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光璧”之谜,被淹没两千年的中国古玻璃制造!
两千多年前,中国早期玻璃器独树一帜,成就斐然,但这一成就只是随着考古研究的深入,渐渐被揭开并被人们所认识的。以玻璃璧而言,截至本文发表的2012年,全国统计发现约200多件,其中87%出现在湖南,说明当年的湖南为中国古代玻璃的制造中心。专家推测,由于这些玻璃璧外观与玉极为接近,很可能在一些考古发掘中,有玻璃璧被标为玉璧的情况。那么,湖南为什么会成为古代玻璃制造中心,历史上有哪些记载可以体现玻璃璧的影响呢?
谷纹玻璃璧战国直径8.1厘米,厚0.25厘米1955年长沙市丝茅冲出土乳白色,上有赭黄色沁痕,饰有凸起的谷粒纹6圈,横有序,纵有列。正面排列谷纹,谷纹触之有毛糙感,背面可见谷纹及网状模痕。玻璃璧是玉璧的仿制品。馆藏玻璃璧数量较多,均为圆形扁平体,中部有一圆孔,颜色有浅绿、乳白、米黄、深绿多种,分别象征青白玉、白玉、黄玉、碧玉,其中以浅绿色者最多,深绿色者最少。纹饰只有谷纹和云纹两种,有的在璧内外缘加一道弦纹。绝大多数璧饰谷纹,有纹饰的一面光滑有光泽,另一面粗涩无光。大多出土于墓主头端中部,或是表示墓主身份,或是作为丧葬用。湖南地区成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玻璃制造中心是有原因的。一是古代湖南不产玉,而玉璧又是当时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礼器;二是湖南有丰富的制造仿玉玻璃璧的原料。《史记·货殖列传》记载 :“长沙出连钖 。”专家们认为 ,“连”就是铅,长沙盛产铅矿,这是高铅钡玻璃不可缺少的主要原料。《湖南省志·地理志》记载:临湘、郴县、桂阳第二十个县 都有丰富的铅锌矿。湘潭、新化、衡阳、沅陵、隆回、绥宁、衡南等县市,都产重晶石,这是高铅钡玻璃必不可少的另一种主要原料,湖南全省二氧化硅的储量极其丰富,这也是玻璃工业最主要的原料,加之湖南地区不产玉,在非常重视玉璧礼器的礼仪之邦的古代中国,湖南地区古代制造人工玉璧的高铅钡玻璃工业,就应运而生了。除湖南省外,发现玻璃璧的省份,还有广东,江苏,安徽,广西,陕西,重庆,福建, 山东等省市。全国出土战国秦汉玻璃璧登记表省份湖南广东江苏安徽广西陕西重庆福建山东共计数量201185222111233从上表可以看出,玻璃璧的90%左右出于楚地。楚国周边省的玻璃璧,有可能是从楚国流传过去的。看来,玻璃璧是楚国的特产。《战国策·楚策》记载:“楚献鸡骇之犀,夜光之璧于秦王”。这里说的夜光璧,就是玻璃璧。中国古代的玻璃是不透明或半透明的,外观像玉,但比玉有更加明亮的光泽。《汉书·西域传》注:“琉璃色泽光润,踰于众玉。”琉璃是中国古代对玻璃的称呼。《西京杂记》卷二记载:“汉武帝时……白光琉璃为鞍,鞍在暗室中,常照十余丈,如昼日。”所以,古人常常给琉璃冠以“夜光”之名,即当时所谓“夜光之琉璃”,如汉代扬雄《羽猎赋》:“方椎夜光之琉璃。”所谓“夜光之琉璃”,一般是指玻璃。唐人王翰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里所说的夜光杯,也是指一种高级玻璃杯子。《汉书·邹阳传》:“臣闻明月之珠,夜光之璧。”班固《西都赋》说昭阳殿“悬黎垂棘,夜光在焉”。所谓“夜光在焉”,是昭阳殿悬挂了夜光璧——仿玉玻璃璧。李砚祖、张孟常《工艺美术欣赏》一书说:“玻璃璧往往贵重于玉。” 这要看在什么情况下。玻璃璧在其产地湖南并不比玉贵。如湖南资兴80座楚墓中,出土玻璃19件,平均四座有1件。而这些随葬玻璃璧的,并不是高级贵族,多属于中产之家。但在离楚地数千里之外的遥远的北方,就特别珍贵。楚国当时非常害怕强大的秦国,于是将南楚(今湖南地区)生产的特产——秦国所没有的,比玉还要珍贵的高级玻璃璧(夜光璧)献给秦王,以求友好。但是,玻璃璧虽然在秦国比玉还要珍贵,却没有能够打动秦王的心,楚国终于还是被秦国灭亡。1975年陕西省兴平县出土1件现存最大,直径达23.4厘米的深蓝色蒲纹高级玻璃璧,非常精美,可能就是两千年前楚国献给秦国大批高级玻璃璧中的一件。
深蓝色蒲纹玻璃璧战国直径23.4厘米1975年陕西省兴平县茂陵附近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此璧出土于汉武帝茂陵附近,深蓝色半透明,直径达20多厘米,远大于集中出土于长沙、广州等地的西汉玻璃璧。玻璃璧的制造工艺技术湖南出土的玻璃璧,是用中国古代传统的压模工艺制造的。第一道工序,是制造一个泥模或陶模。第二道工序是将原料混合,拌匀后放入坩埚内,加热至摄氏1050度以上,使其熔化。第三道工序,是将熔化了的玻璃液,倒入模内。第四道工序是压模:由于玻璃液粘度大,不能迅速充满模腔,必须趁玻璃溶液没有变化之前,用泥范把它压成璧状。古玻璃专家后德俊研究员说:“长沙楚墓中出土的玻璃璧,有纹饰的一面光滑有光泽,另一面则粗涩无光。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刚刚浇入的玻璃温度高,泥范上的花纹就在玻璃表面显示出来,而另一面,因要控制浇入玻璃液的量(即控制璧的厚度)和使玻璃液表面平整,因而耽误了一些时间,使玻璃表面温度下降,粘度增大,盖上另一块泥笵时所形成的表面,就变得粗涩无光了。湖南战国秦汉墓出土的玻璃璧,绝大多数如后德俊先生所说的,“有纹饰的一面光滑并有光泽,另一面则粗涩无光”。但也有少数玻璃璧,两面都有光泽,都一样光滑,而且都一样有精美的纹饰。如1957 年长沙市左家塘战国楚墓出土的芽谷纹碧绿色玻璃璧和1955年长沙市陈家大山4号战国楚墓出土的墨绿色芽谷纹玻璃璧,两面均有清晰精美的芽谷纹,两面都有光泽,温润如玉。看来,早期玻璃璧制造中存在的一面光泽一面粗涩的技术难题,终于随着制造技术进步而解决了。
云纹玻璃璧战国直径14.1厘米,厚0.45厘米1955年长沙陈家大山出土墨绿色。正反两面都饰有云纹,有光泽。这件璧直径14.1、重225克,是湖南地区战国玻璃璧中迄今发现最大最重的一件。这件璧的一个特点是两面均有清晰而优美的云纹,两面都光润如玉。看来,早期谷纹玻璃璧制造中存在的一面光泽一面粗涩的技术问题,终于随着制造技术的进步而解决了。云纹如浮云舒卷,在楚地极为盛行,虽有模拟自然现象的意旨,但更多与当时道家、黄老之说崇尚神仙思想有关。神仙大多居于海上仙山云雾飘渺处,是令人向往的地方。云纹用于玉器上则屈曲多变,生动流畅,成为当时的主流纹饰。交易担保 微拍堂 清代 白玉扳指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