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看中国第一本篆刻教材怎么说(上)

中国历史上第一本篆刻教材当然是吾丘衍的《三十五举》,关于吾丘衍的个人情况,我前面写过两篇专文,不再多说。本文专门针对他的《三十五举》拆细了说说,因为说的过程中,可能要加入我自己的理解,可能需要读者和各位篆友一边看,一边辨证地看待我的学识水平。又因为内容太多,拆成两部分说,今天说上半部分到十七举,即解说篆书的部分,篆书是篆刻的根本,并不是不重要。

书归正传,《三十五举》来了。

一举曰:蝌蚪为字之祖,象虾蟆子形也。今人不知,乃巧画形状,失本意矣。上古无笔墨,以竹梃点漆,书竹简上;竹硬漆腻,画不能行,故头粗尾细,似其形耳。古谓筆(笔)为聿,仓颉书从手持半竹,加畫(画)为聿(¤),秦谓不律,由切音法云。

前面这些举,都是说篆书的。篆刻是基于文字的艺术,所以先把文字的起源说一说,是大概所有篆刻教学作者的第一件事。

蝌蚪文是中国的文字之祖。啥是蝌蚪文,就是一头细一头粗,像水里的蝌蚪一样的文字,像这样的:

水里的蝌蚪就是这个样子。后来我们看鸟虫篆,所谓的鸟也是指像鸟的样子一样的文字,中国古代是有鸟文一说的。早先人写字,因为没有专用的笔,就是拿竹子蘸了漆来写,因此,起笔时往往较重,而收笔时往往较轻,就形成了蝌蚪文,我们说吾丘衍大神这里说的大概是广义上的蝌蚪文,就是指包括甲骨文、金文等类型的,并不指后来宋人专门写的那种蝌蚪文,宋代专门的狭义上的蝌蚪文是这个样子的:

(宋.梦英.十八体书)

我们暂时记得古时候写字的状态就可以了,不做研究,对于篆刻来说,知道文字怎么来的就好了。

二举曰:今之文章,即古之直言;今之篆书,即古之平常字,历代更变,遂见其异耳。不知上古初有笔,不过竹上束毛,便于写画,故篆字肥瘦均一,转折无棱角也。后人以真草行,或瘦或肥,以为美茂。笔若无心,不可成体,今人以此笔作篆,难于古人尤多,若初学未能用时,略于灯上烧过,庶几便手。

现在(指吾丘衍当时的时代)我们看的文章,就是古时候人们说的平常话;现在我们看的篆书,就是古时候人们用的日常用字。这个观点很重要,但后面的话就有点问题了,吾大神认为,过去的人写字,最多就是在竹子上束上点毛,方便写画就好了,所以篆字肥瘦均一,就算是转折处也是没有棱角的,后来人们开始写楷书、行书,于是有了笔画的粗细之别,并因此产生了书法美。因为写字的材料完全不一样,现在的人写篆书,要比古时候的人不容易,因为毛笔是为了写楷、行等有粗细区别的字设计的。

因此,吾大神说,现在初学写篆书,可以把笔尖放在灯上稍微烧掉一点,就方便了,别听他的,后来很多大书法家批评过他这种说法,认为如果没有了笔尖的篆书,失去了精神头,而且这种做法,明显取巧,完全不让人去做努力驾驭笔的使用。至于是不是一定要烧掉笔锋来写篆书,显然不需要再说了。我们来看一下吾衍的字:

(吾衍在《张好好诗卷》后的题名及盖印)

三举曰:学篆字,必须博古,能识古器,其款识中古字,神气敦朴,可以助人。又可知古字象形、指事、会意等未变之笔,皆有妙处,于《说文》始知有味矣。前贤篆乏气象,即此事未尝用力故也。若看模文,终是不及。

学篆字,最好学会识别古器物上的文字,上面的落款,然后根据这些字的形状,去理解《说文解字》上的六书造字法,并从古文字里找到最原始的字形。吾大神认为后来的印刷出来的东西,不够古,没意思,失去了古意。

我倒是认为,现在有各种博物馆,有条件去看看这些古器物是好的,各种印刷品上的印刷出来的古器物照片提供的文字材料也足以够初学者使用,不必一定要去搜集各种古董来看,有则可喜,没有也不必悲伤。但吾丘衍在这里提出的学篆取法乎上的观点是正确的,应当去接触古器物,古文字。

四举曰:凡习篆,《说文》为根本,能通《说文》,则写不差,又当与《通释》兼看。

这倒是实话,仅就学篆书的话,以《说文解字》为根本教材,至少字形上就不会出错,至于艺术美,说文解字可能不能提供,但至少是正确的。吾衍还建议跟《通释》一起研究。

我在中学时候曾经抄过字典,后来就一直认为抄字典那个事情,于后来认识好多生僻字很有意义,建议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抄抄《说文解字》。但不必迷信《说文解字》,他主要是学术意义上的,并且要注意,他的学术,是建立在许慎的没有见过甲骨文等古文字基础上的学术,所以,并不见得完全对。

五举曰:字有古今不同,若检《说文》,颇觉费力,当先熟于《复古编》,大概得矣。

《复古编》是宋代吴兴人张有所作的一本解说《说文解字》的书,现在很多人看不到,也不必强求,好在现在的《说文解字》新印本带有拼音检字了,方便多了。大家一本新《说文解字》在手,检字当不成问题。

六举曰:篆书多有字中包一二画,如日字、目字之类,若初一字内,画不与两头相粘,后皆如之,则为首尾一法;若或接或不接,各自相异,为不守法度,不可如此。又圆点、圆圈,小篆无此法,古文有之。口字作三角形,不可引用,学者慎勿于难写处妄意增入。

其实这一条是强调书体的统一,要写正体,这对篆刻是有价值的,就是在同一方印章里,字体要统一,不能既有三角体的,也有圆体的,毕竟古时候的篆书也千差万别,秦篆不同于汉篆,汉篆也不同于唐篆,更何况,还有不同的书法家,不同的场合用的篆书,有的是官方文章,有的是随手的手写体,差别很大,在篆刻时要注意字体的统一性。

七举曰:篆法扁者最好,谓之蜾扁,徐铉谓非老手莫能到,《石鼓文》是也。

什么是好的篆法,吾丘衍认为扁形的最好,其实这是他对徐铉蜾扁二字的误解,蜾扁并不是扁形,这里的蜾扁两字要解释,蜾,一种虫,可以理解成蜗牛,扁不是指字形扁,而是指牌匾的匾,扁匾相通,徐铉摹写李斯的《峄山碑》真的很牛,他是有真心体会的。大神最后又什么最牛呢,是石鼓文。

(徐铉摹《峄山碑》)

(石鼓文)

(石鼓)

我相信这一点,要不我们现在再看吴昌硕的篆刻,牛到这种程度,不就是吴昌硕大神在《石鼓文》上独到的研究吗?如果真想在篆刻上有点成就,石鼓文是值得钻研的一个入手点。

八举曰:小篆一也,而各有笔法,李斯方圆廓落;李阳冰圆活姿媚;徐铉如隶无垂脚,字下如钗股,稍大;锴如其兄,但字下如玉箸,微小耳;崔子玉多用隶法,似乎不精,然甚有汉意;李阳冰篆多非古法,效子玉也,当知之。

小篆,就是我们现在刻元朱文用的主要篆体,而写小篆,前人们也有不同的笔法,李斯、李阳冰、徐铉、徐锴、崔子玉,各不相同,要注意区分他们的特点。

(传说李斯写的《泰山刻石》)

(李阳冰书写的《三坟记》)

九举曰:写成篇章文字,只用小篆,二徐、二李,随人所便,切不可写词曲。

写成篇成篇的长文章,用小篆,这当然容易取材,因为《说文解字》里有9000多字呢,几乎常用字都能找到,找不到的也能用其他字代替,而用其他字体,则有可能会缺字,不易寻找搭配。至于笔法,用徐铉徐锴的也可以,用李斯、李阳冰的当然也行。以上这些观点都不错。接下来大神说切不可写词曲,这是错误的,只要用字合适,我认为,写李白的诗,杜甫的诗,写任何一种内容都可以。别听他的,他这一句估计是乱说的。

十举曰:小篆俗皆喜长,然不可太长,长无法,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岂不美哉。脚不过三,有无可奈何者,当以正脚为主,余略收短,如幡脚可也。有下无脚字,如生、曰、之等字,却以上枝为出,如草木之为物,正生则上出枝,倒悬则下出枝耳。

这是吾衍很有价值的观点,他认为小篆以长方形为最美,但也不能太长,就是一字半的长度,其实就是1:1.5,这大致合乎西方美学所说的1:1.618,并且吾衍清楚地说了小篆的字应当是什么结构的,一个字位置的正字,半个字的位置的垂脚。如果有太多的脚,怎么处理?以其中的一只脚为主,其他的略收短些。如果是没有下脚的字,比如,生、日、之等字,就在字形上保证出上枝,就是上面半个字是出枝,下边一个字的位置是主字。

以上这些是吾丘衍的审美,比较有价值,但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他们并不认为完全对,因为他们写的字,还都是2:1的比例,长宽比不是1.5:1,比如邓石如和吴让之的字:

(邓石如的对联)

(吴让之的对联)

难道他们的篆书不美吗,难道他们的篆刻不好吗?

十一举曰:凡写牌匾,字画宜肥,体宜方圆。碑额同此,但以小篆为正,不可用杂体。

写牌匾,字画写的肥一点,这可能是有道理的,至少从远处看,是清楚的。古代如何写牌匾,有专门的技术,或者说是“榜书”,这里不展开说,就先理解这么多就可以。至于为什么以小篆为正,理由就在于《说文解字》做了规范,小篆为更多人认识,写牌匾首先是为了让人认识的。这跟现在很多篆刻人起个别人不认识的冷僻字完全不一样,从古人们遗留下来的的篆刻人的臭毛病,很多人完全继承了,并且觉得这样很牛。至于是不是牛,不过一个代号罢了,复杂难识的字跟简单易识的字一样的道理。(这一段话是牢骚话,可以不看。)

有一点是要记下的,写大字,要站着写。哈哈,是不是废话。

十二举曰:以鼎篆、古文错杂为用时,无迹为上。但皆以小篆法写,自然一法。此虽易求,却甚难记,不熟其法,未免如百家衣,为识者笑。此为逸法,正用废此可也。

如果在写篆书时,用到了鼎篆、金文,或者各种古文字杂用,一定要做到不着痕迹,这是有道理的,我们现在在刻印时,还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字查不出来,就需要从其他字体里借用,或者需要强化某种艺术效果,也需要从其他字体里借用,这样做,一定要注意不着痕迹,天然浑成。吾衍的解决方法是都用小篆的书写方法去写。

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不协调,像穿了一件打了百家补丁的衣服(僧袍)。

最后一句是说,这是飘逸放纵的做法,比如刻官印,刻名章,写端正的正式文本,不要这样做。这是有道理的。

十三举曰:凡口(音围)圈中字,不可填满,但如斗并中着一字,任其下空,可放垂笔,方不觉大。圈比诸字亦须略收。口不可圆,亦不可方,只以炭墼(音基,粉末加水做成的块状物)范子为度自好。若日目等字,须更放小,若印文中扁“口”字,及子字上“口”,却须略宽,使“口”中见空稍多,字始浑厚,汉印皆如此。

遇到大囗(“国”字外面的框)的字,不要填满,就像斗井中有一字,下面可以空一点,让字放下脚,这时就不觉得字大。其实,这是一个书写经验,遇到四面平正的带方框的字,有经验的会把它主动写小一点,这样就不显得大。

但是如果在印章中有小口字的,则需要主动把口字稍稍放大,以使字显得浑厚。

这是吾丘衍自家的审美,当然也有价值,至于是不是美,大家各有各的见解,审美这事儿,太主观了。我们不下定论。

十四举曰:写篆把笔,只须单钩,却伸中指在下夹衬,方圆平直,无有不可意矣。人多不得师传,只如常把笔,所以字多欹斜,画不能直,且字势不活也。若初学时,当虚手心,伸中指,并二指,于几上空画,如此不拗,方可操笔,此说最是要紧,学者审之,其益甚矣。

这里是说写篆字的执笔方法的,吾丘衍认为写篆书可以跟写其他字体在执笔上有区别,可以用单钩法执笔,如图:

我个人并不赞成这样单钩这样的执笔方法,好像有些画画儿的朋友有这样的执笔的,像拿钢笔,完全不像写毛笔字的“擫、押、钩、格、抵”执笔五法一样的双钩,我认为写字执笔无定法的说法是科学的,至于双钩还是单钩,只要写出来的字好看,就成。主观上比较赞成双钩的执笔方法。

十五举曰:凡篆大字,当虚腕悬笔,手腕着纸,便字不活相。多有人不能用笔,用棕榈条及纸筒等物,皆俗夫所为,士大夫不可用此。

写大字的方法,悬臂悬腕悬肘,这点不用多说了。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写书法不好入门,大家可以去看我以前写的启功论书法的系列文章,此处不再展开讨论。

十六举曰:汉篆多变古法,许慎作《说文》,所以救其失也。

汉缪篆跟小篆是不一样的字体,更方正,更适合方正的印面,这一点,在前面的文章里也说过,许慎做《说文解字》也并不单是为了挽救古文字的目的,最大的作用恐怕是系统化了古文字,做了第一本字典的作用,想想,没一本字典多可怕。

《说文解字》在篆刻学习中非常重要,但也不要迷信,丁敬说过:“说文篆刻自分驰”的话,两者一个是学术性的,一个是艺术性的,并不是一条路上的车。

十七举曰:隶书人谓宜扁,殊不知妙在不扁,挑拔平硬,如折刀头,方是汉隶。《书体括》云:方劲古拙,斩钉截铁,备矣。隶法颇深,具其大略。

这一举说隶变。说折刀头是形象化汉隶的说法。其实,这一点大家可以记下一句话,写篆书是运笔,而写隶书是奋笔。运笔讲求的是匀速运动的动作,而隶书已经有了提按,挑动等动作,所以,区别很大。

今天先写到这里,明天接着说《三十五举》里篆刻部分的内容。

(【老李刻堂】之87)

(0)

相关推荐

  • 西安美术学院王卫民教授:我说大篆

    王卫民 王卫民,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副馆长.美术馆副馆长,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美术学类)工作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陕西省委委员.陕西省书协教育委员 ...

  • 来看看第一本篆刻教材怎么说(下)

    书接上文. 有些同学们的态度就是,你谈篆书我根本不看,我就想看看篆刻相关的,没办法,吾丘衍大神在写<三十五举>的时候,前十七举就是讲篆书的,接下来的,才是刻印.因此,现在才开始说刻印. 好 ...

  • 中国第一本钢笔字贴

    中国第一本钢笔字帖 <钢笔字范> 民国38年(1949)初版 70年前的封面已然是沉重的历史感 再看看封底款识,两位老前辈的身影 ▼ 此书全面细致地介绍了钢笔的执笔方法,楷书的基本运笔和钢 ...

  • 30枚图标,把中国文化“篆刻”进冬奥

    前些时间,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体育图标正式发布共30个. 每个体育图标 代表了一个体育项目 充分展现该运动最有特点最优美的瞬间 是冬奥史上首次采用动态图标 看看下面这群"小红人& ...

  • 中国第一本《钢笔字帖》,至今难以超越!

    111 中国第一本钢笔字帖 <钢笔字范> 民国38年(1949)初版 70年前的封面已然是沉重的历史感 再看看封底款识,两位老前辈的身影 ▼ 此书全面细致地介绍了钢笔的执笔方法,楷书的基本 ...

  • 中国古代篆刻理论集锦

    2014-01-02  书画新风景 篆刻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传统艺术,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又称玺印.印或印章等.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篆刻家的作品与刻字铺印章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讲究章法.篆 ...

  • 中国第一本《钢笔字帖》,至今难以超越

    中国第一本钢笔字帖<钢笔字范> 民国38年(1949)初版70年前的封面已然是沉重的历史感 再看看封底款识,两位老前辈的身影 ▼ 此书全面细致地介绍了钢笔的执笔方法,楷书的基本运笔和钢笔书 ...

  • 【珍贵影像】1960年中国京剧表演教材,京剧罕见资料

    【珍贵影像】1960年中国京剧表演教材,京剧罕见资料

  • 看完就上手的篆刻教材

    近日小编收到很多咨询, 问的都是篆刻怎么上手快? 很多人买了整套刻刀, 面对印石不知所措, 太繁琐的教程不想看, 太短的介绍说不明白. 小编整理一篇文章 简单明了地引导初学者篆刻入门. 一.刻印步骤 ...

  • 中国第一本钢笔字帖《钢笔字范》,堪称字字珠玑

    <钢笔字范>是黑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瑰宝之一.本书是上世纪40年代由邓散木和当时著名的书法家白蕉合著出版,也是中国发行出版的第一本楷.行.草全面的钢笔字帖,可谓开启了硬笔书法之先河.此书全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