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中有一韩,西夏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夏惊破胆

战争是柄双刃剑,在把宋朝切割得遍体鳞伤的时候,也把西夏弄得鲜血淋漓。

西夏人在元昊的带下,手执刀枪嗷嗷叫地杀进宋境,虽然也抢到了不少的东西,但他们发现,日子越来越难过了。

没有人想到,假如他们骑着马,在草原上安心地放牧牛羊,和宋公平交易,日子会过得比烧杀抢掠舒心得多。

但人性的贪婪使他们听信了元昊的话,以流血牺牲为代价去攻打宋,虽说抢了些财物,分到他们手里的实在有限得很。

打仗,使西夏的土地荒芜了,畜牧业萎缩了,由于同宋撕破了脸,宋停止了对西夏的银、帛、茶的供应,两国边境的贸易也中断了。加之在这个时候又发生了旱灾,全国闹起了饥荒。

天灾加战祸,西夏的经济出现了危机。

元昊也看出了这个问题,却没有解决的办法。

当他得知契丹人在西夏与宋交战期间,在宋、辽边境装腔作势地搞了一次军事演习,扬言要打过黄河去,宋马上派人与他们谈判,签订了新的协议。

契丹人没怎么费力,就从宋廷那里弄到了一大笔钱财。他动心了,有了仿效契丹人的想法,向大宋索款。

元昊是一个很有心计的人,为了能在谈判桌上得到更大的好处,他一面放出风声,欲与宋讲和,一面准备再搞一次军事行动,以增加谈判的资本。

延州主帅庞籍得到这个消息后,立即飞马将情报报告了朝廷。

赵祯得知元昊有讲和的意图,心里当然很高兴,因为此时的赵祯已经很厌战了,巴不得边廷熄了战火,能过上几天安定的日子,加之几年来忙于打仗,国内的问题堆积如山,他想腾出手来,很好地对朝政进行一番改革。

于是,他命知保安军刘拯传话给元昊的亲信大臣刚浪陵、遇乞兄弟,让他们投诚。只要西夏不与宋为敌,其他一切都好商量。

刚浪陵是一个很狡猾的人,接到刘拯的传话后,立即派浪埋、赏乞、媚娘三人到鄜州向种世衡行诈降之计。

种世衡觉得这三个人来得很突然,有诈降之嫌,决定将计就计,将他们留在营中,表面上委以重任,暗地里派人监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

过了不久,刚浪陵又派部将李文贵前往种世衡营中报告投降时间,种世衡又将李文贵留在营中,同样是委以重任。

奇怪的是,刚浪陵所做的这一切,并没有向他的主子元昊报告,大概是想给元昊一个惊喜吧!

可惜的是,刚浪陵的惊喜没有制造出来,自己却因此而丢了老命。因为他遇上了一个比他更善于用计的人。

庆历二年(1042年)闰九月,元昊率领十万精兵,大举进犯宋,他将进攻地点选择在渭州的镇戎军。

从元昊选择攻宋的突破口来看,他确实算得上是一代枭雄。

宋靠西夏边境有秦州、渭州、庆州、延州等地。元昊为何不将突破口选在其他地方,而独选渭州呢?

看看这几个地方的守将是谁就能回答这个问题。

秦州的守将是韩琦,庆州的守将是范仲淹,延州的守将是庞籍,渭州的守将是王沿,这四个人当中,韩琦、范仲淹、庞籍三人都有很强的作战经验。

特别是韩琦、范仲淹,元昊已领教过他们的手段,唯独王沿既无作战经验,知名度也很低。

王沿是一个书生,颇似战国时期的赵括,虽然没有实战经验,理论上很有一套,常常上书朝廷,谈论一些军事问题,给人一种军事理论家的感觉。被委以渭州的军事长官,大概就是这个原因。

元昊将进攻点选在渭州,绝不是心血来潮,更不是碰运气,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为他选择的进攻点,是宋军防务最弱的地方,看来,他不但深通兵法,而且情报工作也做得相当到位,绝不是有些人所说的。

元昊生长在西陲荒凉之地,没知识,没文化,仅凭一股蛮力同宋较劲那么简单。当然,这里面也有狗头军师张元、吴昊两人的功劳。

元昊进攻渭州,集中了十万精兵,而渭州守军不足三万,且还要分散在不同的隘口,能够投入战斗的机动部队大概只有一万多人。

在人数上,西夏军占绝对优势。以绝对优势的兵力,攻打宋军防御最薄弱的地方,仗还没有打,元昊就已经稳操胜券了。

王沿得知夏兵来犯,并没有足够重视,只是命副将葛怀敏率兵御敌。

葛怀敏率军走到定州寨,被夏军断了后路,宋军腹背受敌,顿时乱作一团,葛怀敏率军欲向长城靠拢,无奈通道也被夏军切断了,宋军陷入了夏军的重重包围之中。一场混战,葛怀敏与率领的十四名将校先后战死,九千六百名士兵非死即俘。

此战,葛怀敏所率部队全军覆没。

元昊乘胜追击,直抵渭州,放火焚烧村庄,屠掠民畜,将泾、汾以东闹得烽火连天、哭声震野。

幸亏范仲淹从庆州率兵前来增援,才没有使渭州被元昊洗劫一空。

元昊对范仲淹有所忌惮,见范仲淹率兵前来支援,便率兵退回了西夏境内。

定州寨一战,元昊既抢掠到了大批财物,也对宋廷起到了震慑作用,使他在谈判桌上,增加了一个重重的砝码。

宋军在定州寨之战中惨败,震惊了朝野,赵祯立即对镇守边关的几名主帅的防地进行了调整,命韩琦管辖泾原,让范仲淹与王沿换防,王沿去守庆州,范仲淹改守渭州。

范仲淹接到调令后,以王沿只能纸上谈兵,难以胜任镇守边关重任为由,上书朝廷,请求与韩琦联手驻守泾州,统一部署西北防御,并将他的防御计划向朝廷作了详细汇报。

赵祯批准了范仲淹的请求,命韩琦、范仲淹、庞籍同为陕西安抚经略招讨使,府治设在京兆府(今西安),将王沿调回京师。又命文彦博守秦州,滕宗谅守庆州,张亢守渭州。

韩琦、范仲淹共同经略边疆,同心协力,号令严明,爱抚士卒,善待当地的各族人民,深得百姓们的拥戴。边境当时流传四句歌谣:

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

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可见韩琦、范仲淹两人接受镇守西北边疆的重任后,对抵御西夏的入侵,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

范仲淹在边疆时,在仔细分析对比了敌我双方形势后,没有急功冒进,而是一面选择坚守不出,一面加紧整顿军队。

他先是挑选出六位统兵将领,由他们每人带领三千将士进行日夜操练,这样不但使宋军的战斗力大大加强,还让范仲淹深受士兵拥护。

在西北边境站稳脚跟后,范仲淹又开始着手拉拢当地的羌人等少数民族部落。

羌人分散杂居在北宋和西夏的交界之间,能否得到他们的支持,对是否能够抵御西夏人的骚扰起到关键作用。范仲淹下令为羌人提供耕田牛具,并且对他们开放边境,允许羌人和汉人互市。

这样一来,羌人便倒向了北宋,他们还亲切地称范仲淹为“龙图老子”,为他画相建祠。

在稳固了己方阵营后,西夏人往往在对北宋边境的骚扰中不但占不到便宜,反而还会经常损兵折将。

宋仁宗对范仲淹更是赞赏有加,宋史记载仁宗曾对范仲淹这样评价:“若仲淹处援,吾无忧矣”。由此不难看出,范仲淹在行军打仗上也是一把好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