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秀兰 | 有客南方来
【往期回读】
江都 葛秀兰
亲戚之间的往来不在乎吃啥喝啥,重要的是他们来过了,见到了他们久违的“阿哥”,知道了“阿哥”子孝孙贤生活安逸,“阿哥”也不是他们想象之中的老态龙钟。他们来过了,我的公公也了却了心愿,在一个叫苏南的家乡,有一群人挂念着他;从此,他的家乡并不再遥远,他的心中会温情常在。
今年国庆假期最特殊,双节重逢连放八天,于是有了亲友团聚的时间和理由。十月五号,我家就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说特殊,原因有二:一是,来客队伍庞大有20人之多;二是,客人是我公公苏南老家嫡亲的老表们,我没见过,先生没见过,跟公公生活了一辈子的我的婆婆大多数也没见过。
考虑到来的客人大多年事已高,公婆决定将接待工作放在他们居住的人民路宿舍。这儿原是单位宿舍,房子虽小(两居室),但小区人员不复杂,比较安静。公婆住一楼,有个小院,外面还有一块空地,来再多的人这儿都能安得下。
我的公婆虽然已是快90岁的人了(公公89岁,婆婆86岁),但是他们耳聪目明,生活有规律,非常注重养生和保健。所以,除了婆婆双腿有点不便外,他们看上去都比同龄人体态上要灵活、面容上要年轻。正因为如此,平常两位老人的生活起居基本上没让我们晚辈多劳神,这次亲戚接待也是。但是这次因为来客多,我们也不敢怠慢,早饭一吃我们就赶去公婆家。上午九点不到,婆婆已把桌椅、茶水、果盘、香烟等一系列事情安排妥当。公公最激动,我们到的时候他已经在马路边翘首南望多时。看时间还早,我们劝他回家等待客人,但他不肯,说客人们不认得门。我们告诉他,有手机电话联系,手机上又有位置定位,去外国都能找得到,不用担心。我和先生好说歹说,才把公公劝回家。婆婆看到公公回来了,嗔怪说,“我劝不动他哦,昨天忙着理发刮脸的,听说老家要来客老爷子都激动几天了”。
10点半过后,客人们陆续到了,三辆小轿车、一辆商务车,两岸(苏南苏北)三地(江阴、常州、江都)20人的亲友团来了。握手、递烟、倒茶、寒暄,小院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坐着的颔首微笑,站着的海侃神聊,走着的新鲜打量,我和先生则帮着婆婆打下手,给女客们奉上脆脆爽爽的冬枣、酸酸甜甜的蜜桔,还有晶莹剔透的石榴籽。女客们都是长辈,她们拉着我的手说这说那,她们的苏南话我只能听懂一二,但是一点也不妨碍我跟她们的交流,她们一个劲地说,我负责点头和微笑就行。公公是附近有名的老顽童,擅长说笑话,他穿梭于亲人之间乐不可支,一会显摆他收藏的宝贝——山上背回的大石头,一会又拿出家里的老照片,跟客人们讲述着一张张照片后的陈年往事。在我的提议下,亲人们围在一起拍了张团圆照。我将把这张照片洗印、放大、塑封,并分发到他们每个人的手中,让每个亲人的笑容定格在这个欢乐祥和的节日里,定格在公公婆婆年老的记忆里。
午餐放在大会堂后身我的老同学开的深仙酒店。老同学的店面很精致,是标准的淮扬菜馆,她家的家常菜适合各个年龄段的客人,尤其适合老年人,人常说的“酒香不怕巷子深”说的就是那里。我公公钦点那里还有一个原因:离家近,走几步便到。感谢我的老同学非常给力,老年人提的要求她都一一满足,客人们既吃得好又吃得饱。我婆婆说,老板娘人美,没有架子,亲自定菜单、端盘服务,最后的蛋炒饭更是用心制作,最美味最扬州,给足了我这个老同学的面子。
客人们开心地走了,一如他们开心地来。他们带来了牛奶、水果,还有家里种的蔬菜,带走了扬州的小笼包和烧卖。亲戚之间的往来不在乎吃啥喝啥,重要的是他们来过了,见到了他们久违的“阿哥”,知道了“阿哥”子孝孙贤生活安逸,“阿哥”也不是他们想象之中的老态龙钟,他们放心地回家了。他们来过了,我的公公也了却了心愿,在一个叫苏南的家乡,有一群人挂念着他;从此,他的家乡并不再遥远,他的心中会温情常在。
“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可他比亲眷还要亲……”客人走远,先生突然冒出了几句《红灯记》,真是印证了那句话:有客自南方来,不亦说乎?
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