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考点:初高中文言文常见词“连”的用法;今日文章:《聊斋志异》之《鬼哭》(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
【每日考点,小小拓展】今日考点:初高中文言文常见词“连”的用法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古文中常见词“连”的用法
连
例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解析:“连”指不间断、连续、连接等
句译: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山峰,遮挡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半夜,看不到太阳、月亮。
例2:一日,王生皞(hào)迪寄宿公家,闻床底小声连呼:“皞迪!皞迪!”(《鬼哭》)
解析:“连”指连连、多次、屡次等
句译:一天,书生王皞迪在王学使家里借宿,(夜里)听到床下微小的声音多次呼叫:“皞迪!皞迪!”
【第二部分】
【聊斋短文,小小练习】 今日文章:《聊斋志异》之《鬼哭》(第一部分)
《鬼哭》(第一部分)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
原文:谢迁之变,宦第皆为贼窟。王学使七襄之宅,盗聚尤众。城破兵入,扫荡群丑,尸填墀(chí),血至充门而流。公入城,扛尸涤(dí)血而居。往往白昼见鬼,夜则床下燐飞,墙角鬼哭。一日,王生皞(hào)迪寄宿公家,闻床底小声连呼:“皞迪!皞迪!”已而声渐大,曰:“我死得苦!”因哭,满庭皆哭。
练习:谢迁之变,宦第( )皆为贼窟。王学使七襄之宅,盗聚尤( )众。城破兵入,扫荡群丑,尸填墀( ),血至充门而流。公入城,扛尸涤( )血而居。往往白昼见鬼,夜则床下燐( )飞,墙角鬼哭。一日,王生皞迪寄宿公家,闻( )床底小声连( )呼:“皞迪!皞迪!”已而( )声渐大,曰:“我死得苦!”因( )哭,满庭皆哭。
练习1:翻译划线的重点字词
练习2:翻译该段
【参考答案】
练习1:
府邸、府第、宅院等。
尤其、特别、更。
台阶。
洗、洗刷。
燐火、鬼火。
听到。
多次。
不久、一会儿。
于是、就。
练习2:
谢迁发动起义的时候,宦官们的府邸都变成了“贼”窝。有个叫王七襄的学使的宅院,“盗贼”聚集尤其多。城门被(清政府的)官兵攻破(官兵)进入城里后,扫除荡灭众多“盗贼”,尸体填满台阶,鲜血(多)到顺着门流下。王学使进入城中,(回家后命人)抬出尸体洗刷血迹而后居住。常常在白天看见鬼,夜晚床底下鬼火闪烁,墙角(有)鬼的哭声。一天,书生王皞迪在王学使家里借宿,(夜里)听到床下微小的声音多次呼叫:“皞迪!皞迪!”不久,这个声音逐渐变大,说:“我死得好苦!”于是就哭起来,(接着)整个院子(的鬼)都哭起来。
【第三部分】
【基础积累,小小补充】文常基础积累、知识拓展(谢迁之变、于七之乱)
《鬼哭》本段的“谢迁之变”指的是明末清初由谢迁领导的一次农民起义,遭到清廷的残酷镇压。这里的“贼”“盗贼”并不是真的盗贼,而是农民起义军。
明朝灭亡以后,满清强迫剃发易服,“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强制政策引发百姓的不满。山东人谢迁带领山东人民奋起反抗,占领淄川城,坚持三年,结果被残酷镇压,死伤惨烈,谢迁也以身殉难。
【相似知识点回顾复习】于七之乱:
《野狗》一文中提及“于七之乱,杀人如麻”,这里的“于七之乱”指清朝顺治年间山东半岛地区于七领导的一次规模颇大的农民起义,从起义到失败,前后持续达十五年之久。
于七,名乐吾,字孟熹, 排行第七,故叫“于七”,他是山东栖霞县人。于七十四岁便拜师习武,崇祯二年考取武秀才,次年又考中武举人。于七为人正义和气,喜欢结交志士豪杰,时常为乡亲排解纠纷,在地方上威望颇高。清朝攻灭明朝以后,于七等人响应郑成功,进行反清复明的起义。于七领导的起义失败后,清朝株连兴狱,对该地区进行了血腥屠杀,死伤无数。
日积月累,水滴石穿;小小基础,渐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