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阿根 | 推脚人

【往期回读】

推脚人

江都区大桥镇  卞阿根

作者卞阿根先生:1955年生,江都知名文史学者、乡土作家,大桥镇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曾做过教师,后调到镇建安公司工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农村经济落后,农民收入低微,生活困难,家乡有些男劳力除了耕种农田,到了农闲时,为了挣钱养家,就到集镇车站上、中闸五圩码头上去推脚。

推脚,就是用木制的独轮小车在车站码头等候外出回乡的人,帮助他们把带回的货物运回家。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家乡的人外出归来时,总是大包小包带回许多东西,少则七八十斤,多时一二百斤。货物多了,到家的路程又远,自己是拿不回去的,就得请推脚的人帮助送回家。进了腊月门,常年在外工作忙碌了一年的人,单位放了春节假,都要回家探亲,带回的货物是不会少的,自然推脚人的生意也就很兴隆,一天下来能挣得五六块钱。那时候五六块钱的收入,可谓高收入了,相当于一个男劳力在生产队一天不误工、劳动一个月挣得的工分钱的四分之一还要多,心里乐道,故而推脚的人也就不少。

到车站码头推脚,是有规矩的,必须按先来后到的秩序排班,轮到谁就是谁,不得胡乱抢客拉生意做。推脚人也都很自觉,接客后,推脚人视客家路程的远近和所送东西的多少,谈妥推脚钱,然后将货物装上独轮小车,送客人回家。如果所送客人的年龄较大,货物又不怎么多的话,推脚人会主动让客人坐上小车,免受路途疲劳,推送回家。这样还会感动客人,到家后多给个二三角钱的辛苦费。

推脚人在路途中,虽说沉重的货物压在肩头,一步步地向目的地走,而推脚人和客人一路上并不寂寞,边走边聊,说这讲那,这样无形中也就分散了推脚人推物的集中力,并不感到车鞭子压在肩头货物的沉重。

进入八十年代前期,人们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过去那些推脚的人,也鸟枪换炮了,不再用独轮小车推脚,换上了加重的自行车接送客人,并把推脚改叫做“踏客”。用自行车踏客速度加快了,节约了时间,不仅能使外出归家的客人早点到家,而且踏客的人生意也多做了,每天收入当然也就得到相应的提高。那时候,踏客除了正常乡里外出的人归来,本地工厂外勤出差,外地工厂外勤来本地联系业务,也使得踏客人的生意兴隆,红红火火。

用自行车踏客,踏客人事先会考虑客人坐车的舒服感,在自行车后座上,用一块大致两公分厚,宽与后座相等,且长于后座25至30公分的木板固定在后座上,上面再用一块皮革包裹好泡沫或棉花,做成软垫,使客人坐到后座上不会感到硬邦邦地杠屁股难受。用自行车踏客的人,骑车技术必须要过硬,无论在车站或码头接到客人时,先将客人的物品架挂在后车轮两旁,待客人坐稳于自行车后座上,踏客人双手扶住车把,左脚踏上脚踏,右脚尖在地上稍踮几小步向前,然后从前杠上车,保持客人坐车稳当。

作者更多作品,请见菜单栏“精彩回顾”—“网友文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