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魂依旧守边关--受降城汉军遗骸DNA考古纪要

一、事件梗概

2009年,俄蒙联合考古队在蒙古国南戈壁省发掘了一座名为'巴彦布拉格要塞'的遗址,经学者们考证,认为此城市遗址正是西汉时期由汉朝所建的受降城(当时这里属于汉朝领土),而在城内,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座乱葬坑。考古专家认为乱葬坑内遗骸属于驻守汉代受降城的汉军士兵,他们是在一次残酷的战斗中战死的。

欧洲生物学家们测试了137个欧亚草原古代样本的DNA,其中2个样本来自蒙古国南戈壁省巴彦布拉格遗址乱葬坑,经专家判定为2000年前在战斗中阵亡的汉军士兵遗骸。

二、DNA数据也支持两具遗骸为受降城汉军

1、y染色体与母系线粒体数据:

汉军一:父系O2a1c1a1a1a1e-F4062,母系D4a

汉军二:父系O2a2b2a-F871,母系D4b2b2b

O2a1c1a1a1a1e-F4062属于O2a1c1-F11的下游支系。是中国最常见的三大超级父系祖先中的O2a1c1-F11这支。

父系类型O2a2b2a-F871属于O2a2b-P164→O2a2b2-AM01822的下游支系。现代分布以中国中东部偏多。

同时,这两个样本的常染检测结果也告诉人们,两千年前的汉代士兵与现代华北汉族人在基因上并无区别(见下饼图),两千年来,在这片土地上一直生活着同样的一群人。

2、常染色体数据

汉军一,常染色体K12b数据

汉军二,常染色体K12b数据

三,蒙古国南戈壁省巴彦布拉格要塞遗址

(汉受降城)考古纪要

2009年,由俄罗斯和蒙古国考古学家组成的“中央亚细亚”联合科考队,对位于蒙古国南戈壁省的巴彦布拉格(Bayanbulag)西汉要塞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此次发掘围绕遗址的三个地点展开:1号发掘地点,发现有大量中国古代士兵的遗骸;2号发掘地点,对墙体及土窑洞进行解剖,发现有夯土墙体和利用土坯砖垒砌而成的内廊墙体以及土窑洞;

注:中国考古专家早在2007年就提出,此地应是汉受降城,建于公元前105年。

1、考古摘要

在2号发掘地点发现横向三道土墙.在两墙之间的通道中,约两平方米的面积内,发现有8件铜弩机。在沟底层发现大量的铁斧、锸、缸、刀和锄头,除了陶片外,数量最多的当属动物的骨骼,其中狗的骨骼最多,包括两具完整的狗骨架。还有铁铤铜镞铁质甲片。此外还找到很多铁质劳动工具,铁锅碎片和缸等。更为重要的发现是,陶土制成的封泥.用于密封官方文书的印记。极有可能此土窑是用来当做储物仓库之用。

第1发掘地点是一个不规整的坑,内有大量人类遗骸(M:1)。从坑中共清理出20具成人骨架和33个骨骼部位。所有的骨架和骨骼部位都有蓄意肢解和切割的迹象。很难解释那些不完整的骨骼或者单独的身体部位,是否是在埋葬之前就已经腐烂肢解了。虽然骨骼的保存状况不是很好,但是仍然能够在骨头上看到清晰的被锐器(剑或者刀)切割和砍砸的痕迹。例如.19号尸骨.在腰椎部位被折断,身体被一分为二下半部分缺失。

可以想象我们所面对的不是肢解的尸骨,而是一场残酷的大屠杀 S18号尸骨向我们揭示死者是被活生生砍死的(图四)。尸骨躺在地上残存的上肢骨旱抬起状态护在脸上。手臂前端残缺,很显然是被砍掉了。另外两个例子(S5,S7),腿折叠压在身子下,脚处于盆骨下方(图五)。这意味着这些死者在死亡时,呈跪立的姿势。很有可能这些人是经历过残酷的战役后被匈奴杀死的。

除去人骨外,还发现有戟、马辔构件和带扣,以及带有青铜扣首的刀,此刀是特意放置用来陪葬的,据此可以推测埋葬死者的应该是自己人。通过摆放在死者旁边的这一套金属器物,我们推断死者生前是一个骑兵(汉代骑兵通常会持长戟)。

注:类似的墓葬坑,发现于另外一座汉代遗址--陶卜齐古城,位于呼和浩特市榆林镇附近,也就是汉代的定襄郡安陶县。也有一处汉代埋葬阵亡将士的乱葬坑。

出土遗物

陶器所有陶器均发现于城址内,以带有布纹的灰陶残片为主。很多器型都有口沿。发现的器型有:盆、釜、罐、甑、瓮,还有器型较大的鼎。金属生产工具 发现有锸、镐、斧、釭(车附件)錾、刀、釜等(图七,8-10、12)。

武器、坐骑装备和铠甲 共出土300余件铁铤铜镞,还有戟、铁马辔构件、铁甲片、弩机、长剑、两枚铜扣、青铜带钩、剑柄首、青铜环、青铜和铁质镦、铜铃铛、铜锅残片(图七,1-7、11;图八,1-3:图九-图一二)。

带有文字物品出土四枚青铜印章(图八:58-10),还有封泥(图八,4;图一三)。在2号发掘地点还发现带有汉字的陶片。此外在发掘区域内还发现有近20余枚五铢钱(图八.6.7:图十四)。

所有这些出土物都明确带有汉代的文化特征,”距此城最近的一处汉代城址是70公里外的朝鲁库伦城(Chulun herem),意译为石头城,同属于外围防御系统”。在那里同样发现有陶器、弩、铁甲片、镞、战刀、铁铲等”。

根据巴彦布拉格要塞的文化内涵来推测,其年代为公元前1世纪,从汉武帝统治末期到汉宣帝时期。

受降城应该位于鸡鹿塞的西北方,光禄塞的外围”。'朔方军向西北方向出征,返回的路线应途经受降城'。因此可以推断受降城的位置不在朔方的正北,而应该是在西北方向。公元前81年,单于将军队部署在受降城附近来抵御汉军。因而受降城不可能位于汉军控制的领土内,也不应该属于汉外围防御体系。公元前71年,汉军发起了一场针对匈奴大规模的征伐,在田广明的率领下从西河出发到达受降城”。过黄河和五原境,同时在田顺率领下另一支也开始出发,向北挺进。这也正是鲍桐所推断的,受降城的地点应该在黄河河套的西或者西北部,长城以外。

通过考古专家研究,可以勾勒出一个汉武帝时期边境防御的新路径(图一五)。汉军的行军路线,是从五原郡和朔方郡出发,经鸡鹿塞,从西河郡过眩雷塞,经距外部防线70公里处的受降城,然后分兵两路,分别向西和向北讨伐匈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