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的苏绣 苏州的美,不...
从前的苏绣
苏州的美,不止在园林、古镇、水乡,还有从前的苏绣。
从前的苏绣,与粤绣、蜀绣、湘绣、京绣相比,除了艺术品相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更兼有独特的绣工,花鸟亭榭、人物山水,或柔滑细腻,或生动传神,且构图缜密,立体感強,因之倍受人们青睐。
真正的苏绣完全由手工完成,绣品又是慢质的东西。一针一线,里面都是时间。
如果慢到杜丽娘那样的时代,一整片的青春年华,只够绣副嫁妆。 十二三岁就动工,绣到出嫁。
春天的裙摆,夏天的扇面,秋天的肚兜,冬天的坐福,还有床套鞋帮茶垫箱盖,婚后多少年的穿用,都先绣绣好,储藏在箱底。
那时候女人嫁人,只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将来的他,会是什么模样?待嫁闺中的女子,一边羞怯地虚构,一边深情地刺绣:鸳鸯戏水、孔雀开屏、竹根平安、花开富贵、松鹤延年....想象中,所有的柔情蜜意都在针线里了。
与绣而言,单面绣相对简单,双面绣就复杂得多。一块面料正反两面是同样的花和蝶,同样的鱼和鸟,同样的花开和蝶舞,一天的时光,也许只够绣一条鱼尾,一对鸟翅。选用丝线,只有丝线的色素相符方能表现鱼鳞和鸟羽的光泽。将绣品从花绷上取下, 端详着看, 毛羽鳞片之间,除了灵性和智慧,其余皆是时间。
到了晚清和民国时代,刺绣成了大家闺秀的必修课,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
上午书画,或琴棋,但下午是一定要做女红的。摆出绣架和花绷,扯平一方染了底色的丝绸,指尖勾着五色彩线,就开始绣上了。绣上春光繁盛,无非桃花三两枝,青叶六五片,裙拖三江水,袖卷五彩云。浓艳处,已没了秋香素白,风骨雪韵。
凡是形象工程,都不会叫人看好。但这无关紧要,大家闺秀都有铜钿,需要撑场面了,就凭着里子换来面子。如此一来,就有了替富家女刺绣靠手艺吃饭的专职绣女。
专职绣女多出自贫寒人家,平日添一件新衣都难,为着生存,不仅要绣,还要会织。绫、缎、绢、锦、罗……煮茧抽丝,合股为捻,摇机成纱,日迎朝阳夜伴星,不知耗时多久,才能织出一匹丝绸。织成品了,还要染色。色分多种,红有大红、水红、梅红、桃红、木红……绿分草绿、豆绿、青绿、孔雀绿…….养蚕采桑且不提。一整个人生, 都为绣而忙,为着别人的光鲜亮丽而忙,忙到忙不动为止。
《红楼梦)五十三回写到一个人,叫慧娘,姑苏人。正月十五,贾母领子孙们家宴,隆重地摆了十来席。席间热闹间,引出那幅苏绣璎珞的制作者慧娘。惜墨如金的曹雪芹在这个元宵节,为这位只活到十八岁的绣女作传,不限笔量,不吝赞美,让人想见她用生命刺出的苏绣,究竟有多美多雅。苏绣那么美,让人不仅看见时间在针线里繁复伸缩,还看见青春那么短暂。与青春相比,时间在这绣里慢得好奢侈。
尔今,真正意义上的苏绣,已不多见。观前街两边的商店、小摊上卖的绣制品,几乎清一色全是由电脑刺绣机批量生产的。一批刺绣产品的产能循环用时,多在一车20件。在这个循环用时中,绣品用针用线,包括绣框调试、刺绣位置、回框补绣及剪线换色等,都由参数设定,且不会耗时很长。产能高了,价就廉,但品质却是两样,掺杂着太多的瑕疵。总觉得,凡是偏重功利的东西,都不会那么美好。
有广告说:曾是《红楼梦》里的惊鸿一瞥,现在的苏绣,又开启了下一千年的惊艳之旅。
不知道,这是不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