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烈士的遗骸是怎样辨别的
71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渡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抗美援朝的胜利使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海岸边随意架起几尊炮就迫使一个老大帝国屈服的年代一去不复返。抗美援朝战争结束至今我国虽又经历过几场边境自卫还击战,但再未遭遇大规模外敌入侵。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正是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营造了和平安宁的崭新局面。
当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19日雄赳赳气昂昂渡过鸭绿江入朝作战时新中国才刚刚成立一年。我们当时在军事上、经济上都远远落后于身为超级大国的美国,所以我们的战士在朝鲜战场上几乎是以血肉之躯对抗“联合国军”的现代化武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入朝参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阵亡197653人。在此期间涌现出了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可歌可泣的英烈。
根据当时中、朝两国政府达成的协议规定:在朝鲜境内牺牲的志愿军烈士只有团级以上干部及特级、一级的战斗英雄才可以运回国内安葬,至于普通官兵则一律秉承就近安葬的原则——连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的儿子毛岸英烈士也作为普通士兵安葬在了朝鲜。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后志愿军领导机关成立了烈士陵园修建委员会。1954年《朝鲜停战协定》签署一年后志愿军烈士陵园开始兴建。
中国政府拨出专款在朝鲜境内修建了八处志愿军中心烈士陵园:位于平安南道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云山志愿军烈士陵园、价川志愿军烈士陵园、长津湖志愿军烈士陵园、开城志愿军烈士陵园、上甘岭志愿军烈士陵园、金城志愿军烈士陵园、新安州志愿军烈士陵园。此外朝鲜还修建了62处志愿军墓地、建有243个烈士合葬墓。这些志愿军烈士陵园见证了中朝之间用鲜血凝结的唇齿相依的革命友情。
中国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是并肩作战的友军。中国烈士安葬在朝鲜具有一种高度的历史见证象征意义。朝鲜每逢重大节日都会举行祭奠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的活动:朝鲜的领导人以及普通民众都会参与这种祭奠活动。中国驻朝鲜的大使每年都会到烈士陵园进行祭奠和回访,志愿军烈士的家属们也会赴朝鲜吊唁亲人。这些志愿军烈士陵园中规模最大的是桧仓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
朝鲜桧仓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位于平壤以东约100公里的平安南道桧仓郡一个150米高的山腰上。这里长眠着134名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其中3名为无名烈士)。除了3名无名烈士之外每个坟冢前都立着刻有姓名的石碑。桧仓烈士陵园中尽管有3名烈士没能留下姓名,但他们的遗体还是得以安葬长眠于此。相比之下还有很多烈士的遗骸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处于下落不明的状态。
在当时那种激烈的战争状态下牺牲战士的遗体通常会被就地掩埋。如今的桧仓烈士陵园在朝鲜战争期间就是志愿军的简易墓地,战后才把这里改建成为正式的烈士陵园。从附近搜索到的烈士遗骸就被葬入这处陵园。朝鲜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人民军与“联合国军”的战斗在三八线附近呈现出犬牙交错的状态:有时志愿军、人民军攻入了三八线以南,有时“联合国军”又打到了三八线以北。
牺牲在己方占领区的战士在能确认身份的前提下会登记造册;牺牲在敌方占领区的战士就只能草草掩埋了。如果身上没有能标记身份的物件,那么就会被当作战场失踪处理。志愿军主要战场都在三八线以北,但也曾推进到三八线以南。这就导致有一部分志愿军烈士其实是牺牲在三八线以南的如今韩国领土上。1996年6月韩国在京畿道坡州市积城面沓谷建成的“北韩中国军人墓地”中就葬有中国志愿军遗骸360多具。
早在中韩建交之前中方就已通过各种途径积极设法迎回在韩志愿军烈士的遗骸遗物,但在当时复杂的国际格局下这一工作始终进展缓慢。1981年至1997年共有43具中国志愿军遗骸通过板门店经朝方送回中国。中韩建交之后中国可以直接就此事与韩方交涉。2013年中、韩两国就交接志愿军烈士遗骸遗物问题达成协议。此后韩国再发现的志愿军遗骸都将直接送还给中国。
2014年3月27日上午韩国方面把已封棺入殓的437位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从临时安置所运出。2014年3月28日上午6点30分中韩双方在韩国仁川国际机场举行第一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仪式。首批437具中国人民志愿军遗骸就此得以踏上回家之路。2015年3月20日第二批68具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2016年3月31日第三批36具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
2017年3月22日韩方向中方移交了第四批28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及相关遗物。2018年3月29日第五批归国的20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安葬。2019年4月3日中韩双方在仁川机场正式举行第六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仪式。2020年9月27日第七批117位志愿军烈士遗骸乘着祖国的战机降落在沈阳机场。
2021年9月2日上午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从韩国抵达辽宁沈阳:109位志愿军烈士英灵及1226件相关遗物回到祖国怀抱。从2014年起中韩之间每年都会举行一次志愿军烈士遗骸遗物交接。截至2021年9月2日韩方已向中方连续八年移交825位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事实上迎回志愿军战士的遗骸和遗物是一件必须要做的事:这些曾经年轻鲜活的生命为了捍卫祖国的安全牺牲在了异国他乡。
以前由于综合国力的问题、国际关系的问题以及一些其他因素导致我们没有办法去迎回在韩国的志愿军战士的遗骸。现在既然祖国强大了,有能力接他们回家了,那么接回这些烈士的遗骸遗物也就是必然的。自从2013年我国与韩国方面达成协议后就一直在尽最大努力接回志愿军烈士的遗骸遗物,然后按军人的礼仪将他们安葬在沈阳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里。
志愿军烈士遗骸遗物的回归在新闻报道中只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而已,然而志愿军烈士遗骸遗物的回归背后其实有着很多鲜为人知的工作要做。这些遗骸是怎么被发掘出来的呢?如何判断找到的遗骸是不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呢?在冷战时期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早期的发掘识别工作其实是由韩国方面完成的。在当时中、韩两国尚未建交的状态下我们总不能跑到韩国去发掘志愿军烈士的遗骸吧?
实际上韩国进行阵亡军人遗骸寻找鉴别工作还是受美军启发:朝鲜停战以后仍有数千名美军人员下落不明。事实上这些人十有八九其实就是死了,只是不知道遗骸散落在何地,所以只能按失踪人员处理。美国国防部为找到这些阵亡军人遗骸成立了一个由登山队、语言学家、人类学家、法医、水下发掘组、排爆专家等各类专业人员组成的专门进行遇难失踪军人寻找工作的部门。
这些专业人员通过历史档案、当地政府和归国战友提供的信息来确定遗骨埋藏地点并开展挖掘作业。他们会将发现的遗物和资料进行对照,还会提取遗骨DNA与遗属DNA进行比对以确认死者身份。他们为此建立了覆盖朝鲜战争失踪士兵92%的遗属基因库。战后美国在整个朝鲜半岛都展开了对失踪阵亡军人遗骸的搜索工作:美国在朝鲜半岛南部是与盟友韩国政府合作推进遗骸的搜索挖掘工作。
相比之下在朝鲜半岛北部的发掘工作就不那么顺利了。长期以来朝鲜与美国的关系处于紧张对立的状态。美国为了在朝鲜半岛北部搜索美军遗骸向朝鲜支付了近3000万美元的费用。美国在付费以后与朝鲜合作进行了30多次联合挖掘、找到了200多具美军遗骸。韩国方面见美国这样做取得了成效,所以也参照美国的做法搜索韩军遗骸。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有时也会挖掘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的遗骸。
上世纪80年代朝韩双方成立的军停会在板门店定期或不定期举行会谈,同时开展家属探望、物资援助、遗骨归还等部分事务性工作。当年中国人民志愿军从朝鲜撤军后还在板门店留了一个工作小组负责停战后的善后事务。在当时中、韩尚未建交的大背景下韩方发现的疑似志愿军失踪人员遗骸不会直接移交给中国政府,而是交由中方留在板门店的这个工作小组进行鉴定。
如果鉴定证明遗骸确系中国人民志愿军则经由板门店交还中方。当时志愿军烈士遗骸的归还工作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的。当时是如何鉴定所发现的遗骸是不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呢?首先是通过和遗骸一同下葬的遗物进行判断:比如遗骸下葬时穿的衣服是不是中国军服。当时的军服鞋帽都是棉布制品,所以有些可能在多年后早已腐烂,但是军服的扣子、金属腰带扣、鞋子胶底这些一般还在。
通过这些就能初步判断其主人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还是美韩军人。如果遗骸随身物品是军队特有的,那么基本可以判断这具遗骸应当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当时中国军人所用的武器弹药多是苏式,与美韩军队有明显区别。此外茶缸、徽章、纪念章、印章等遗物可能会有中国军队特有的标志。反之如果遗骸穿的是外国军队特有的服装鞋帽、随身物品系外国军队特有,那么基本可以判断这具遗骸可能是美韩军人。
除了通过遗物进行判断鉴别以外还可以根据历史文献、当事人回忆、群众记忆等途径进行判断。比如某某军史记载在某某高地发生的战斗中我方阵亡五百多人、敌方阵亡四百多人。清理战场的时候我方烈士分三个坑掩埋在阵地中部小高地上,后来这几个掩埋坑被找到了。再比如战斗结束后当地村民帮助收敛我方烈士遗体时留下了标记,后来根据村民的回忆找到了这些标记。
事实上要想在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和环境变迁以后再精确地找到失踪士兵的埋葬位置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因为可供参考的信息实在是太少了,大部分时候只能依靠当年参战老兵的回忆和附近居民提供的信息来确定大致方位。能提供有价值信息的大都已是风烛残年的老人了,因此许多人的记忆力已十分模糊了。然而这些记忆对于搜寻部门来说却是珍贵无比的第一手资料。
1991年3月美国提出由韩国将军担任“军停会”首席代表的要求被朝方拒绝,随后朝鲜方面撤走了驻“军停会”代表团,从此“军停会”停止了工作。中国方面也不得不撤回原驻“军停会”的代表。在此之后韩国境内依然有志愿军烈士的遗骸被挖掘出来,但遗骸的交还工作却无法继续进行了。中韩建交后我国开始就韩方直接向我国归还志愿军烈士遗骸的问题不断进行交涉。
2007年韩国成立了专门的遗骸发掘鉴识机构——遗骸发掘鉴识团:下设调查科、发掘科、鉴识科、企划科、支援科等组织分别负责挖掘地点调研、实地发掘、身份鉴定等工作。发掘工作主要由四部分构成:首先通过查阅战斗记录、收集附近村民和老兵的证言缩小发掘范围;然后通过实地调查寻找战斗痕迹、化验土壤成分;最终确定发掘地点。地点确认后就需要和当地政府以及土地所有者进行协商获得许可。
具体的发掘工作由鉴识团发掘科和当地部队共同完成。发掘出的遗骸和遗物首先根据物品、位置、战斗状况、证言等分辨敌我,取遗骨的遗传与韩军阵亡将士家属信息进行比对以确认身份。韩国军人遗骸将按照传统风俗入殓、棺木覆盖国旗,然后在当地举行告别仪式。中朝方的遗骸和遗物则会安葬在墓地。2013年中、韩两国就遗骸归还问题达成协议后这些安葬在韩国墓地中的志愿军遗骸会分批移交给中方。
确认遗骸属于哪个国家仅仅只是第一步。我们在接回志愿军烈士的遗骸后还需要尽可能确认其身份:让“无名”烈士变“有名”完成从回国到回家的全过程。与遗骸一同归国的烈士遗物成为了烈士寻亲的重要线索:工作人员首先要梳理烈士遗物里能够确定身份信息的物品——比如印有烈士名字的印章、可能刻有名字的水壶等。这些身份信息对确定烈士身份很有帮助。
通过烈士身份线索就能寻找到烈士的亲人,找到烈士亲人之后才能开展后面的技术比对工作,所以梳理遗物是开展工作最重要的一步。当年不少志愿军官兵都有自己的印章。当时有的战士识字不多,所以在与家人通信时大多请人代笔,而印章则是他们和家人之间的信物。多年后这些印章成为了寻亲的关键线索。去年随第七批在韩志愿军烈士迎回国的有9枚烈士印章。
工作人员第一时间采集了所有迎回烈士遗骸的DNA信息,然后结合战史资料和印章等遗物寻找烈士线索,最终锁定了300余名有可能的志愿军烈士家属进行采样比对。让无名烈士变有名、为更多志愿军烈士找到亲人是迎回烈士遗骸之后最重要的一项工作。现在我们的技术手段比以前更先进了。以前只能通过烈士遗物、当事人回忆来判断,现在用大数据一验DNA就能大致判断遗骸的身份。
现在我们在迎回烈士遗骸后首先会提取DNA检材,之后对DNA检材进行处理,提取出DNA信息,把它们录入已经建立的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DNA信息库,然后梳理烈士遗物信息,寻找烈士身份信息。同时也会梳理遗骸发掘地的相关信息:通过发掘地寻找当年当地的志愿军烈士名单,通过名单进一步寻找烈士家属,找到烈士家属相关信息之后开展DNA采集工作,从而为烈士鉴定工作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