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山西《庙中读书声》 作者•大智若愚/主播•曲萍

欢 迎 关 注 远 方 诗 歌 文 化 传 媒

作者:大智若愚 主播:曲萍  编辑:大琪琪

庙中读书声

山村一庙中,冬寒有泥炉。炉旁不见僧,都是小书生。这就是我读小学一年级时的真实写照。
六十年代初,是中国人口生育高峰,特别是在农村,兄弟姐妹一大堆。这些娃娃们一长大,就要上学,可在一些边远乡村,既没有教师、也盖不起学校,儿童们失学的很多。我们村还不错,有一座大庙可以充当教室。我们很幸运地背着妈妈缝的小书包进入学校。
这座庙比较大,听大人们说是关帝庙,破“四旧”,反对牛鬼蛇神时,泥塑不知弄到哪儿去了,墙上的壁画也让大人们用白灰刷了一大遍给遮挡住了。
进入这座“教室”,我感到好奇而有意思,一群娃娃们每天打打闹闹很是好玩。不觉到了冬天。郭老师有预感,不弄一个泥炉子怕娃娃们冬天日子不好过,就自己动手并带着我们搬石头、和泥在墙角边垒了一个一米见方的泥炉,把一冬取暖的希望就寄托在这尊泥炉上了。
冬天来了,西北风一天比一天紧,夹杂着雪花铺天盖地直往下抖。教室的窗户纸,夏天就被我们捅了不少窟窿,临时补了补,大风一吹,又出现了不少裂口,显得更加破烂。庙里光线很暗,郭老师在用黑煤渣抹成了的简易黑板上,困难地写着字,一大群娃娃们在用石头磊起的石桌上也跟着艰难地写着。庙内每个人呵出的道道白气不断往屋顶上冲,郭老师可能也冻得受不了,写几个字在地下转几圈,呵呵手,上去再写,起初我们认为可能下来查作业,时间长了才感觉到老师也有点受不了。大家过一阵抬头看一看小泥炉,都希望从中多发出点热气来。
小学生们写字一般没有纸,只有一块石板(这种文具现在已不见了)。用一根石笔看着老师黑板上的字照猫画虎。冻红的小手放在冰冷的石板上面直打哆嗦,字肯定是写不好的。穿棉鞋的小脚都在悄悄活动着,但不敢发出太大的声音,如果不活动就彻底麻木了。教室里谁也不啃气、不敢声张,大家认为室内有火炉不应该冷,自己颤抖说明自己身体差,如说出去同学们会笑话,大家都暗中咬着牙,一咬牙,更坏了,上下牙都哒哒地打开了架。
其实小泥炉在一个四面透风的大庙中根本起不了多大作用,因为炉旁的半盆水也结了冰,只是从心理上给了大家一种暗示;这个屋内有个火炉,应该是暖和的。这也给了大家战胜冬天的念想和希望。
黑板上的字写好后,郭老师为了活跃气氛,也为战胜严寒,领着大家一字一句大声朗读起来。“‘毛主席万岁’。‘毛’字怎么写呢,一撇一横又一横,拐转弯弯上北京;‘主’字怎么写呢:一点一横又一横,一条大道通北京;‘席’字怎么写,一点一横一撇子,廿字巾着个头巾子……”郭老师领读,下面一群小书生们双手交叉放在袖筒里,看着黑板上的字和黑板上方毛主席的像,跟着老师高声朗读起来,“‘毛主席万岁’。‘毛’毛主席的‘毛’,‘主’毛主席的‘主’……”毛主席正看着我们、毛主席正领着我们向前进!
庙外面北风紧了起来,雪花也大了起来,庙里面读书的声音也大了起来。旧社会,庙里传出的“阿弥陀佛”的涌经声,新社会,庙里传出的是“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的读书声。庙还是那座庙,但从里面传出的声音却今非昔比、大不相同了。

作者

主播

远 方 诗 歌 文 化 传 媒

往 期 精 选

【远方】青海《秋》 作者·早春/主播·蝶之梦

【远方】山西《我要为你写一首诗》 作者·冯启超/主播·清风一絮

【远方】浙江《仰望蔚蓝》 作者·郭志先/主播·夏雨

作者稿酬和诵者报酬说明

1、赞赏15元以上30%付作者稿酬,20%付诵者报酬,其余金额用作平台运营。

2、赞赏15元以下以及10天以后的赞赏用作平台运营。

3、作者稿酬和朗读报酬次月15日结算。

4、本说明最终解释权归远方传媒。

本文系远方传媒原创首发作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