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盛雄专栏1】教育故事:用一场剧告别,用一场剧凝聚!
孟春三月,文理分班。分班之后,大幅度调整,接手的班级里,熟悉孩子不到五个,其余孩子来自年级其他班级,都是崭新面孔。大家自觉以原班为单位,组成不同交流小组,上课下课都在一起,新班虽建,凝聚不足。
我做的第一件事,是打破原班秩序,一头一尾点名(十个班,头是一班,尾十班),不让原班生坐在一起,增加同学们熟悉程度。但这是治标不治本,这般想要迅速建立班级凝聚,形成团队,显然是不够的。我印象极深是组建新班后第三周班会,提问有谁能认识全班同学,全班49人,只有一个人举手,而他是英语科代表,认识的原因主要是追英语作业。
正好,学校第一次表彰大会,德育组长有意让我的班承接暖场节目(一次一班)这是一个荣誉,更是一次凝聚团队的好机会。
我决定做一个舞台剧,用一场剧来帮助同学们告别原班,用一场剧来凝聚新团队。在创作剧本最初始,我写下这样的创作目的:笑与泪,在笑声中勾起回忆,在泪水中告别,在表演中凝聚成新的团队。
开始创作剧本,我不打算手把手自己写,而是构建大纲之后,将细节部分分给学生。我按照原班秩序分组,原一班同学一组,二班同学一组……我不再有意识打散他们,而是重组与回归。我要求每个小组写一个同学之间相处的故事,或温馨或搞笑或励志或崩溃时的安慰都可以,我甚至说尺度不限(包括违纪现象都可以),只要是回忆里的,都可以写出来。除了同学相处,我还让各组重温老师金句、动作等,并将这些资料搜集、汇聚。
在书写这些故事时,班里笑声阵阵,甚至一度引来别班老师的敲门提醒,在笑声中,故事、金句、动作等都搜集上来。
搜集完之后,我们一起做了重组,安排了整个剧本结构。大概如下:序幕是寝室,呈现一天开始;第二幕是三个小场,老师上课,模仿老师讲题,以及分班前的最后一课,呈现上学期的温馨、感动、欢笑,呈现分别前的不舍;第三幕则是原班生组建旗手小组,带着原班班旗上场,重温原班口号,与此同时大屏幕播放原班生各班相片剪辑的视频(配乐《see you again》),学生朗诵诗歌(师生共创作、与此同时弹奏钢琴),告别原班,一起期待新班。
剧本是按原班生来打磨的,但是彩排却全是新班同学,在打磨到彩排过程中,我力争让所有人参与进来,增强参与感、荣誉感。每个人都有职务,或是主要演员、或是幕后剪辑、或是剧本诗歌创作、或是旗手小组群演、或是观众视角的监督者,或是后勤道具服务。
我们花了接近两周时间打磨剧本,打磨剧本,是回忆,更是告别。在这期间我听了很多故事,知道很多老师的名言,也见到作为高中生孩子独特的语言体系,譬如盖亚之类的我完全不懂的梗;这个打磨过程是凝聚的过程,一开始只是原班生在独创,但是当原型创出来后,打磨细节的是整个班同学,每个人都参与,都在讨论,一起删减剧情,修改剧本。而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开始熟悉,开始从“你们班”变成“我们班”变成我们,师生、生生之间熟悉度大大增加,凝聚力得到提升。
最后演出。那天出了一些意外,我们没能及时彩排,下午六点半进场,我们五点四十才第一遍彩排,整个剧三幕中很多独立小剧,这第一遍彩排也是我们唯一的一次完整彩排,走完就开始进场。但是当全班学生开始登场,他们拿出了最好的表演姿态,尽情演绎着这一剧,深情告别过去,展望未来。台下笑声不断中,也有不少同学开始沉默,许是勾起了很多回忆。
节目结束,很多老师都说是我有才,剧本太有趣了,但我告诉他们,我只给了一个大纲和写作目的,细节剧目都是学生创作的,老师们纷纷点赞。而于我而言,作为班主任不止于看到这个剧的演绎,更看到一个班级不再是九个版块(我的班级由年级九个班学生重组)而是一个全新的有凝聚力的班级,看到更多同学自觉意识到班级荣誉的重要性。
路漫漫其修远兮,新班建立一个月,我们用一场剧告别,用一场剧凝聚。这并不是说我的班级就已然完全融合,只是说这一场剧,开了一个极好的头。
ARBOR DAY
作者简介:
张盛雄,高中语文教师,从教八年,班主任七年。热爱阅读、写作。班级管理理念:尽心尽力,不做无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