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天天做饭的8岁小男孩,如今怎么样了?
作为大人,我们自己有时都会为做什么而饭菜发愁。而“别人家的孩子”已经是“炒菜做饭,样样拿手”了,我们很好奇,这样的孩子家长是怎么教育出来的。
而这可不是小编胡诌,刷抖音时,小编无意间看到了这样一幕:
买菜
淘米
烹饪
这个名叫“小童”的男孩,做饭绝对不是在被“伺候”的情况下为做饭而做饭。从买菜、择菜、洗菜、切菜,再到烹饪、洗碗、扫地。每个步骤都亲自完成,一丝不苟。而且每天几乎不重样!
做家务已经成了小童生活的一部分。当小童自己欣喜地享受做饭“成果”的那一刻,也露出满意的笑容,做家务俨然成了一种个人兴趣爱好。
其实,网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而网友们也对这个小孩儿充满了好感。
网友A:这以后不知道是谁家的好女婿。
网友B:让四十多岁的老阿姨汗颜,这些菜我都不会做。
网友C:我哭了我还没小孩儿会做饭!
01
还看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个6岁的孩子主动的洗自己的袜子,当爸爸发现孩子洗袜子后,觉得很欣慰,但是孩子因为年龄比较小,缺乏经验,不知道怎么用洗衣粉,只是乱揉乱搓。
遇到这种情况,可能很多家长会心疼,会主动给孩子提供帮助,或干脆取代孩子来做。
然而,这个孩子的爸爸却没有,他拿过一个盆,放在孩子的对面,然后通过自己的实践,教给孩子如何洗袜子,在爸爸的示范下,孩子也学着爸爸的样子,越来越有模有样。
日常生活中,家长要给孩子制造更多的实践机会,比如说自己作为榜样,让孩子模仿。另外,主动去给孩子教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通过夸奖和表扬,让孩子逐渐去享受自立所获得的成就感,慢慢孩子就会懂得自食其力的道理。
也不一定是做饭、洗衣,其实像扫地、抹桌子、拎东西、叠被子等日常生活中的“活儿”都可以尝试。那怕是给父母一句问候,一个关心,都是在体会父母工作养家的不易,分担压力。而一旦懂得做家务、懂事儿的孩子,将来走到社会上,无论成就如何,但他首先一定不是个“好吃懒做”的人,和同龄人比,一定有着更健全的心智和人格。
溺爱太多的孩子,什么结果?
儿子得了抑郁症,已经一年不去上学了,就在家呆着,玩手机、吸烟、骂人、沉迷游戏……总之,无法联想这些坏品质能与自己从小就疼爱有加的孩子沾上关系。长大的他有时还会把自己关在小房间里,紧关房门,在里面哭闹。有时持续几个小时,甚至整天不消停!任何人说话都无法劝阻他。只有等到他自己的气消了为止。精神萎靡,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对父母,也没有敬意,更无法有效地沟通与交流……
这是一段抑郁症孩子爸爸的内心独白!
据悉,这个孩子没多大就被爷爷奶奶带,从小就和爸妈交流少,但却俨然成了爷爷奶奶的“掌心宝”,一次,因为生病,差点丢了性命,也吓坏了爷爷奶奶。从此,爷爷奶奶更加小心奕奕侍候他,俨然成了“小皇帝”。但是,管理宽松,自由放任的养娃方式没成想到为今后埋下了苦果……
其实,这样的例子并不少。
现代社会节奏很快,工作越来越忙了,宝爸宝妈习惯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带。确实,爷爷奶奶带孩子的好处自然不用说,有经验、有时间,有时候还能在无形中,培养孩子一些爷爷奶奶擅长的兴趣与爱好!
但是,这样托付给老人,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容易被溺爱!
在家庭五行关系中,祖父母居中央,属土位。而此时,如果孩子坐上了“小皇帝”的位置,时,其实孩子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他就在祖宗的位置上,成了爷爷奶奶的祖宗,当然也就成了父母的祖宗。在土位的孩子不听父母管教,反倒有可能克父母。
吃饭时,妈妈喊:“宝贝,来吃饭了。”孩子说:“不,不吃。”让孩子喝水,孩子也说:“不,不喝。”会发现,溺爱成习惯的孩子,久而久之,会把“不”当成口头禅,“事事对着干”,变成了“不听话”的孩子。有时候,孩子的情绪,变得特别容易失控,经常莫名发脾气,很难应付。
为了预防以上这些事情频繁发生,就应该尽快把带孩子看作很重要的事情,在思想上重视起来,把被动“带孩子”的苦差活儿,自然而然地转变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当我们从孩子身上,或者是这种关系中得到收获感的时候,就是开始上道儿的时候。
带孩子这事没有绝对性,都是根据自己家的情况来确定。首先是条件,其次是时间。都是自家人尽量选择对孩子的全方面发展和健康有益的人做第一首选。首先要有前提:不要过度宠溺!
孩子丢给给爷爷奶奶,绝不是进了“保险箱”,一不小心您就会错失孩子的很多关键期,一但错过,往后想弥补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更可怕的是有些关键期是永远也弥补不了的。
所以,要想让孩子学会自立,要主动承担和面对所谓的“麻烦”,不要有意避开。
父母亲自带孩子,自带“新时代”的气息,毕竟,在新事物、新思想等方面,父母和孩子还是有很多谈不完的话题,有时候多陪孩子看看电影,去一趟公园,一起看书,一起做家务……可能就会给彼此带来不一样的启发,这里面很多珍贵的东西,祖父母没有办法一一给与。
面对孩子,亲自带领的过程中,多一些问题,多一些麻烦,不是什么要紧的事儿,反而是“好事儿”!不仅自己越来越有经验了,和孩子也走得越来越近了!首先,取缔“小皇帝”,先试着做孩子的“大朋友”!
比如,比如在孩子走路、穿衣、上厕所这些生活技能上,一定要不怕麻烦,通过耐心的等候和引导,让孩子自主的去学会这些技能,一方面既让孩子有一定的满足;另一方面,孩子也会通过这些锻炼,为以后的独立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比如,孩子在将要进入独立吃饭期的时候,尽管自己动手会把餐桌搞得一团糟,家长不要阻拦,可以适当用一些小惊喜鼓励孩子自主用筷子、勺子,模仿大人的行为动作,这样,孩子可以更快地学会吃饭,不再需要依赖家长喂饭。
当然,在“麻烦事”的背后,有着家长的宠溺和爱护,所以我们常常说一句话,叫做宠溺需有度,别把无知当成爱。想要孩子能尽快自立自强,家长一定要舍弃“含在嘴里怕化了,抱在怀里怕掉了”的“过度宠”。
渐渐地,当孩子出现自立行为的时候,独立穿衣服、独立叠被子、独立上厕所……甚至再大一点独立做饭菜时,用方法正确地去引导(家长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主动地动动手。
换个思路,或许,最终结果大不一样!
孩子的收获感、父母的满足感都会得到一个更深层次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