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最著名的一首一丛花令,被选入宋词三百首,并获得一个雅号
在《绿窗新话》中记载了一个非常香艳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那位被苏东坡嘲笑为“一树梨花压海棠”的张先(当然,东坡嘲笑张先的这首诗,只是后人附会的)。故事说:张先曾经和一位小尼姑有染,但是老尼姑管教很严,不允许小尼姑随意外出,师徒两人住在池岛的一个小阁楼上,等到夜深人静,老尼姑睡着后,小尼姑便会偷偷从梯子上溜下来,去和张先幽会。
一次,张先十分留恋不舍,临别时,写下了一首《一丛花》的词,来寄托自己的情怀,这便是下面的这首。当然,这个故事,很有可能是后人“栽赃嫁祸”给张先的,由此也足见张先的风流。
张先这首词,写一位女子在恋人离开后,独处深闺之中,充满了相思之情、无奈之意,词人通过形象而新奇的比喻,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对青春的珍惜,对幸福的向往,对美好的追求,全都表现了出来,所以虽然是闺情艳词,却历来深受后世读者好评,是张先词作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张先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开头两句,“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起得突兀有力,不仅直接点明主题,而且夹带着词人自己的议论和看法。词人在这里,不写以前的柔情蜜意,而是直接从分离后女主人公的感情写起,而且从词意来看,这大概不是她第一次“伤高怀远”了,正因为有过多次的经验,才会发出“几时休”的疑问,这种无穷无尽的痛苦,究竟是为什么呢?第二句便给出了答案,原来,是因为真挚爱情的缘故啊!
接着两句说“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这是女主人公百无聊赖之际,看到屋外飘拂的柳丝和飞絮的特殊感受。而且此处,张先采用了一个巧妙的写法,本来,是拂动的千万条柳丝、纷飞的蒙蒙飞絮牵动了她心中的离愁,让她心绪纷乱,但这里却反过来说是她的离愁牵引得柳丝纷乱,这种貌似无理的话,其实更表现了愁之浓烈,这便是移情的手法。
上片末三句,“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这是写别后登高怀旧,她再次登高,脑海中想起的却是当时情郎骑着马儿逐渐远去、最终消失在飞扬尘土中的情景,现在看到茫茫天涯,又到哪里去辨认情郎的踪影呢?这种无奈,有一点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味道,让人不禁唏嘘。
下片继续承接上片登高怀远之意,写楼上所见,开头两句说“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说不远处,有一个宽广的池塘,池塘中烟水溶溶,鸳鸯成对,一只只小船来往于池塘的南北两边。词人在这里特意写这一幅图景,并不是等闲之笔,而是通过对比突出往日的美好爱情,或许,这来回于南北的小舟,曾是她与情郎常常乘坐的,现在,却只有水中的鸳鸯是成双成对的,自己却形单影只,孤苦伶仃。
这位女主公这样痴痴地想着,不知不觉间,时间已经到了黄昏时刻,“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只见梯子横斜,整座阁楼被黄昏中的暮色所笼罩,一弯新月照在了窗子和帘子上,一切都显得那样凄冷。此处一个“又”字,可见她和情郎分别之后,已经无数次领略过斜月照空楼的凄凉味道了,这的确无比伤感,令人同情。
结尾三句,想象新奇而又伤感,“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这或许是化用了李贺的名句“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说她怀着深深地无奈,细细回想自己的身世过去,觉得还不如春天的桃花、杏花幸运,因为它们还知道在最美的时候嫁给东风,随着东风凋零,而自己却只能在形单影只中消耗掉所有的青春。这或许是命运的无奈,才造成了今日的悲凉吧!
这最后三句,感情真切而又余味无穷,无论是在思想方面还是在艺术方面都成就颇高,所以深受后人追捧,还给张先送出了一个“桃杏嫁东风”的雅号,可见读者的认可程度。
张先的词,往往过于纤巧而失去真意,但是这首词,却意境饱满,富于情韵,主题虽然是常见的伤高怀远的闺情之作,但构思精巧,情景交融,感情真挚,让人一读之下便难以忘怀,难怪被选入了上彊村民朱孝臧所编的《宋词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