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难买的特效针方
一 开四关
1.灵骨透劳宫
2.合谷直刺
3.行间透太冲
4.太冲透涌泉(两针)
5.右鼻翼
操作顺序:
1.如有心脑血管病或50岁以上者,U型,即右手、右脚、左脚、左手、右鼻翼;
2.如无心脑血管病或50岁以下者,C型,即左手、右手、右脚、左脚、右鼻翼;
带针期间最好双手举过头顶站立,可长留针24小时,可以调理五脏六腑,是保健基础,缓解疲劳,调肝胆,快速提升气机,真正做到万病开四关的奇迹
二 止痛解痉松筋骨组合针
1.食指掌骨关节下一寸,靠近食指与中指之间,拨开血管筋脉等组织,贴骨滑行(一针);
2.三间透劳宫,食指和大拇指纹头处进针(一针);
3.鱼际(三针),大拇指第一节掌骨关节向下每半寸各一针,先针刺到骨面,再上提一下,沿着掌骨外侧面向下进针,可提升心肺功能,缓解各种痉挛;
4.均使用1.5寸针。
5.对于肩周炎、颈椎病可以针患侧,同时在局部拔罐配合患肢运动;
要领:
1.贴骨进针
2.针感最大最强
3.扎针后活动患侧,直到发热
三 急速正骨止痛针
1.曲池下一寸,手臂弯曲、大拇指朝上,在肺经循行位置,针尖向橈骨外侧贴骨进针,用0.35*75mm针,可穿透皮肤;
2.双腰痛点,1寸或1.5寸针,对腰扭伤特效,针后活动患处,直到发热。
四 坐骨神经痛组合针
1.大陵透劳宫,在大陵上半寸,旁开拇指方向半寸进针,针尖向食指和中指之间进针,0.35*75mm针,可以通调三焦,使后背发热;
2.悬钟三针,用0.35*75mm针,30度角向上平刺,在它左右旁开一寸各一针,在针尖方向再续接三针,针患侧,当时起效。
五 膝关节疼痛组合针
一、除积液针:
1.双天枢,0.35*75mm针,倒三角,可通便减肥;
2.水分直刺,一针,0.35*75mm针,一周即可除积液;
二、膝关节疼痛针:
1.健侧,灵骨先透劳宫,后透后溪,尺泽直刺;
2.患侧,内外膝眼透尾中,如果无法透,从尾中向内外膝眼接针,最好三针倒三角,阴陵泉、阳陵泉可配穴,也可不针。
六 心脏抢救组合针
1.左手内关透外关;
2.左手中冲穴针三针,支架起搏器者慎用,对各种原因的昏迷、晕厥有效,每周针一次,对心脏有保养作用。
七 腰间盘突出组合针
1.曲池下一寸,针法同正骨止痛针;
2.腰十针,腰二到骶一之间,旁开0.5寸各一针,双侧共十针,用1.5寸针,针向棘突方向;
3.阴门旁开0.5寸各针三针,针尖朝会阴方向,针后提捏肌肉,抖动醒针;
4.委中,针尖80度角,朝会阴方向针刺;
5.所有针针上后,晃动腰部,留针1小时以上。
八 癌症止痛针
1.三间和后溪互透;
2.束骨和太白互透;
3.然骨,然谷下半寸针三针,直刺一针,止中焦癌痛,针尖朝上,大脚趾方向,止上焦癌痛,针尖朝足跟,止下焦癌痛,这是最好的保健预防针,对任何癌症的疼痛均有效,可代替杜冷丁。
九 胃病特效组合针
1.中脘穴,深刺可提高饮酒量;
2.足三里,针尖朝下,3寸针倒三角针双侧,如果有胃下垂问题的针尖朝上;
3.胃病特定穴:条口上半寸,针尖朝下,80度角,三寸针,一针,一般针左侧,严重者针双侧。
十 咽喉炎组合针
1.咽喉区用7号注射器针头,点刺放血,咽喉区位于食指中指尖下;
2.阴陵泉穴,针尖朝下,30度-40度角向下刺入,倒三角针三针,3寸针;
3.条口穴,针尖朝下80度角刺入3寸;
4.气海穴,1.5寸倒三角三针,深刺3寸以上,有节食作用;
5.照海穴,直刺,1.5寸倒三角三针;
6.膻中穴,1.5寸,针尖朝上皮下骨上一针,再续接一针;
7.天突穴直刺1.5寸。
十一 消炎组合针
1.双侧十宣放血,挤出几滴即可;
2.大拇指向手掌方向直刺1.5寸;
3.消炎穴:解溪穴上4寸,靠近骨外边缘直刺2.5到3寸针,可以通调三焦,对口腔溃疡有特效,可以代替输液。
十二 降糖针
一、特效降血糖:
1.降糖穴,大陵到曲泽的1/2,再1/2处,两筋之间结节处,快速提插5秒;
2.养老穴,快速提插5秒;
3.劳宫点刺3下。
二、降血糖
第一天:开四关,配合:中脘穴、下腕穴、气海穴、关元穴、天枢穴、内关穴、养老穴、太渊穴、阴陵泉、三阴交;
第二天:开四关,配合:然谷穴、胰俞穴、照海穴、内庭穴、太溪穴、胃俞、脾俞、肾俞;
第三天:膀胱经排刺,双侧大肠俞,向上1.5寸,斜刺,避开毛孔,可以加然谷穴。
十三 扶阳针(阳痿早泄组合针)
1.0.35*75mm针,先排尿;
2.脐下1寸,针尖80度角,朝下进针1寸时,针柄与皮肤平行,向下直刺2寸,刺向关元方向,针感要传到会阴部;
3.脐下1寸、旁开1寸,各一针,向关元方向平刺,两针;
4.再旁开1寸,向关元方向平刺2针;
5.以关元为中心,进针,1寸时针柄与皮肤平行,向下直刺2寸,刺向曲骨方向;
6.再旁开1寸、旁开2寸,各一针,刺向曲骨方向;
7.曲骨直刺,针感达阴部;
8.曲骨旁开8分,各一针,直刺,针感达阴部;
9.13针扎完后,加双侧三阴交,针尖朝上,80度,向会阴方向;
10.禁欲一周。
十四 排寒组合针
1.双侧合谷直刺;
2.支沟穴,1.5寸,倒三角直刺;
3.然谷穴,1.5寸,直刺;
4.太白穴:1.5寸三针,直刺,排中焦寒;针尖向大拇指方向30度角刺,排上焦寒;针尖向足跟方向30度角刺,排下焦寒;
5.最好配上开四关。
十五 痛风组合针
1.止痛解痉松筋骨针;
2.阿是穴,放血,艾灸;
3.配合排寒、除湿、升阳针,隔天使用;
4.口服乌鸡白凤丸(同仁堂最好)。
十六 除湿组合针
1.开四关;
2.阴陵泉下3寸,向阴陵泉方向30度角,针倒三角三针;
3.阴陵泉,1.5寸针,向上80度角,一针,要求贴骨进针、强刺激。
十七 升阳组合针
1.大陵透劳宫,2寸针;
2.后溪透劳宫,2.5-3寸针,一针;
3.大叉穴透灵骨,2.5-3寸;
4.双腰痛点,1寸针;
5.大拇指向下针一针(全息任脉);
6.至少留针1小时,针后活动,每天左右手交替进行。
一 子宫肌瘤组合针
1.用刮痧、按摩、拔罐等方法,在大腿、腹部内侧、腹股沟,调动气血;
2.开四关;
3.大叉透灵骨;
4.关元、中极、曲骨直刺;
5.妇科穴(由大拇指内侧,第一指指关节向下,针向河谷方向)还巢穴(无名指,第二指指关节中点,半寸即可)左右手交替进行;
6.子宫、气海;
7.血海,针尖朝上;
8.足三里,针尖朝下;
9.三阴交;
10.涌泉,直刺,先拔罐、再针,不疼;
11.针后艾灸或烤灯,前期清理排寒、扶阳、缩阴,可交替使用,经期可做;
12.脐针,坎位3针,垦位1针,震位1针。
二 卵巢囊肿组合针
1先疏通,
2开四关
3大叉穴透灵骨
4关元中极各1针
5妇科穴
针后艾灸
脐针垦位1针,兑位1针,坤位1针。
三 不孕不育组合针
1先疏通
2开四关
3大叉透灵骨
4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引火归元
5子宮穴中极水道归来大赫3寸针直刺
6三阴交针尖朝上
针后艾灸,要温不要烫。
四 缩阴壮阳提臀针
1.臀中穴,针感要求从腿到脚,再到会阴部;
2.要求治疗期间禁欲7天,结束后算,稳固肾气;
3.对子宫肌瘤、囊肿、妇科问题均有效。
五 痛经特效组合针
1.承山三阴交,带意念针向会阴方向;
2.大叉穴,透陵骨;
3.特定穴,内关上1寸,大陵上3寸,针刺向大陵方向(间使透大陵);
4.配合排寒去湿止痛针;
5.针完后,在承山或大叉穴上做烧山火手法,大烧2-3度。
六 美容补水组合针
1.先开四关;
2.曲池透尺泽1.5寸;
3.足三里,针尖向下,80度角或45度角,3寸针,针感要传到脚或腿,强刺激,建议三针倒三角,效果好;
4.三阴交,由前向后,向足跟方向,与足底平行进针,贯穿足三阴经;
5.太溪直刺;
6.照海,偏内踝尖前侧,刺1.5寸,有爆炸式麻胀感。
七 痔疮组合针
1.大陵透鱼际,1.5寸针一针,向大拇指方向;
2.列缺3寸针,透痔疮特定穴(特定一,列缺上2寸;特定二,再上2寸,各透一针);
3.承山80度角向上透会阴;
4.大肠腧,45度角向下针刺,针感传导到腿;
5.八髎,在青筋或异常点刺血拔罐,放血后,艾灸。
八 便秘特效组合针
1.便秘特定穴:上臂屈曲,大拇指朝上,在肘横纹下3寸,位于桡尺骨之间,从三焦经循行方向,向阴经方向刺3寸,一针(阳透阴),可通三焦;
2.秩边穴:6寸芒针,0.5*150mm,针4寸,针感传向会阴部,滞针感很重要,针双侧。
九 皮肤瘙痒组合针
1.少府穴,三针;
2.止痒一穴:乳头平肱骨内侧,六针,先倒三角三针、后外缘各加一针,贴骨进针,女性取穴,五指并拢,小拇指放在尺泽穴上,大拇指所在位置即是;
3.血海透止痒二穴,各三针(止痒二穴:在血海下0.5、再上0.5)
十 皮肤病:
1.开四关;
2.曲池透尺泽;
3.血海、三阴交、蠡沟,针尖朝上各一针;
4.配脐针,上身者,加刺9、1、5点方向进针,下身者,加刺,6、10、2点方向进针,全身者六针全刺,有肺部病加3、7、11点方向进针。
十一 前列腺组合针
1.0.35*75mm针;
2.关元穴、中极穴,倒三角,三针,直刺,传导至下阴部;
3.大赫穴,直刺,传导到下阴部;
4.三阴交,0.35*40mm,方向向上,传导到会阴部;
5.承山,方向向上,传到会阴部;
6.如果有漏尿,可以在脐针坎位,加三针,以强肾。
十二 癌症止痛针
1.三间和后溪互透;
2.束骨和太白互透;
3.然骨,然谷下半寸针三针,直刺一针,止中焦癌痛,针尖朝上,大脚趾方向,止上焦癌痛,针尖朝足跟,止下焦癌痛,这是最好的保健预防针,对任何癌症的疼痛均有效,可代替杜冷丁。
十三 腹痛组合针
1.中脘、下腕各一针,直刺,缓慢进针;
2.梁丘血海互透;
3.足三里,针尖朝下;
4.腹痛穴,位于足三里下三寸,靠近骨面边缘,再下三寸,靠近骨面边缘,共两针。
十四 降高血压
印堂向上刺降高压
鼻尖向上刺降低压
做时监测,随时停止捻转操作,以免降的太过,有风险。
十五 减肥针
1中脘2下脘3气海(深刺3寸以上)4关元均直刺5垦位6兑位7巽位各一针
8,9双天枢10坎11离12震13兑14垦15坤16巽17乾
18-25旁开脐针3寸针再按八卦针8针
带脉续接2一3针
配合开四关。
十六 消躁针
急躁,眼干咽干,心情郁闷
液门透中渚,液门透劳宮。
乳腺增生组合针:乳腺三针,位置在患侧中指指腹第一指腹分三等分,从第一指纹关节处进针,进针2/3,平补平泻,运针10秒至一分钟,下针,可消除结节止痛,秒杀作用.重在调理:曲泽足三里三阴交点刺出血拔罐然后艾灸20-30分钟。同时配合开四关,口服逍遥丸。
十七 祛瘤针法:先开四关
1.在悬钟穴横向胃经划线和胃经交会点向膀胱经方向透刺倒三角。
2在第一针位置沿胃经向上二寸向膀胱经方向透刺倒三角。
3在第二针位置沿胃经向上二寸向膀胱经方向透刺倒三角。
扎双侧。
配穴:摸的到的加左合谷、右阳陵泉,摸不到的加左合谷、右阴陵泉
排胃水针法,是结合解剖和肌筋膜来理解排胃水针法。
取穴:
1、中脘、中脘旁开4寸各1针;
2、肚脐至中脘、中脘旁开4寸各自连线上的阻滞点;
3、双侧足三里。
(见下图所示)
我们的身体是一个承载心灵和内脏的容器,三者合而为一,互相影响。膈肌把胸腔和腹腔分隔开来,腔器(把胸腔、腹腔、盆腔看成容器)里面的内脏既独立存在,彼此之间又相互联系。因为它们的生理特点,内脏的活动度较大,容易随我们的活动而摩擦、受压变形。现代人喜喝冷饮、爱吹空调,胃脘部冰凉,加之久坐运动量少,上腹部容易板结。我们再来看看中脘的解剖位置,中脘的局部解剖:在腹白线上,由外往内依次是腹外斜肌、腹直肌、腹横肌,深部为胃幽门部,有腹壁上静脉,分布有第七、八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这些肌肉都比较宽大,活动度较大,中脘在剑突下,膈肌下方偏上的位置,又是肌筋膜经线螺旋线在腹部交接的位置,这些容易板结的地方,恰好是排胃水针取穴的位置。
排胃水针法的作用就是疏通水道,让水流到需要的地方或者排出去;任脉贯通三焦,就像水道由上往下流,上腹部就像中间的水闸,这里堵住了,水就流不下去,溢满就容易水流泛滥。我一般排胃水针法会和排水针法一起用,就像河流的上下游,上游河道疏通了,下游的水流量才大,淤泥才容易冲开,所以扎完排胃水针法和排水针法的人,会排出大量的大便或者尿液。这也是那些腹部肥胖的人扎完针后,瘦得快的原因,因为把肠道堆积的垃圾排出来了,自然就瘦了。
1、生:阻滞点是不是身体上摸起来有结节的地方?
师:是的,板结不流畅的地方。
生:那是否不容易进针呢?
师:我没遇见过这种情况,你可以用舒张进针法进针。
生:那怎么舒张呢?
师:刺法灸法学上有讲进针的方法。
2、生:可以在结节上直接下针吗?
师:可以。有时候阻滞点比较多的地方,要考虑哪个阻滞点才是最主要的,这样针刺的效果才好。学习针灸一定要好好学人体解剖学,人体是个有生命活动的个体,每一个生命活动都需要依靠多方的协作共同完成,人体一举一动运用到的肌肉群都不一样,阻滞点的形成也不一样。
3、生:老师,我每次扎到中脘穴时,病人就会说好胀,病人自己口述好像很多气全部聚在一起了,是否扎错了?还是扎深了?
师:腹部穴位扎至抵住腹膜而不扎穿腹膜,不要针刺太深,也不做手法。破皮进针后,有抵触感就不要再进针,板结的厉害的还是要一层一层去松解,不能操之过急,要不然针感太强,病人难以接受。(补充:我之前有实践过,很多患者腹部板结的厉害,扎中脘气感太强,甚至不敢呼吸,这个时候把针往上提,不要抵住腹膜,师父说,这叫润物细无声。)
4、生:针下气泡感和抵触感有不一样吗?
师:针下气泡感是进针后,针身周围有气泡感。抵触感是碰到了骨头、肌肉,身体每个部位穴位的抵触感是不一样的,比如腹部穴位,抵住筋膜也会有抵触感。
生:一般进针都是先破皮,然后再到脂肪层,再到肌肉层吧?
师:腹部穴位是这样的,四肢穴位不一样。
生:血海穴呢?
师:血海穴是抵住骨头。
生:好的,谢谢老师。
怪病顽疾痰作祟,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排痰针法。
学习排痰针法之前,我们先复习下排胃水针法。因为排痰针法是在排胃水针法的基础上延伸的。
排痰针法,是在排胃水针法的基础上,加双侧天枢、丰隆、大横、曲池、陷谷、支沟。排痰针法,顾名思义,可以疏布津液、祛除痰饮水湿。凡是舌苔厚腻、脉粘滞的人,都可以使用这套针法。
针法原理
现在我们来讲一下排痰针法的原理。
首先从排胃水针法讲起,我们常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中医讲究“治病求本”,既然“脾为生痰之源”,那我们治疗时就应该先考虑“脾胃”。
因为脾胃不运化,很容易导致痰湿内生。而且现代人的饮食生活习惯,导致体内的痰浊比古人的更难处理,所以我们先用排胃水针法调理脾胃。
针法穴象
曲池穴:弯曲的肠道易储留水,就像我们的水池一样。所以针刺此穴,有调节胃肠道水饮的作用。排肠道水分,使水分由里到表,可发汗,需配合足三里。
支沟穴:按我个人理解,就是沟渠的分支。沟渠为什么会有分支?是因为本身的沟渠疏布不利,所以需要分支“帮忙”。而沟渠为什么会疏布不利呢?我们可以想想沟渠在什么时候最需要分支?
一是,天降大雨,原本的沟渠排泄能力有限,所以需要分支来分流。
二是,原本的沟渠堵塞了,疏布不畅,而且暂时无法完全疏通,所以需要分支的支援。而人体不太可能如“天降大雨”般,体内水饮突然大量增加。即便我们多饮水,也很容易从汗液、大小便排出。所以,最有可能的,是因为人体“堵塞”,原本的沟渠一时无法疏布,所以需要“支沟”的帮忙。再从解剖上看看,支沟穴“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三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间隙处,更容易堵塞,所以更需要“分流”
大横和天枢穴:两穴相配形成杠杆,起平衡效果。天枢穴,是上下气机调节的中枢(即太极的“S”线),天枢和地机,是天地之枢机,但天枢更多的是升气,而地机更多的是降气。这里是脾气容易郁结的地方,而气郁就会导致水饮内停,进而形成痰湿。所以扎这里呢,可以取悦腑气,输转天地之枢纽,重新疏布津液。
足三里穴:补充能量,双向调节。我们的身体运转需要能量,所以需要启动能量机制。
丰隆穴:此穴是雷神,配合天突降气化雨,对应到人体,则是降逆化痰。我们观察天象,风起云涌,继而电闪雷鸣,然后大雨滂沱。所以雷神是个“势”,而“大雨”是雷神引发的自然现象,天地之间由此沟通。
陷谷穴:此穴是祛除内痰的要穴,有开门外走之意。山谷是“凹陷”的,“陷谷”显然有“凹陷”的含义。“凹陷”意味着清阳不升。清阳不升,则浊阴不降。所以我们扎这里,是驱邪外走。
针法操作注意事项
1)因个人解剖结构差异,中脘穴旁开四寸取穴的时候,如果触碰到肋骨,则稍微向下挪动位置,与中脘穴不一定要在同一水平线上。
2)腹部穴位宜迅速破皮,减轻受术者痛苦;然后缓慢进针,抵住腹膜后,不宜再往下扎。因为腹膜归属于三焦,抵住腹膜就会激发三焦元气的发动,从而起极,以此取效。
3)四肢穴位,以针刺有气泡感为宜。亮师提倡扎针不宜“深”,他讲究“润物细无声”。只要有效果,身体自然会慢慢去调整。
4)一般留针一小时左右,无需行手法。有些人留针的时候,身体反应很大,则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