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笔记(修改版)小说笔记 三十一——四十
三十一
巴金的《家春秋》里面,觉新这个人可以说是大孝子,处处忍让,不与人相争。结果怎么样呢?父亲死后,受尽族人的欺负。他的妻子、儿子等亲人都死了。看到同辈人被迫和不喜欢的人结婚,他不去想办法帮忙反抗,反而劝别人也和他一样逆来顺受。他这么做,害他的人还是要害他,受伤的还是他自己。
面对不合理的事情,该拍案而起的时候就应该拍案而起。没有斗争,一团和气,最后只会让亲者痛、仇者快。在旧社会这是硬道理,即使在今天我们也要明白这个道理。
三十二
巴金的《家春秋》里面,鸣凤不想被高老太爷卖给别人做姨太太,就自杀了。可是,她的自杀换来了什么?老太爷马上又买了个丫头,准备再给别人送去,对她的死没有丝毫的怜悯。鸣凤的悲惨结局给了我们很深的启示:死绝对不是最好的斗争方法,对于冷酷无情的敌人而言,你的死换不来他们良心的震撼。
美国的巴特利克·亨利说:“Give me liberty,or give me death!”(要么给我自由,要么让我去死!)李敖却说:“Give me liberty,or give me your death!”(你不给我自由,我就让你死!)李敖说得很好,凭什么我死?要死也是你死啊!我们斗争是为了活,而不是为了死,要活得比敌人更长寿。自杀看起来壮烈,实则不明智。死只会让亲者痛、仇者快。
三十三
在写《散文笔记》的时候,我就说过,散文和小说有时候界限不是那么明朗。这里我们再以萧红的《呼兰河传》为例,更能明白这个问题。
《呼兰河传》就是典型的散文体小说。这篇小说没有一般小说的那种情节,我们甚至从字里行间很难分清那是事实还是虚构。然而,这种看似平淡的背后隐藏着对旧时代罪恶的批判。我们的语文课本节选过里面的《火烧云》和《祖父的园子》。很显然,这两篇课文虽然出自小说《呼兰河传》,但语文课上只能当散文来讲,而无法当小说来讲。
三十四
赵树理的小说《小二黑结婚》中,三仙姑一直是被当作反面人物的。按照我们的传统观念,中年妇女打扮得像小姑娘一样,整天和一群青年交往,那就是不正经。然而,美国一个年轻人看了《小二黑结婚》后,却说很喜欢三仙姑这个角色,她在当时落后的农村,能够有自己的个性,这很不简单。这也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其实,我们今天看来,中老年人爱美并不是什么罪过,也是正常的需求。中老年人可以有自己的个性,当然关键是道德上要给年轻人做好榜样。如果一个人道德上没有什么瑕疵,保持一点自己的个性,又有什么不对呢?对于三仙姑,我们要批评的是她装神弄鬼,还有她干涉女儿婚姻以及作风不检点等等,至于她的穿衣打扮我们没有必要说三道四。
三十五
当代作家古华有一篇小说《爬满青藤的木屋》,里面的王木通排斥现代文明,看到知青李幸福后觉得这个人不是好人,在打他妻子盘青青的主意。可是后来,他烧山火时不慎引发火灾,他恰恰是按照李幸福教的方法逃生的。更可气的是,他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跑了,却置妻子的死活于不顾。如果不是李幸福抢救及时,盘青青也许就这样葬身火海了。王木通却重新娶妻生子,继续逍遥法外,还污蔑李幸福和盘青青是阶级敌人纵火。
读这篇小说,我们读出了世道人心,看到了人性的虚伪。有的人坏事做尽,却得不到任何惩罚。就像这篇小说中的王木通,他表面上排斥现代文明,不相信科学,可是遇到火灾他还是按照别人教的方法去逃生。他表面上爱妻子,怕妻子和年轻人发生不正当关系,可是遇到灾难时他却抛弃妻子自己先逃跑了。妻子在他眼中只是生孩子的工具,这个妻子没了他又找了一个女人继续结婚生子。明明是他不小心放的火,却污蔑别人。
三十六
当代作家史铁生有一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里面讲到当地农民辨别牛好坏的经验。如果抽一鞭子,牛发狂,这牛是头好牛;相反,如果牛眼泪出来了,丝毫不敢反抗,那么这牛也没什么用。这个细节很有哲理,看人和看牛是一样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有才华的人多半也是有个性、有脾气的。有的人却忽视了这一点,对人才管得过死,甚至不懂得尊重人才。你一方面希望别人服服帖帖,你怎么说他就怎么做;另一方面又希望他开拓进取,机智灵活。这当然是自相矛盾,有创造性的人都是不拘一格的,怎么可能像听话的小绵羊一样呢?你打他不还手,你骂他不还口,哪有这么好的事?牛都知道发狂,更何况人呢?
三十七
汪曾祺有一篇小小说《陈小手》,讲的是一个产科医生陈小手的悲惨经历。男子去做产科医生,今天看来没什么,但在旧社会是被人看不起的。因为在传统观念中,接生都是妇女的事情。可是,陈小手就凭着他那双小手,把接生这门技艺做得很精。当时军阀的一个团长老婆难产,请陈小手去接生。团长老婆命保住了,孩子也顺利生出来了。团长假装很高兴,请陈小手喝酒,还给他大洋。可是,就在陈小手刚骑上马准备离开的时候,团长从后面一枪把他打下来了。
这个故事的结局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当时的社会,军阀草菅人命,祸害一方,下层人民当然苦不堪言。可是,按理说,陈小手救了他老婆的命,还让小孩生出来了,他怎么还恩将仇报呢?团长后来自言自语,自己的老婆怎么能让别人摸来摸去?这一点让他想不通,很窝火。这就暴露了男权社会人们的变态扭曲心理,老婆就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只准自己占有,外人碰一下都不行,哪怕是特殊情况。这样的思想是很害人的,是必须予以批判的。我们今天讲同封建残余思想作斗争,这个提法并没有过时,落后的思想必须抛弃,否则时代就不能进步。小说结尾“团长觉得怪委屈”,看似很轻松,实则很沉重。一个人杀了人还觉得委屈,这正常吗?这太可怕了。
三十八
当代小说家冯骥才写过一篇小说《贱卖海张五》。说的是泥人张是手艺人,捏泥人很逼真。有一次在饭馆,海张五仗着自己有势力,奚落泥人张,说他那捏的是狗不理包子。泥人张就捏了一个海张五,放在桌子上。海张五老远看出了捏的是自己,嘲笑说:“就这破手艺,贱卖都没人要。”第二天,泥人张摆摊,放了一排海张五的泥人,还写了一张字条“贱卖海张五”。海张五吃了个哑巴亏,花高价连模子带泥人一起买回去了。
这个故事带有浓郁的地域特色,而且有时代的烙印。读了这篇小说,我们不得不佩服泥人张,那就是典型的艺高人胆大。海张五本想取笑泥人张,结果自取其辱。这也告诉了我们,要与人为善,有时候飞扬跋扈害的还是自己。
三十九
小时候读过曹文轩的小说集《绿色的栅栏》,书中有一篇《第十一根红布条》。里面的麻子爷爷,他平时非常冷漠,小朋友们都不敢接近他。他有一头牛,被他锯掉了一个角。可是,后来,一个小孩落水了,救上来之后要吐水。大家本来想去找医生,可是医生进城购药去了。有人提议借麻子爷爷的独角牛,让小孩坐在牛背上。后来小孩得救了,麻子爷爷却死了。不久,独角牛也死了。这时人们才知道,麻子爷爷面恶心善,那头牛当初也是因为不肯救人才被他锯掉牛角的。
人们总是在失去之后才知道珍惜。好人在的时候往往被人误会,只有他离开了我们,我们才知道他的伟大。
四十
小时候读过沈石溪先生的《脸色苍白的伙伴》,那也曾是初中语文自读课本上的一篇。
沈石溪先生是写动物小说的行家,这篇反映校园生活的作品依然很好。里面的主人公史潜文就是我们年轻人心中的标杆,他学习用功、富有正义感,看似柔弱实则坚强。文中的“我”刚开始想把他变成像自己一样的好汉,结果竟然被他感化。
反观今天,像史潜文这样的好青年太少了,这恐怕也是我们怀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