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学习:《<吴让之印谱>自序》的价值
自邓石如将“印从书出”创作思维引入篆刻之后,清代最著名的印家当推吴让之,我们已经分别在邓石如和吴让之的《印人传》系列里说明,而吴让之甚至在白文印从书出方面比邓石如更进一步。吴昌硕在《吴让之印存》中作跋说:“余尝语人学完白不若取径于让翁”。可见学习皖派印风,吴让之实在是一位不可错过的大师级人物。今天我们将吴让之自己给《吴让之印谱》做的序言拿出来细读一下,原文如下:
(吴让之和他的私印)
让之弱龄好弄,喜刻印章。十五岁乃见汉人作,悉心摹仿十年,凡拟近代名工,亦务求肖乃已。又五年,始见完白山人作,尽弃其学而学之。今年秋,稼孙自闽中来,问余存稿,遂告以六十年刻以万计,从未留一谱,自知不足存尔,就箧中自用者印以求正,不值一笑。癸亥七月,让之记。
这是1863年魏锡曾到江苏泰州去拜晤吴让之(当时,吴让之在泰州躲避太平军之乱)时魏锡曾帮他钤留印谱集成《吴让之印谱》而作的序言,看此序言,给篆刻初学者,至少应当有以下的几点启示:
1、印宗秦汉。当然,印宗秦汉不是从吴让之开始的,更远的要推到元代的赵孟頫和吾丘衍。但吴让之是印宗秦汉的实际践行者。
(吴让之和他汉印面目的白文印)
吴让之无疑是喜欢篆刻的,这是学习篆刻的前提,他“弱龄好弄”,在很小的时候,吴让之就喜欢刻印章了。从少年时期到15岁止,这是吴让之的兴趣探索阶段,这跟初学者从产生兴趣开始刻印,不知所从,就自行摸索刻印是一样的。这一阶段初学者既无师从,也无所宗。
稍后一些,十五岁时,吴让之见到了汉印。当时的印刷与传播能力跟现代比,要差得多,现在我们已很容易见到品质较好的汉印印谱,比如《十钟山房印举》、《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汉晋南北朝印风》(上、中、下)、《中国篆刻聚珍》(汉官印、汉私印卷)等都是不错的印谱,除少量不易购买外,大多数还是较易购得了,这比吴让之要幸运得多。但吴让之却胜在专注,自打十五岁见到汉印,他就“悉心摹仿十年”。
(《印风》系列的汉印印谱)
这十年,该是吴让之打基础的十年。
十年之间专心致志,吴让之打下了坚实的汉印基础,这是吴让之最终成为一代宗师的最坚实基础。
2、再临近代名家。“凡拟近代名工……又五年”在临摹汉印十年的基础上,吴让之又临摹近代名工五年,在吴让之那个年代,他所谓的近代名工,该当是明代明五家的印作和清初徽宗程邃,浙宗丁敬、黄易等人的印作,这些人的印作,当然还是“印中求印”创作思维下的杰出作品,但吴让之选择了他们的作品认真临摹,这一去就又是五年。
(有徽浙两宗影子的吴让之印作)
这五年,是吴让之在有了汉印基础之后自我风格探索的五年,显然,他的探索是左冲右突,遍临名家是他的方式。
3、临摹方法及检查原则。吴让之对自己临摹汉印和临摹近代名家的临习标准都是“务求肖乃已”。关于“肖”,我们已经详细解说过,新人应当如何检查自己的临摹效果呢,关键就是这个“肖”字,其中又分“逼肖”与“毕肖”两个意思:逼肖原印强调过程,无限制逼近原印细节,把原印当成标准进行比较,就是下一方比上一方更逼近原印;毕肖原印强调结果,即跟原印完全一模一样,自己刻出来的印与原印比较完全一样。具体检查方法可以见《篆刻入门:临摹汉印,我该如何检查我的临摹进程》一文。吴让之给自己提了要求,就是“肖”。
(临作的效果检查)
4、偏师而出自家风格。30岁上下,吴让之在名家印中已上下求索了有五年了,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的出路,突然有一天,他看到了邓石如的印(这次,应当是指他在邓石如弟子也是自己的老师包世臣处看到了邓石如的印谱和原石,最后这些印蜕和原石即在吴让之手里),此时,邓石如已去世(邓1805年离世时,吴让之仅6岁),吴让之没有机会成为邓石如的入室弟子,但当他看到邓石如的印时,欣喜之情,无以言表,或许是因为邓的创作思维是呈让之追索良久的结果不谋而合。他惊喜异常,于是“尽弃其学而学之”。吴让之放弃了自己过去近20年学习所得,全心全意地拜服于邓石如风格之下,并在这个方向上深入追索,甚至替邓石如完成了白文印的“以书入印”使朱白文统一起来(这也是吴让之的重大贡献)。
(吴让之自家风格的皖派印风)
5、勤奋。前几天写文章说学篆刻应当“尽人力”的事,也是说这件事。魏锡曾从福建跑到泰州去看当时的“印坛第一人”(赵之谦在边款里说:“近人能此者,扬州吴熙载一人而已”),他喜欢收藏印谱与印石,问到吴让之有没有印谱,吴让之说没有,于是魏锡曾打算给吴让之集一份印谱,吴让之说,我刻印近60年(1863年时,吴让之64岁,当然不到60年),刻印以万计,我们就以60岁刻10000方印计算,差不多两天就刻一方印,人生当然不止刻印一事,而每两天就刻一方印,实在不易。
(在写字的晚年齐白石,9月16日是齐白石逝世纪念日,放一张图)
这让人想起陈巨来先生,陈先生晚年在书中称自己一生刻印不下3万方,可见他是一位更勤奋的印人了;齐白石先生也算一位,据载,他有一段时间,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刻印,刻了磨,磨了刻,直弄到屋里到处都是石泥,无处立足为止,足见勤奋,可见名家的名头都不是凭空得来的。
整体上来看这个《自序》,吴让之记述了自己学印的经历,对于今天的篆刻初学者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当然吴让之的这个印谱中的序跋众多,甚至由此引发了赵之谦与吴让之的印学论战,那是另外的故事了,回头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