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印作业第113方,篆刻的笔画交待要干净

今天发布汉印作业的第113方,就是这方:

(汉印:武阳亭侯)

这是一方东汉官印,大小是2.31厘米宽,2.25厘米高,临摹选石还是老规矩,可以用2.5厘米见方的石料,因为这是一方刀感强烈的印章,选用青田石效果更佳。

说说印章上的字数:东汉又重新将一般的官印拉至标准的西汉初年的四字印。这跟中国古老的“五德始终说”有关,所谓的五德始终说,是战国术士邹衍的观点,他认为每个朝代时期有跟自己的国运相关的五行属性,按照金、木、水、火、土的顺序发展,五德始于黄帝,黄帝是土德。此后夏朝木、殷朝金、周朝火”,是谓,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照此下来秦当是“水德”,水克火。中国的五行又与五种颜色一一相对,秦代属水德,五色属黑,因此我们看秦代多用黑色服饰,到了汉代应当是土德了吧,但刘邦认为自己是黑帝,秦朝时间太短不作数,汉初仍用秦制,对应黑色,对应数目字三,沿用秦制,配以印章的“印”或“玺”,构成四字印面,因此汉初的官印仍是秦制的四字印,服饰也是黑色为主。

到了汉武帝,国力强盛,四夷宾服,对应五行,因此汉武帝认为大汉王朝是世界的中心,应是居中地位(五行中,土对应的方位是中。)于是汉武帝把秦算在内,认为汉代应为土德,由此对应的服饰颜色当是黄色,对应的数目字应当是五,于是在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制定制度“更印章为五字”(《史记.孝武本纪》),《集解》里说:“汉土德,土数五,故用五为印文也。”此时,四字印并没有完全废止,坚持最坚定认为自己是土德的是王莽,他应为自己是正经的天命所归,坚持五字以上印,完全废止了四字印,这个事情在前面作业里提到过。

历史发展到东汉,东汉光武帝刘秀认为自己是火德,火对应数字四,因此东汉印章是标准是四字印,而对应的颜色是红色,东汉时期的主要服饰颜色就是红色(我们看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服饰颜色中汉官服是红色,是有讲究的。)因此,东汉的四字印跟西汉的四字印在五行上的含义是不一样的。但不管是西汉的四字印还是新莽的五字印,或者是东汉的四字印,都没有让一个朝代一直延续下去,可见,国家是不是强盛,跟五行的关系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说远了,再回来说印章,到了东汉,官印的制作大都不再延续新莽之法,虽说对西汉体制有回归,但也不重新全部照搬西汉的陈法,制作上不再以浇铸为主,而变成典型的刊凿之法,其中,授给睦邻国家和部落的官印则更多是出于凿制,因为这种制作上的变化,使得东汉印章这几种特质:1、笔画工整者(沿新莽精美一路下来的印章)丝毫不亚于西汉的浇铸印章,而由于是刊凿而成,制作方法更有利于后世篆刻学习的刀法学习;2、是由于凿制印章,其实就是印人在印模上率意刻制而成,其天真率真的自然情趣更胜于铸印;3、后期出现了大量的荒率而真的印章,这些印章制作匆忙或者工匠水平低下,学习汉印一定要把这些印章识别挑出来,不能一概而论。

今天我们选择这方印,强调一下印章中每一个字中的每个笔画刻制都要交待清楚。就是在刻制印章时,时刻不要忘了印章上的篆书是“写”出来的。

李刚田先生讲沙曼翁先生去见林散之先生,林散之先生非常自负,称自己写字最大的好处是“笔能提起来”,而沙曼翁先生说自己也能提起来,这里所谓的提起来,大意就是我们说的能交待清楚每一个笔画。在书法篆刻学习中,线条起讫交待清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赵之谦一生书法造诣极高,但他对自己早年书法不满意的一条就是他在致魏稼孙函中所说的:“弟此时始悟通自家作书大病五字,曰:‘起讫不干净’”,而线条交待清楚在他看来,是书法大成的重要节点。把这一句话移植到篆刻中,也非常有价值:“起讫干净”在篆刻中非常重要。

今天这方印,要注意刻制过程中的“一笔一画”的独立感。

比较明显的例子看图:

(注意蓝色与绿色笔画在刻制时一定是两笔)

(不管长短,不管姿态如何,线条是独立的,审慎地完成)

图中示意的都是直接连贯的两笔,在新手刻印时容易将这两笔当成“一笔写成”来刻制,而实际上,东汉印章由于制作方法是凿制,大大减少了曲笔精雕细刻的使用,而多用或纵或横的线条来构成印面文字,而纵笔与横笔交接自然也就是两笔,刻这种细线条风格的凿印风格,一定不能按后期的“满白风格”(也是东汉印章的典型风格)去处理线条。每条线条有它的独立性。

临摹中,一条线、一条线地去认真完成,把每一根线条很好的完成,并逐步学会处理每一根线条与其他线条的关系,处理好每一根线条在一个字中的位置,进而处理好每一个字在印中的们置,最后达成完整的印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