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张瑞图 后赤壁赋 台北故宫博物院
张瑞图,明代著名书法家,字长公,号二水,另号果亭山人、芥子居士、平等居士,又筑室白亳庵,故称白亳庵道者。福建晋江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殿试第三,授编修。明天启年间召入内阁。
张瑞图书法,前人颇多微词,主要原因是入主内阁后得到了魏忠贤赏识,而其本人秉政又多迎合魏的意志,尤其是为魏忠贤撰《生祠碑》,成为士林之耻。而我国的传统观念谓人品就是字品,因此前人对张瑞图的书法颇有微词也不足为怪了。如果客观地来看张瑞图的书法,其奇逸纵横之气,确实在钟王之外,独辟蹊径,写出了自己的书法面貌。
纵观张瑞图《后赤壁赋》手卷,笔势矫健跌宕,锋芒凌厉,方笔多于圆笔,一扫元明俏媚之书风,虽未入神,已属不朽之作。
在章法的结构布局上,张瑞图与明末书家的革新群体一样,也崇尚字距紧、行距松的章法安排,但对于手卷来说,在纵势上已较难体现一泻千里之气概,但为了避免行距缺少变化而导致的呆板之弊,张瑞图采用了不等距的创作手法,以造成行与行之间横势的跳跃和连贯。有时又间以字形的大小,线条的粗细变化等手段,使整体章法流动着一股生气。他有时又偶尔将纵势之笔延长(如揖、车等),以与下字之起笔承接,从而弥补了纵势不足的缺陷。在结体上《后赤壁赋》也很有特点,明末几位草书大家都基本上采用了左伸右缩的手法,从而字的平衡以达到结体奇险的目的。而张瑞图则反其而道行之,基本上采用左右对称,横平竖直的结体手法,在字的内部达到了高度的平衡,这从笔画较多的“浅”、“鹤”、“壁”等字中可窥其一斑。在用笔上,张瑞图深得方笔之妙,用力劲健,有时也用圆笔以避免锋芒太露。张瑞图在运用方笔时还是坚持用中锋的,因而线条浑厚,斩钉截铁。起笔与收笔的露锋使整幅作品充满奇逸之趣,同时在横平竖直的运笔中左右摇曳,深得运腕之法。但是其一味横撑,缺少含蓄静穆的笔意,也难怪历代书家戴上有色眼镜来评论其书法而忽视了他在书学上的创新。
学习张瑞图的书法,必须从笔法开始,在熟练掌握方笔法的基础上,才能写出其草书的姿态,要是不注重笔法,仅学其字的形态,就可能滑入丑怪一路且毛病丛生,软弱无力,前人称张瑞图草书初学孙过庭《书谱》后学东坡草书《醉翁亭》,也就佐证了张瑞图在用笔上下了很大功夫的,这一点读者必须自明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此帖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