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仙女镇老浴室

【往期回读】

我的家乡麾村之八:县令断案落马湖

磨刀老人

支锅匠喜子

闲话秧草儿

父亲又流泪了

我们将渐渐地看到生命最完整的模样

漫谈仙女镇老浴室

仙女镇  柏涛

作者柏涛先生,解读文史专家,69岁,江都区仙女镇人,多年致力于仙女镇历史文化研究和乡土文学创作。文章散见于《扬州文史》《扬州晚报》《江都日报》等省内外报刊杂志。著有《涛声集》《八窍珠出世》。

据《扬州画舫录》记载,扬州浴室之风,始于江都之邵伯。由此可推知,处于两地中间的仙女镇的浴室历史亦颇具渊源。有文字记载,清朝中期,运盐河北米市西段创设江公源浴室,以后在河南相继由方姓开设的小蓬莱和三山福境(后改为金龙池),主要接待来自里下河的米客、船民以及米业的富商、苦力等。民国初又出现一些新的浴室,在三闸街有江淮泉,新街有三星池,东南街有小瀛洲等。到解放时只有三家:小蓬莱,金龙池,三星池。三星池即现在的胜利浴室,其中小蓬莱生意较好。

小蓬莱浴室位于现在的沿河街52号内,坐南朝北,朱红漆大门,大门斜对面是运盐河的三摆渡码头。浴室共有房11间,青砖黛瓦,前后四进。清朝末年,小蓬莱浴室由房主旋志儒开办,旋姓即为方姓。至民国时,租给徐寿万的父亲经营,主家每天拿七个半雅室的澡钱。徐寿万的父亲去世以后由徐寿万经营,徐寿万去世后,由其弟弟徐寿喜管理,直至公私合营。文革初改名为利民浴室,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曾改为旅社、仓库,最后改成职工宿舍,至今房屋保存完整。

当年,小蓬莱浴室大门西边两大间是和平厅,设躺椅,浴巾铺盖,是雅座,上世纪五十年代时的浴资为一角二分;西南的三大间是团结厅,设半躺椅,浴巾铺垫,浴资八分。西侧最南端是浴池、凉池。紧靠大门东侧两间是售票柜台、茶水炉,东南是民主厅、大众厅,全部是长木炕,简单铺垫,浴资五分。东侧最南头的天井中有一个长四米、宽一米、高一米五的储水池。每天清晨,由几个挑水工从三摆渡码头挑百十担水,哗哗地倒进池子,以供应浴室的全部用水。

老浴室加热洗澡水,不是用锅炉,而是低塘锅,用一种特殊的铁锅,铁锅所在的位置叫头池,其下分二池、三池。锅之下是炉膛,池之下埋伏多条并列的烟道,这烟道有一个美称叫“九条龙”。“九条龙”在池底下延伸,炉内的热烟被拔入烟囱。热烟在前进过程中将余热传给浴池,连池沿上的大理石也热乎乎的。低塘锅节约燃料,但是加热时间长,每天拂晓就要开炉烧水,到中午才有热气腾腾的洗澡水。过去浴室有一副对联“金鸡未唱汤先暖、旭日初升池已温”,道出了当时低塘锅浴室的特色。

以前,老浴室收澡资不卖澡票,而是卖澡筹子。澡筹子用竹子削成,不怕水浸,其一端方头有孔,另一端做成各种几何形状,有的还涂色,用以代表浴室各种浴种,各种服务的不同价格。不要小看这个貌似简单的竹片,各种筹子的回收、结算、统计、分析,组成一个完备的经济管理系统。它内含的管理模式,不仅能进行经济结算,还有及时发现问题、预防弊端的管理监督功能。

老浴室除了提供温暖的沐浴环境外,还有擦背、捶背、修脚 “三大行”服务,更是令人感到无比舒心。曾有文人描写擦背:“轻若蝴蝶穿花,慢如蜻蜓点水,似切如搓,乐在其中。”捶背集中医推拿与武术为一体,具有疏通经络、解除疲劳的功效,其有节奏的捶击声如奔驰的马蹄声一样动听,成为老浴室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老浴室曾经是仙女镇居民的一大享受。虽说如今的老浴室只剩一家,其它老浴室已纷纷退出历史的舞台,但是留给市民们的惬意、温馨的记忆,却令人难以忘怀。

(感谢柏先生的大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