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界那些有争议的“师承”,杨少华、黄族民、郝爱民……
如今很多相声的老传统又恢复了。师父、徒弟又替代了老师和学生。收徒弟的时候又开始搞摆知的形式。
在相声历史上存在着许多有争议的师承关系,这些争议纠根结底主要还是拜师的形式问题,没有摆知。哪怕师父口头承认,但没举行仪式,也就意味着这个师徒关系没有向相声界公开。你们不办仪式,不邀请同行作引保代,这好像也意味着你们师徒自己也觉得不太合适公开。
摆知,摆知,所谓“摆知”,就是“摆出来让大家知道”的意思。
到了新时代,有一段时间不能搞仪式,所以有了“学生”这个词,但这个称呼替代不了“徒弟”,哪怕有老先生在某个场合说xxx是我“徒弟”,那也不过是“新事新办”的无奈之举。“学生”与“徒弟”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你细品。
相声界比较封闭,讲究师承。过去,两个从未谋面的圈内人见了面总要盘盘道,说说各自的师承。如果你没有师父,那你就是“海青”,你就会受到排挤。所以“师承”这东西在相声圈里很重要。正因为他重要,所以围绕着这两个字就有了各种故事。比如说,有些师承是有争议的。也就是说有人认同,有人不认同,各有各的道理,互相不能统一意见。
1、 张杰尧
张杰尧先生的事迹以前详细写过。这个为相声圈置办了大量“产业”的“张傻子”就是典型的师承有争议的人物。
张杰尧先生从小进过私塾,有点文化底子。家道败落后进戏班学戏,后来也常驻在北京天桥。他很喜欢“万人迷”李德钖,经常去看。后来自己也记住了很多段子,自己也学着表演。也许天生就是“祖师爷赏饭”的命,张杰尧先生自学成才。后来甚至跟着其他艺人开始说相声全国走穴,足迹踏遍大江南北。他不但在舞台上磨练了自己的技艺,而且创作了大量的相声作品,像后来大家耳熟能详的《关公战秦琼》、各省人夜里起床撒尿、《闹公堂》(戏迷县长)、卖药糖、《文盲家书》等等都是张傻爷为相声界留下的产业。
因为自学成才,没有师承,他受到了相声界的排挤。于是经人介绍就想拜高闻元为师,高闻元是高德明的父亲,比现在说的”德”字辈还高一辈。但是高闻元根本瞧不上特立独行的张杰尧,在张杰尧要磕头的时候站起来一转身走开了。张傻爷并不在意,对着高闻元刚才坐的椅子磕了三个头,出门就说自己是高闻元徒弟了。
但是这样的师承自然不被认可,因为圈里都知道高闻元根本就没有摆知,不算同意的。所以张杰尧依然受到同行的排挤。张傻爷真被这帮子说相声的挤兑急了,一气之下改名叫“张稽祖”,给弟弟改名“张稽宗”,明目张胆的称自己是“滑稽行业的祖宗”!于是相声圈里起了轩然大波。奈何张杰尧特立独行,根本不鸟同行的议论,而且他老人家能耐又大,无奈何,最后还是张寿臣出面调和,一句“傻大爷浑身都是嘴”的称赞算是承认了张傻爷的辈分和师承。
但这也就是扬扬止沸,息事宁人的和稀泥而已,关于张傻爷的师承其实还是有争议,而且高闻元至死也没摆知收这个徒弟。看看他们老二位的合影就能感觉到。“师父”一脸的漠然与不情愿,“徒弟”也没有垂手侍立的恭敬样子,而是留着仁丹胡,抱着膀面带一丝冷笑。
2、 姜宝林
姜宝林先生从小跟着陈紫荃开蒙,陈先生是“寿“字辈,但姜宝林并没有拜师。后来他一直跟着李洁尘先生(李伯祥先生的父亲,”宝“字辈)学艺,但也没有摆知。虽然没有摆知,但当时的相声界一直把姜宝林看作李洁尘的徒弟。当年田立禾拜师张寿臣的时候,因为年龄小但辈分高(”宝“字辈),张寿臣担心相声界为难自己的小徒弟,所以特意安排他跟姜宝林、王文进,李伯祥和魏文亮结拜为盟兄弟。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大家都把姜宝林看作”文“字辈的艺人,也就是李洁尘的徒弟。
但事实上,姜宝林跟李洁尘并没有摆知,而且两人的关系也很不好,估计姜宝林先生内心里也不承认自己是李洁尘先生的徒弟,但为了有个“师承“他也没有明说。在相声圈里很多人不喜欢李洁尘先生。比如姜宝林在济南晨光茶舍表演时,孙少林先生曾经只给姜宝林半份工钱,理由就是“因为你是李洁尘的徒弟“。这也造成了姜宝林先生对孙少林先生颇有意见。
这个不明不白的师承到了1988年算是有了个了结。当时在姜宝林收徒的仪式上,马三立先生当着众多曲艺界的人物公开说“姜宝林算我徒弟“,而且姜宝林也当众给马三立三鞠躬,他又成了”宝“字辈艺人,位列马三爷徒弟倒数第二个,倒数第一个是李文华。按理说这个师承也算明白了,但马三爷在当场的发言中除了说明与姜宝林认识、了解的过程外,还公开说”李洁尘人性不好“。所以马三爷这个”收徒“就是明着恶心李家了,但李洁尘先生当时已经故去近二十年了,其中的是是非非我们也就只能听到一面之词了。
3、 杨少华
杨少华是典型的老来红。他在表演上非常投入,非常进入角色。但是这个优点也恰恰是他的缺点。作为捧哏演员来说你太入戏就有点抢戏的感觉了,这就让逗哏演员很不舒服。就连马三立跟他合作一段相声,上场前也告诫他“少说话“。就是因为这种风格,他没有什么长久的合作伙伴。直到遇到了赵伟洲,他才在赵伟洲的托举下红了起来。但红了之后他又抛弃了赵伟洲,一门心思去捧他的儿子杨义去了。
杨少华的师承也是被大家议论的。他从小在启明茶社打工,后来逐渐在相声上有了点认识,经人介绍要拜郭荣启为师。但这对师徒也没有摆知。关于这段历史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因为杨少华先生家里穷,拿不出摆知的钱,而郭荣启也不在乎,这事就这么算了。还有人说郭荣启当时看不上杨少华,他更看重“世家“出身的子弟,比如常家的孩子们,所以也就没摆知,口头上答应一下就算了。
但不管是哪种原因,后来的相声圈对杨少华先生的师承到底真不真还是有些议论。但是杨少华先生有个好处,他跟马家、侯家、常家关系都非常好,这三大家都不会为难杨少华,马三立更是把杨少华先生明明白白写在郭荣启的徒弟名单里。所以你认也罢,不认也罢,只要这些大蔓都承认,这个师承就算真的了。
题外话,杨先生力捧的杨小五还是“海青腿“呢。这家子有意思。
4、 黄族民
“大黄“有日子不见了。一想到大黄就想到他涨红了脸在舞台上跟马志明说”又瘦又高那是你爸爸“!
黄族民是半路出家,也就是票友转正的。当时马志明先生没有搭档,经人介绍认识了黄族民。虽然黄族民业余也玩票,但基本算是一张白纸,而且人也厚道老实。少马爷正是看中了这两点才决定跟大黄合作。一张白纸的好处就是少马爷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来培养一个量活的,这反而比门里出身的人改变起来容易。所以大黄是少马爷一口一口喂出来的。二人的风格也确实搭配,所以合作至今。
大黄也是少马爷口头承认的弟子,但没有摆知。所以这也成了黄族民师承争议的原因:少马爷有过两个徒弟是摆知过的,而大黄没有摆知。关于这一块,少马爷有过自述:
“其实我本无意收徒,咱的水平也够不上能收徒的标准,不管是比我父亲还是比我师哥王凤山、侯宝林都差的太远,收黄族民也是因为那个时候正好找不到合适的捧哏搭档,跟他又脾气相投,大黄敬仰我们家老爷子的艺术,但肯定不能拜我父亲,所以我就收了他,虽说没有正式摆知没有引保代三师在场,可他却是我承认的徒弟。收黄族民那时也遭到了行内一些同行反对,所以从那以后我决定不再收徒,因为一旦再收,很多成了名的演员就得管他叫师叔,这样只会给他在同行间树敌,不利于个人发展。另外需要说明的是除了黄族民外我的徒弟还有我们老爷子让我收的卢福来、于克志,这两位于1989年在天津正式摆过知,引师金文声,保师张玉堂,代师连笑昆。“
5、 郝爱民
这个名字对于年轻的读者可能有点陌生了,因为郝先生已经许久不曾亮相了。但在八十年代,他可是家喻户晓的“十大笑星“之一。
郝爱民先生从小热爱艺术,高二还没上完就进入了中央广播电视剧团成为了一名话剧演员。后来领导要求演员要多吸收传统艺术的养分,于是他就跑到曲艺团向侯宝林讨教了几段相声,没想到从此在相声道路上一发而不可收。
他正式调到中国广播文工团说唱团后,在侯宝林、刘宝瑞、郭启儒、郭全宝等老师的言传身教下,郝爱民进步很快。他不但表演相声,而且还创作相声,并且跟着老师们四处演出,相声技艺自然也节节拔高,并逐渐成为了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相声演员。
郝爱民、马季先生的经历时很有代表性的。他们是新时代的相声演员,在他学习的阶段是不讲究徒弟、师父的,而是统称为老师和学生。而且每个学生还不止有一位老师,组织上给安排了好几位老师(估计这是组织上故意要避免徒弟、师父这个东西)。所以说这些人的所谓“师承“就没了着落。
这个事以前也没人提起,但是到了如今相声圈“老传统“又起死回生的情况下,却有人提出了这事。对于郝爱民的师承就有了两个声音,有人承认,有人不承认。比如侯耀华、侯耀文在公布侯宝林的徒弟时都没有郝爱民的名字,而侯宝林女儿侯錱以及侯宝林的徒弟丁广泉、师胜杰等确在公开场合都承认郝爱民是侯大师的徒弟。
这事想想也是好笑。这是时代的产物,承认不承认谁说了算呢?更何况跟郝爱民同一种情况的马季为什么就都承认是侯宝林的徒弟,单单就是质疑郝爱民呢?就因为郝先生名气小?
我看这个相声圈也没个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