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3)谁不想偶尔当个孩子呢

“成年人劝过你,你现在大个需要做大戏,但别要太过顾忌。”

——《杨千嬅》

一天当中最喜欢的时间,是下班;一周当中最喜欢的时间,是周五;一年当中最喜欢的时间,是休假~

啊对,我听过不一样的答案,是来自于身边的新手妈妈,“好想上班,想和明事理的人们沟通,而不是家里哇哇大哭、不肯睡觉的那一个。”

倒不是真讨厌上班/带娃本身,讨厌的是在那个状态里,不可离肩的责任感。它的重量沉甸甸地压着,一天一天地,把背压弯了一分,又一分。

冷不妨在镜子里看到自己佝偻着的侧影 —— “哎,原来我已经这么老了。”

特别累的时候,就想当回小孩子。率真直接,不顾后果,最大的烦恼来自于能力和欲望的不匹配,但是没有关系,我的能力会不断增加的呀:等我长高了我就可以自己拿到冰箱顶上的糖果了,等我挣钱了我就自己买最新款的变形金刚,等我打得过小明了我就再不跟他做朋友了……

我们昂着小脑袋,鼓着腮帮子、掰着手指头地计划着自己的未来。

孩子和成人的分界线,并不一定是年龄。在我看来,发生变化的那一天,就在于你的生活突然没有了清晰的目标,和清晰的实现路径。

突然没有了人跟你说“乖乖吃饭就会长高高”,也没有人告诉你“多跑多跳多锻炼,就不怕小明欺负你啦”。

也没有考完试就毕业,考上了好的小学就可以上好的中学,考上了好的中学就可以上好的大学,考上了大学就可以找好的工作……

就在中间的某一环,这个“如果……就……”的句式被打断了,“典范行为模式”被打破了,我们一下子不知所措起来。

所以,下一步没有人告诉我,会发生什么吗?

我想要的是冰箱上的糖果吗,是变形金刚吗?我喜欢什么,想要什么,想去向何方呢?怎么去呢?努力是有意义的吗?谁能定义意义呢?意义的标准是什么呢?……

好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那些纷繁的问题都涌入了我的脑子,“劈里啪啦碰!恭喜来到,乱七八糟的成年世界!”

成年了一段时间之后,更“糟糕”的事情发生了,越来越多的人在我们的生活里扮演起孩子的角色。

有些真的是孩子,那没办法,自己生的只能自己认了。

有些是年龄相仿的人。迷茫的后辈,不着调的前辈,陷入麻烦的平辈,需要哄但又不像孩子那样好哄,一人发一个棒棒糖就可以坐在路边停止哭泣。

父母也开始像个孩子,还是那种懂事得招人心疼的孩子。一边希望着爱和关注,一边又说着“忙就不用回家啦”。

一个孩子在面前能悉心照顾,两个孩子在面前还勉强顾得过来,三个的时候就开始默腹诽“三胎政策”,四个的时候……

啊啊啊啊啊啊!!!

恨不得像漫画里那样冲天怒吼一声,“我还只是个孩子啊!”

于是成年了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又重新开始学习,如何做回孩子。

所有耐得住时间的亲密关系(不论是爱人/父母/朋友,可能在爱人的情境中最为适用),都默契地达成了一个轮流角色扮演的共识:

大多数的时候我们是成人形态,肩并肩地去打败生活中的妖魔鬼怪,摸索下一步要去打一个什么样的妖魔鬼怪。

但偶尔的时候,我们在对方的世界里面又做回了孩子。哭得抽抽涕涕,笑得呲牙咧嘴,“不成体统”地扒拉住对方像一只树袋熊。

想的是不切实际,讲的是离经叛道,瞻不得前也顾不得后。

你短暂地为我搭了个小剧场,我心底里的孩子撒丫子跑了一大圈,最后奔到你的怀里,抬起汗津津的脸冲着你笑。

你点了下我的鼻子,说:“哎你个小傻子~”

然后我们相视一笑,肩并肩地走出剧场去。

走出的那一刻,又变回了大人。走出的那一刻,我说:

“我下次给你搭场子。”

“好呀,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

最近几篇我觉得写得不错

> 情感博主上身:<一段亲密关系中的躬身入局>

> 啊,三十岁:<你看你看我松弛的脸>

> 如题:<当我的年龄不再是个整数>

> 应时应景的:<三十岁的恋爱脑>

我是陈小起,一个醉心于码字的财务。

我喜欢观察人,琢磨人,记录人,“啊原来人会这样”,“啊为什么人会那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