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收藏家354期:王维廉,明清竹雕收藏第一人

大师说:关注转发大收藏家,小玩意也能玩出大文章~

王维廉藏 顾珏款 竹雕西园雅集笔筒

高16厘米 直径14厘米 款识:“顾珏宗玉” 左宗棠旧藏

明清竹雕是我国独具风格、独树一帜的一门艺术,是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和艺术文明中的一朵奇葩。它始创于明代正德年间,盛于清代康雍乾年间, 历经沧桑。四百多年来,文人墨客将诗文书画与雕刻相结合,使得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实用器具、装饰摆件拥有了文化和艺术的气息,容颜焕发,出世脱俗,赋予了竹子和木石牙角等自然材料以人文的品行和新的生命,涌现出了嘉定和金陵两大流派和朱鹤、顾珏、吴之璠等百余名雕刻大师和名家,流派纷呈,各领风骚。

近年来随着收藏热的不断升温,收藏品的门类和研究越来越细。在五彩缤纷的艺术品收藏中,有的体现历史文化价值,有的反映时代背景特色,有的具有学术研究价值,有的属于材质稀少名贵,有的是彰显创作技艺之功力和作者之名气,各具特色。而翰篁阁的竹木雕刻与文房的收藏能够将收藏的众多意义集中于一身,将丰厚的历史底蕴、深邃的文人思想、耀人的文化内涵和精美的工艺技巧,统一在一件件小小的文房用品上,归纳成类,用不起眼的小物件来书写大文章,可说是个大手笔,从中可以看出藏家的收藏品位和文化修养。

翰篁阁的主人王维廉先生,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著名收藏家。

收藏家王维廉先生

作为中学生的小小收藏家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王维廉正在读中学,可小小年纪的他却已经开始喜欢上了老物件,当时北京有很多家信托商店,是出售多余物资或者经济困难时人们用物品换钱的唯一地方,王维廉因为喜欢旧货,就经常骑着车去逛信托商店。

在东单三洋信托,他看见了一只瓷鹰,就再也走不动了。那老鹰雕的特别凶,鼻子、眼睛、羽毛都立着,雕塑水平很高,就连羽毛都雕刻的非常清楚,因为之前学过雕塑,所以王维廉觉得这只老鹰很有艺术性。跟售货员一打听,原来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为赠送外宾专门订制的,难怪这么精致漂亮。这样的瓷鹰一共烧了五件,已经有三件赠送出去了,还剩下两件摆在这出售。说的王维廉是又爱又恨,爱的是这鹰的造型,恨的是自己兜里没钱。一只鹰售价六元,那可是自己一个月的伙食费呢。得!豁出去了!不就啃一个月窝头吗!这鹰就归他了。时间是1968年,这是王维廉买回来的第一件“宝贝”。

王维廉收藏的瓷鹰

后来,有位叔叔帮了王维廉家里一个大忙,而他也喜欢这只鹰,于是王维廉便送给了这位叔叔。三十年后叔叔过世,这只鹰又送还给了王维廉,他便把这只鹰摆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倍加疼爱。因为这只鹰不光见证了他和叔叔的亲情,更是他收藏生涯的起点。

一只情意无价的将军罐

30多年前,王维廉在东四牌楼底下得到了他第一件古董瓷器,一个嘉庆道光时期的喜字罐,有意思的是他不仅一分钱没花,而且还交到了朋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话说有那么一天,王维廉逛完文物商店路过东四牌楼,看见一个农民在这个牌楼底下画脸谱,他凑过去一看,还行,可唯独这眼睛这鼻子怎么是平面的,喜欢雕塑的王维廉是越看越别扭,忍不住还是说了出来。那人听完倒也没生气,说我这就是养家糊口,立体的脸谱当然好了,可是我捏不了。王威廉一听,北京人的热心肠就起来了,我会呀,我给你做个立体模子吧,就这么着,两天之后,王维廉果真送来了立体的人脸模子。这个农民按着这个一做,果然是漂亮多了,而且那原来卖两毛钱一个的脸谱,现在竟然能卖到四毛钱了,可把这位农民给高兴坏了!俩人东扯西聊的聊家常,一听说王维廉喜欢老物件儿,这人就说了自己家里还有个大罐子,而且是爷爷留下来的,明儿拿来给他看看。第二天这位农民真的拿来了一个罐子,不仅个头大,而且保存的相当完整。王维廉觉得这个罐子是人家爷爷留下来的宝贝,不打算要,可朴实的农民却执意要免费送给他,只为感谢他无私的帮助。在此情形下,王维廉只好接受了这份礼物。

王维廉与他收藏的将军罐

起初王维廉对这个罐子也没太往心里去,直到他喜欢上瓷器并开始深入了解后,才猛然发现这是一件宝贝啊!这应是嘉道年间青花留白的“将军罐”,画得非常好。这件东西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可以卖几十元,放到现在可值不少钱了。王维廉后来一直联系不上那位农民,也就不打算卖掉它,因为这个罐子对他来说不是一段简单的记忆,而是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那份无法比拟的情谊。

北京文物商店门口开启收藏之路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北京文物商店承担着为国家收购文物的任务,这里也是王维廉早年间最爱逛的地方,因为那会儿没有潘家园,也没有古玩城,所以当年的北京文物商店门口是相当热闹,每天都有周边的农民到这卖东西,什么翡翠戒指啊、瓷罐子象牙如意呀,看的王维廉那叫一个眼馋,可是他一来自己没钱,二来政策也不准许私人买卖,所以王维廉最大的乐趣就是到这儿来过过眼瘾。

不过没想到的是,突然有一天竟然有了机会。那天,文物商店仓库实在放不下了,只好宣布暂停收购。可起大早跑远路的农民眼看着到手的钱就这么没了,真着急,一个农民抄起一件掸瓶就要摔,站在一旁的王维廉心疼,连忙拦住说别摔呀,要不你给我吧,文物商店给你多少钱,我给你多少钱,没想到此言一出,周围一群人全上来找他卖货了,王维廉当时一个月的工资只有几十元钱,也不懂鉴别瓷器的方法,忙乱中想了个点子,只收农民手中有“字”能代表年代的瓷器,后来也才知道款识是鉴别骨瓷的重要方面。就这样,王维廉搭上了一个月的工资收回了那件掸瓶和几件带款的瓷器,顺手也带了几个五块钱一个的鼻烟壶。

可是接下来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他竟然无意间大赚了一笔,那时的鼻烟壶都是青花瓷的,特别漂亮,也好玩,拿到朋友那朋友也特别喜欢,10块钱买走了,转手就让王维廉赚了一倍。更让王维廉惊喜的是这个朋友在香港的小哥开始委托王维廉代收鼻烟壶,那时虽然大陆还没有古玩市场,但在香港已经有了,对方的开价是不管你多少钱收的,每个鼻烟壶加5块钱,几年下来经王维廉手的鼻烟壶有四五百个,靠着鼻烟壶让王维廉成为了那个时代人人羡慕的万元户,而且还是两万元户!从此以后,王维廉就开始正儿八经的玩收藏了。

跟头栽在“唐朝姐妹花”手上

圈里人都知道王维廉的眼力好,经常有朋友找到他说您来教教我们给传授传授经验,可是这事儿还真让人头疼,教也不是,不教也不是,因为好眼力都是要用真金白银才能换来的。

上世纪90年代初,王维廉在不大的收藏圈里已经小有名气,而他名声在外的就是肯花钱,所以经常有人送货上门。一天,有人敲开了他家的大门,拿了两个唐代仕女,凭着自己对雕塑的感觉和对老物件的直觉,王维廉二话没说,付了3000元,那会的3000元可是一大笔钱哪!丰腴的身材、精细的开脸儿让王维廉百看不厌,朋友来了,就忍不住想显摆,没想到碰到一个懂行的,说你这是新的,王维廉很诧异,说怎么可能呢,这还有土呢!朋友说这是做的。

有了这次经历,王维廉除了学习文物知识,还开始研究作假。只要人在北京,他总会去地摊逛逛。现在去地摊捡不到漏了,但王维廉去那里就是想看别人怎么作假,作假到什么程度。也正是这样的勤奋,越来越练就了他的火眼金睛。

王维廉藏 朱三松款 竹雕渔家乐图笔筒

高15.5厘米 直径14厘米

幸得王世襄老先生引入门

2002年起,王维廉开始关注竹雕,因为不懂,便从王世襄先生《刻竹小言》学起。后经朋友介绍,王维廉有幸拜访了王老先生,便请他掌眼自己刚收的一个竹雕笔筒,没想到王先生说这是顾珏的,好东西!当时王维廉连顾珏是谁都不知道,王先生说他是顶头的大家,后经了解才知道顾珏是雍正年间的雕刻大师,对每件作品都全力以赴,一旦发现雕刻有瑕疵立刻焚毁,他的作品创作往往都要经历数月甚至一两年时间才能完成,所以传世作品虽精致却寥寥无几,就连故宫博物院也不过20几件。

王维廉藏 顾珏款 竹雕安居乐业笔筒

王维廉收的这件笔筒将圆雕、镂空雕、高浅浮雕等多种技法相结合,用独创的微雕技艺,将远山、近水、楼阁与各色人物融合、描绘了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故被王维廉命名为“安居乐业笔筒”,落款也是标准的顾珏款子“顾珏宗玉”,在顾珏所有的笔筒里是顶级的。

得到王世襄先生认可后,他更加痴迷竹雕收藏,也开始不断阅读各类竹雕的书籍并能够熟记于心。有一次,一个卖家拿了一件自己也不了解的竹雕作品给他看,他脑子里立即就联想到了上海博物馆出的《竹镂文心》里清早期竹根雕陶渊明赏菊,邓孚嘉款,上海博物馆藏的那件藏品,再低头看眼前这件作品,意境造型雕工分明就是同一个人的,包浆也非常好,最让他激动不已的是这件作品竟然比上海博物馆藏的还要高出一大截。

王维廉藏 邓孚嘉制 竹雕松下高士山子

渊博学识 屡次捡漏

王维廉有几次颇为得意的捡漏经历。

王维廉藏 沉香木芦雁图笔筒

这只沉香木芦雁图笔筒,是王维廉快夜里12点时从拍卖场拍回来的,那时比较晚了,很多人都走了,他说要是放在白天他不一定能拍到。一般沉香木没有大块,大多笔筒都是拼的,底也是做的。但细看这个沉香木笔筒,是从整块沉香木掏出来的,整体简洁而不失雅韵,雕刻精细而不乏灵气,画面雕刻了九只芦雁在芦苇从中神态各异、悠闲自得的场景,整体布局大气,岩崖峭壁气势磅礴,芦雁苇林伶俐生动,器型硕大、壁厚粗壮,包浆浓重。在他收藏的几十件沉香制品中,这个笔筒最让他爱不释手,也是他见过的沉香木笔筒中最好的。

王维廉比较两把扇骨

还有一次,在一个地摊上,王维廉看上了一把扇骨,当时摊主给他要价5000元,但他细看这把扇骨,包浆厚重,比他在文物商店12000元买的扇骨还要好,心想至少值30000元,暗自高兴,但他深谙地摊买东西的窍门,不能立马点钱走人,得杀杀价,不然很容易让卖家觉得卖漏了反而不卖了,他先砍价到1000元,摊主没同意,来回几轮杀价,最终他2000元买到了这把扇骨。

王维廉藏 紫檀刻翠鸟合穗臂搁 长16.8厘米

还有一次王维廉在逛地摊,看见一个物件被扔在摊位一角,问摊主这什么东西,说不知道,啥料子呀,不知道,可能草花梨吧,150你拿走。可眼尖的王维廉早看出来这是一个脉枕,还是虎皮纹的黄花梨,而且包浆非常厚,大约一斤重,光泽柔和,王维廉还断定应该是明代的东西,因为新的黄花梨都贼亮贼亮的。现在一公斤的海南黄花梨都得3-4万元,这个一斤重的黄花梨脉枕就被王维廉150元捡了。正准备揣着脉枕回家好好赏玩的时候,一个拇指大小的黄杨木雕也被他发现了,雕的是一个老鼠背了个钱袋,老鼠拿着钱,非常吉利,寓意“老数钱”,从包浆上看是清中期的,就都被王维廉捡回去了。

专注精品竹雕收藏

王维廉自从开始收藏竹雕后,从竹子的特性到竹刻技法都琢磨个遍,经常一摸底就能判断出竹子的年头。他也不断学习,翻阅各类竹雕书籍,了解竹雕艺术发展,熟悉每位雕刻大家的雕刻技法,并悉心整理竹雕大师作品的拍卖纪录、收藏地点等资料。这些努力也给他带来了好运。比如下面这件竹雕插屏,就是他拍卖会上捡的大漏,也是迄今为止他捡的最大的漏儿。

王维廉藏 吴之璠款 竹雕山水人物插屏

此件插屏以紫檀木做框架,屏心以竹为材,采用浮雕技法,雕刻庭院山水,远山层峦,庭院拱桥,葱树竹林,内容颇具南宋先人之画意。整个作品刻画刀工凝重冼练、大气磅礴,极富艺术表现力,非刻竹巨匠不能为之。大家可能疑惑,这么一件传世作品拍卖公司如何会让他捡到漏呢!这就是王维廉融会贯通的收藏知识帮了他。

在拍卖预展时,他看的格外仔细,眼前的这件竹雕插屏让他联想到了清代竹雕大家吴之璠的浅浮雕技法,便认为是吴之璠的作品,但一般竹雕作品款都在空白地方,但这件插屏空白地方没有款。因为看的仔细,王维廉在下面的层峦叠嶂间找到了吴之璠的大名,最终花了76万捡了个大漏。如从经济价值上计算的话,吴之璠制15.7厘米高的笔筒2004年成交价是184万,所以他这件作品至少得上千万,但从收藏价值来看,这件几经沧桑的传世孤品,可能是无价的。

王维廉藏 朱鹤款 竹雕伯乐相马笔筒

这件朱鹤款竹雕伯乐相马笔筒,被王维廉视为至宝。一直以来,王维廉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够收藏它,但这又岂不是王维廉四处求索和勤奋学习使然呢?朱鹤是明朝人,嘉定派竹雕创始人,存世作品极少。这件竹筒雕伯乐相马笔筒作品构思精巧,布局宏大,雕刻细腻,人物生动,包浆厚重,留白处阳文雕刻“伯乐相马 世间多有千里马 难得伯乐一品尝 辛未十月 松邻制 朱鹤”。而且这件作品一眼看去真不敢相信是竹雕作品,因为从颜色上判断感觉完全就是紫檀,只有通过掂分量才能知道是竹雕。

致力竹雕艺术传承

作为竹雕文玩专项收藏家,王维廉收藏了近70件精美竹雕笔筒,其中不乏大师级作品,除了我们上面提到的朱鹤款伯乐相马图,还有朱三松款的渔家乐和四郎探母笔筒,顾珏款笔筒更是多达6件,另外还有邓孚嘉、吴之璠、施天章、尚勋、周笠等诸多大家作品。其他竹雕杯器、圆雕造像、山子如意、文玩雅集等加起来竟达数百件,大师级作品亦比比皆是。

王维廉藏 竹根雕海八怪香薰 高18.8厘米

整体器物布局紧凑,张弛有序,器盖采用深浮雕技法雕刻蛟龙巨浪及蟠龙压顶覆盖着器身。器身以波涛为地,上绘雕“海八怪”在海浪中遨游、腾空、穿浪,神态生动,气势磅礴,彰显了皇家气派。应为清早期皇家造办处之作。

2012年,王维廉将个人收藏的竹木雕刻和文玩藏品整理出版成集(与李宓先生合著),呈现给了我们大家一部精美绝伦的《竹木文玩》,该书分为五部分,分别介绍了王维廉个人收藏的竹雕笔筒、杯器、圆雕造像、山子如意、文玩雅集的作品系列,且每件作品都附上了精美的作品原图和展开图,阅读此书就像置身竹雕艺术博物馆,带给我们的不止是视觉盛宴,更是精彩绝伦的文化之旅。

王维廉 李宓 合著 《竹木文玩》

文物出版社 2012年

王维廉此举不止是为了回报引领自己入门的王世襄老先生,更是希望能够承袭王先生遗志,希望竹雕这门技艺能够更好地传承。王维廉听说过一个故事,“话说有一天乾隆在把玩一件竹雕作品时,发现了一个’槎溪鲁珍’的落款,非常喜欢,可鲁珍是谁,大臣们谁也答不上来,于是命令大家赶紧查,最后才查出鲁珍便是清早期顶尖竹雕巨匠吴之璠的字。”所以在《竹木文玩》这本书中,王维廉也总结了所有竹雕大家的名号字,供大家查阅。

王维廉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爱上竹文化,爱上竹雕这门艺术,让竹雕艺术能够传承有序。

参考资料:

王维廉 李宓 合著《竹木文玩》

特别感谢王维廉先生提供部分图文资料!

(0)

相关推荐

  • 顾钰制竹雕迎驾图笔筒

    ▌[清早期]顾钰 竹雕迎驾图笔筒 口径12厘米 高18厘米 此竹雕笔筒选材精良,外形扁圆,色泽深浑含蓄.光润静穆,外壁通景雕刻郭子仪返乡图. 整体运用了陷地深浮雕兼阴刻技法,描绘了大唐汾阳王郭子仪返乡 ...

  • 大收藏家494期:张絅伯,民国第一金融大案就发生在他身上

    张絅伯(1885-1969) ,名晋,炯伯是其字.浙江省宁波市人.民国时期上海大收藏家.钱币学家.银行家. 张絅伯 少年公子 1885年9月4日(清光绪十一年七月二十六日),张絅伯出生于浙江宁波一位绅 ...

  • 大收藏家414期:吴大澂,文武兼资,收藏之富可敌国

    吴大澂(1835~1902),原名大淳,后避同治帝讳改今名,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白云山樵.愙斋等,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清代官员.金石学家.书画家.收藏家,吴湖帆祖父. 吴大澂 能文能武,热血反 ...

  • 大收藏家498期:叶诗梦,清末民初古琴大家

    叶诗梦(1863-1937),满洲正蓝旗人,叶赫那拉氏,初名佛尼音布,字荷汀.辛亥革命后改名叶潜,字鹤伏,号诗梦居士,又号师孟.清末民初古琴大家. 荷兰外交官.汉学家 高罗佩为其师叶诗梦所绘小像 &l ...

  • 大收藏家497期:丁辅之,西泠印社的创始人之一

    交易担保 大藏嘉微拍 吴冰教授青铜器全型拓题绘作品精选 小程序 大藏嘉微拍,点击上图立即参拍! 丁辅之(1879年8月14日-1949年7月12日),原名仁友,后改名仁,字辅之,号鹤庐,又号守寒巢主, ...

  • 大收藏家495期:季振宜,以一己之力编著《全唐诗》

    季振宜(1630-1674?),字诜兮,号沧苇,明末清初泰兴县季家市(今靖江市季市镇)人.著名藏书家.版本学家.校勘家.诗人. 延令季氏 延令,泰兴别称.季家为泰兴季家市望族. 季振宜的曾祖父季缙,字 ...

  • 碰撞 || 那精彩的一瞬间&扎马尾的男子 (第354期)

    小轩清浅: 一个生活在古都西安,求学于城市最好的学校之一高新一中,活泼开朗,喜好文学创作,多次大赛获奖. 一个成长于小城华阴,那个一听名字就想起水浒的九纹龙的小城,他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品学兼优. 不 ...

  • 人过50,进入大病高发期!提醒:这两种肉一定要少吃!很多人吃错!

    人过了50岁,多种疾病的发病率会大大增加,进入大病高发期,比如中风.心脏病.肿瘤等,严重威胁我们的健康.为了健康考虑,咱们中老年朋友的饮食习惯要比年轻的时候更注意一些,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 很多人因 ...

  • 民国大收藏家戴润斋古玉旧藏

    戴润斋先生,著名收藏家.于1920年代末在家郷无锡的舅父秦叔开设的古董店里当学徒.凭借天赋的上好眼力和敏锐的生意头脑,未几,他就被委以挑货买卖的任务,开始游走邻近省县城市作采购.1930年代,戴先生移 ...

  • 他是香港十大收藏家,是张大千密友,更是抢救国宝的大功臣

    他的名字可能不太为人所知,但他被称为当时"香港十大收藏家"之一,收藏了许多历代名家书画.他与中国近现名画家张大千.傅抱石和齐白石相识数十年.其中与张大千往来最密,因此收藏以张大千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