遥,北邻台江南岸,与南台区之中洲接,西至天安山麓,与侯官界之上渡区接。”这两段文字中说的“天安山”即“天宁山”,因为避清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讳而更名为“天安山”。以上三段历史记载表明,天宁山连接闽县下渡和侯官上渡两个区域,其实就是闽县和侯官分界线上的一座山。因为天宁山被分为两个部分,东边属于闽县下渡区,西边属于侯官县的上渡区。久而久之,大家便把天宁山也称作藤山。如同烟台山本是天宁山(仓前山)上的一个峰顶,后来延伸为整座山的名称。宋元明时期,天宁山也曾是省会第一案、福建省大名鼎鼎的挂榜山,可见此山之高,也说明此山是学子求取功名的灵山。天宁山上有一座天宁寺,因寺而取名的“天宁晓钟”是明清南台十景之一。由于天宁山上的天宁寺大名鼎鼎,许多名流慕名而来并赋诗流芳。有宋朝李纲的《题留天宁明极堂》《所居天宁寺,方丈后有阁提花数株,连日盛开,玉雪可爱,恨怅然有怀》《天宁路上初见梅花》《中秋月色佳酌饮天宁寺宝华堂》,李弥逊的《天宁寺以雨夏留借榻老僧禅室》,朱松的《夹路天宁访僧不遇》;清朝有黄任的《宿天宁寺》,梁上国的《天宁晓钟》,郭柏苍的《游南台天宁寺登山坪望江海》,陈宝琛的《天宁寺菊》。由这些诗可知,民族英雄李纲更在天宁寺内建松风堂养老。朱熹父亲朱松曾慕名来天宁寺拜访名僧。闽剧儒林始祖曹学佺也曾出资重修天宁寺。21世纪后,天宁寺与松风堂早已面目全非,近些年在旧城改造中已大面积拆毁,遗留残垣断壁,但李纲、曹学佺留在这里的爱国主义精神永垂不朽。他们体现了福州千年来一脉相承的爱国主义精神。
订购书籍可文后留言
作者简介
孟丰敏,笔名璎洛、明月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福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福州文学》执行主编,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专栏作家,出版散文集《流翠烟台山》、《乡愁里的福州》、《台湾音乐往事》、《约你开花》等。作曲《与妻书》、《人间四月天》、《秋在云上》、《我在福州等着你》、《诗意榕城》、《玫瑰红颜》、《丹衷昭天地》、《采莲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