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禹焕丨一切尽在“留白之美”中

WWW.DINZD.COM

李禹焕的作品从1970年代便开始备受瞩目,他批判西方美术,重视东方哲学思考的当代艺术实践。诚如他的自述: 一切尽在'留白之美’中。

—— 安藤忠雄

流动的混凝土 / 叁木工作室拍摄 / DINZ出品

2021年在顺德和美术馆的展览《超越:安藤忠雄的艺术人生》,首个篇章「超越艺术」展出的是十位与他人生相交、对其创作影响深刻的大师之作,其中就包括李禹焕《从线开始 No.780132》。

《从线开始No.780132》/ 李禹焕 / 和美术馆收藏
展出于安藤忠雄设计的和美术馆
在安藤忠雄设计的这个具有纵深感的房间中,作品的“留白之美”被充分突显,观众可以在此获得思索的空间,感受超然的精神世界。

| 直岛李禹焕美术馆

2010年,安藤忠雄设计的李禹焕美术馆开馆,由极简主义建筑和雕塑作品组成。李禹焕设想自己的美术馆如洞窟一般,能够看到半敞的天空,是一个像是回到胎盘中或是进入墓穴一样的空间。安藤忠雄将李禹焕的构想与自己的建筑理念相结合,设计了这座美术馆。

与著名的极简主义思想“所见即所得”(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相反,李禹焕倡导另一种思想“所见即未所见”(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don’t see)。李禹焕的作品吸引着我们去注意留白的空间,发现及感受那些未接触的画布区域所产生的张力。

关于李禹焕
About Lee Ufan
李禹焕Lee Ufan)

韩国艺术家

"物派" 的理论与实践主导者

李禹焕,1936年生于韩国庆南山区,先后在庆南学院和首尔大学学习书法、诗歌和绘画。他是前卫艺术流派“物派”最重要的理论家和实践者之一。“

受到成长环境和教育环境的双重影响,李禹焕将艺术创作和哲学思考的过程相融合,认为艺术作品的终极概念在于“相遇”,即作品、观赏者、当下空间之间的联系都是一次“相遇”的动态过程。不论作品的媒介如何,他始终认为比起形式元素,布局和质地是更值得关注的根本——因为作品材质与周围环境存在着一种无形的“共振式连接”。他的作品虽大多拥有一种强有力的图像,但观者似乎容易被牵引进入这个大的“引力场”,瞬间唤起宁静之感。

他的绘画擅长以点、线表达生命的起始与终结,糅合了他独特的哲学观点,意味深重。对他而言,一块空白的画布就是创作的无限宇宙,而重复的绘画动作则是个人修养的表达,艺术由此而生。


何为"物派"

About Mono-ha

“物派”(Mono-ha)被认为是发生于1968年至1971年间的一个日本现代艺术流派。虽然“物派”一词难以追溯其概念的源头,但它在日本现代艺术史上的价值和意义不容忽视。“物派”在确立亚洲作为一个当代艺术实践中心的基础上重新界定了文化身份和日本艺术的发展方向。“物派”艺术家基本上出生于20世纪40年代,他们经历了战后美国思想文化的影响,他们反对日本盲目搬用美国现代制度,提倡亚洲当代艺术的独特内涵和形式。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艺术在“吸收”或“融合”上一直“追随”欧美前卫派,而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物派”的出现使这种现象发生了变化。“物派”转向探讨艺术的亚洲化问题。李禹焕被认为是“物派”理论的缔造者。李禹焕在理论上受日本禅宗思想的影响,提倡意识和存在的相互依存关系,即物质与场所的关系。他认为“我们必须学会按照本来面目看待事物本身”,“而不是用人类通过理解方式使这个世界客观化”。李禹焕的观点在日本现代艺术史中充分体现了对欧洲中心主义最鲜明的批判,因为李禹焕曾受到莫里斯·梅洛-庞蒂和米歇尔·福柯等哲学家的影响,因为这些哲学家自身也批判现代西方思想。李禹焕的思想既不属于反西方,也不是一种回归传统。他恰恰代表了一种以民族文化主义的热情解构宏大的现代主义思想。
“物派”是以艺术家关根伸夫在户外创作的《位相——大地》为起点。
关根伸夫个展第一回 / 1969.4.18-5.2 / 東京画廊+BTAP
李禹焕第一次去巴黎是在1971年参加巴黎双年展。美国是无比强大的,但对于一个在西方的亚洲艺术家来说,这并不重要——他在任何地方都不受欢迎。尽管如此,尽管受到歧视,他还是继续在整个欧洲展示作品,到 90 年代末,李禹焕的作品得到了更多认可。将他的作品与禅宗联系起来的倾向仍然存在,但李禹焕很感激今天的评论家看到他试图克服以人为中心的理想。
李禹焕个展第一回 / 1973.9.10-22 / 東京画廊+BTAP
李禹焕个展第二回 / 1977.3.1-19 / 東京画廊+BTAP

李禹焕于1973年开始转向绘画领域,而在当时,绘画已经被世界上很多地方的艺术家所丢弃。他的两个绘画系列《始于线》(From Line)和《始于点》(From Point)依然是围绕创作主体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命题,引用了最经典的抽象形式——连续、抽象姿态、格子和单色画法——并通过标记、边缘和表面的其他概念将这些形式彻彻底底展现出来。他的作品让人想到了艾格尼·马丁(Agnes Martin)和尼尔·托罗尼(Niele Toroni)等艺术家,李禹焕提出的是一致性而不是差异,这是对不同的意识形态和国界所分裂的世界的重新思考。在《对话》(Dialogue,2007-2009)系列作品中,他从下笔的那一瞬间就更加深入地思考了这一点。无论是李禹焕的雕塑、绘画还是写作都体现着他的哲学思考,他对于自我与场域的反思令他的作品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和共鸣。

由点与线开始

From Line
李禹焕一直以笔触形式进行创作,最初的作品由细小而众多的笔触反复组织而成。后期,这些笔触的数量逐渐减少,提炼形成更具概括性、更为集中的绘画语言,同时对重复予以弱化,突出画面的布局与对话,强调画布上经过涂绘与未经涂绘区域间的关系。
留白则是他始终精心构思的布局,他说: “在一个画布上考虑作品时,要让所画的地方产生一种活力,或称之为互动,这是由画与不画之间的关系所产生的。我的空白是由画的部分来建立一种整体关系并由此产生更大的空间。比如说敲钟这样一个行为,随着钟声的传播,由钟这一看得见的实体和看不见的声波组成的整体关系,就是我所说的空白。” 这也是他作品中重要的“留白”概念。
From Point / 李禹焕 / 1976
From Point / 李禹焕 / 1977
《From Point》是韩国单色绘画及日本物派运动全盛时期的创作,也是李禹焕毕生代表作之一。它融合了艺术家自身的思想觉醒和对图像方面的探索,随着笔触与画布之间的辩证互动,李禹焕回归到绘画、图画的基本元素──即线或点。
《From Point》以相同的笔触单位结合时间的积累画成,逐笔印下,画布均质而适量地吸收颜料,笔印由浓转淡,由深转浅,比喻生命的消逝。李禹焕小心控制每一笔颜料的多寡,着意令色彩消去,就像要脱去外在的现实,洗涤心灵至终极的虚空,与自然更亲近。颜料渗透在掌控下显得出奇地轻快,反映出李禹焕在自我修炼上的严谨和专注,体现了跟东方书法相同的心智法则──要透过传送出我们活着的精髓,来打开“气”这股宇宙生命力。

艺术家作品

Art appreciation

From Line No.780132 / 李禹焕 / 97.5×131cm / 1978 / 和美术馆收藏
《From Line No.780132》;二十九条蓝线垂直排列在整个矩形画布上,每个笔划几乎都延伸到画布的整个高度,颜料厚度由厚慢慢变浅。这幅画是按照艺术家李禹焕严谨的,仪式化的方式所构建的。
From Line No.80026 / 李禹焕 / 72.7x90cm / 1978

From Line / 李禹焕 /182x227cm / 1982

Dialogue / 李禹焕  /227x181.9cm / 2018

From Point No. 78067 / 李禹焕 / 130.3x97cm / 1978

From Line / 李禹焕 / 130.49x162.24cm / 1975

Dialogue / 李禹焕 / 218.14x290.83cm / 2008

留白之外,一笔一画,重复的绘画动作是他内观自己感受–冥想的过程。在这一块空白的画布–无限的空间里,他没有激烈的表达,而是通过不断重复不具任何表达性的抽象图案来清空思绪,以高度受控的方式进行绘画。这个过程摒弃了利欲,将自己与时间、物质、空间融为一体,以境入心,进入与外物无利害对立关系的创作之境,笔触和色块最后成为了他近乎冥想般沉静思考后的产物,这是他对根本的追索,也是韩国单色画派对于本质的哲学表达。

李禹焕更像是在寻找自己与宇宙之间的关系,超越自我的艰巨尝试。冥想,一个人进入孤独,思考自我与历史、哲学、自然和宇宙原则的关系。

From Line / 李禹焕 / 117x91cm / 1979

在这个高速发展快节奏的时代里,常常忙碌于“回应外部世界”的我们,或许在逐渐与内部的自我失去联结,而找不到一处平静和真实存在的状态。因此他希望观者在看见自己的作品时,内心能有一种被唤醒的宁静之感。

我年少时,跟父亲一起去海滩,翌日清晨在海滩上,旭日初升,日出的景象令我难以忘怀。一直我长大成人后,每当思考什么是艺术,心中就会浮现那日出的景象。对我来说,那是创造力的起点。
——李禹焕
(0)

相关推荐

  • V艺术|后网络化时代,如何更新自己的作品?

    舶乐汇--您的设计生活指南 设计资源服务平台,中意媒体交流平台 ▲与艺术家面对面--李文杰"V艺术"专访 充斥着网络生活的当下,各种信息符号引领了我们的思维,在这个科技新媒介不断更 ...

  • 蒙克-挪威表现主义画家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1944),是具有世界声誉的挪威艺术家,西方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他的绘画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压抑的情调,毕加索.马蒂斯就曾吸收他的艺术养料.蒙克 ...

  • 关晶晶:“剩山”是这时代的一曲挽歌

    / 2008-2014 ① 剩 山 系 列 剩山12-03,2012年,布面坦培拉,50x50cm 剩山12-09,2012年,墨.丙烯.画布,240x360cm 剩山12-13,2012年,布面坦培 ...

  • 陈衍宁高清油画作品

    艺推YITU 艺推文化 2020-11-17 作者:高考美术传播 编辑:艺推YITUI SIINCE2020  艺推 | 陈衍宁高清油画作品 Art Push Culture 陈衍宁1945年生于广州 ...

  • “纪实虚构”——喻红早期绘画作品

    艺术家简介 喻红,1966年出生于中国西安,80年代在北京的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油画,1996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1988年至今,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喻红最初接受的是写实绘画技巧的训练 ...

  • 韩国“单色画”的领军者丨李禹焕

    李禹焕于上海的石厂为"挑战的灵魂"展览挑选石头. 亚洲战后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物派"运动的精神领袖.韩国"单色画"的领军者--李禹焕(Le ...

  • 传奇艺术家兼哲学家李禹焕帶我们进入他的工作室和保育花园

    对话李禹焕 当你凝视韩国艺术家.哲学家李禹焕(Lee Ufan)的绘画或雕塑,会突然想屏住呼吸,这种感觉比人能承受的闭气时间更持久.无论是在画布上孤立的笔触,还是在经过精心平衡后安装的岩石和钢板,他的 ...

  • 李耀扬丨永宁寺塔--滴落在荒草中的一滴泪珠

    -----我的汉魏故城之二 永宁寺的毁于雷火,对于历史来说,犹如农人挥镰割掉一缕青草.而对于"临朝称制,总揽万机"建起这座佛寺,又于六年前在河阴之变中被沉黄河的胡灵太后和她的北魏来 ...

  • 李兴宽丨五四感言

    五四感言 作者:李兴宽 千百年来 五月四日 只是日历上的一个日期 一年中的一个时日 然而 一九一九年以后 五四 不仅仅是一个日期一个时日 她还代表一种精神 一种忧国忧民 一种民主科学 一种追求平等自由 ...

  • 你记忆中的韩国音乐? 来自 李家焕

    #好音乐# 在你记忆中,韩国音乐或许仅仅是男团和女团,偶像组合,又或是唱功平平,作品表面的三流歌手,本贴带你探究真正的韩国乐坛. 首先,韩国或许是世界唯一一个在流行乐坛拥有完整体系的国家.我们先从喜闻 ...

  • 228期/李禹佳同学作品《追溯圆明园》/轩诚清读

    文 /李禹佳 编辑/清慧 已获授权发布 追溯圆明园 七月末,游京城圆明园,其破败的景象,令我难忘. -题记 早就听说过圆明园,但去北京两次,都未曾去参观圆明园,这次终于有机会目睹其风貌. 买完门票,随 ...

  • 李禹佳同学作品《一朵花》

    小菲寄语: 一朵小花,带给的是一份感触感动,在现实生活中也要像这小花一样,坚韧,小小的强大,顽强不息的绽放自己的芬芳!小作者告诉我们的是,一个人身处逆境时,不能消沉,不能自卑,要勇于奋斗,才有可能改变 ...

  • 344期A李禹佳作品《成长的旅程》/轩诚清读

    小轩清浅: 成长是一种痛,这种痛一定是别人无法帮助和替代的,就像蚕冲破茧的束缚才能变成天蛾一样,只有自己把这种痛化成再前进的动力,才能金蚕脱壳,迈向新的台阶.在成长的旅途中,有欢笑,有泪水,成长让我们 ...

  • 小女报春来 || 春之信/李禹佳作品(第399期)

    小菲浅语: 春天来了,有着春天般朝气的李禹佳同学在开学的第一天,就用一篇春意盎然的文字为我们送来了春的气息,寻找与感悟着迟来的春天,面对着初发的迎春花,禹佳同学领悟到:春是想多积攒些力量,再一次次释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