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唐代长安四次沦陷背后的原因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军事强盛,四夷宾服,和汉朝并称汉唐。但是就这样一个强大的王朝,其都城长安却在没有任何抵抗的情况下,先后在唐玄宗、唐代宗、唐德宗、唐僖宗时期四次沦陷,皇帝仓皇出逃,令人大跌眼镜,称为极不光彩的一面。
西汉200多年中,长安从没有被攻占过,皇帝更没有出逃过。即使在人们心中积贫积弱的宋朝,宗泽、李纲等也组织了东京保卫战,数次击退金人进攻。明朝寇准组织的北京保卫战,更是击退了蒙古人的进攻,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因此,唐朝长安的四次沦陷,的确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为了解开这个谜题,今天笔者试着从唐长安城布局特点和相关历史背景中探索长安四次沦陷的原因,希望可以给大家一点启发。
一、唐长安城规模宏大,城周长将近八十里,防线太长不利于防守。根据现在考古挖掘,唐长安城南北8.7公里,东西9.74公里,周长36公里多,面积84平方公里,除了皇宫,全城被分为108个坊,整齐划一,状如棋盘,其中位于中央的朱雀大街,宽达150米。长安城内人口超过了100万人。这个城市规模是宋朝开封城的1.7倍,是明南京城的两倍,明清北京城的的1.45倍。古代的城市攻防战,防守一方需要在城墙上部署大量兵力,不然进攻一方很容易集中兵力攻克一个缺口,从而导致城市的失陷。
唐代长安城平面图
唐长安城的巨大规模,城墙周长将近八十里,很难部署如此多的兵力,如果兵力不足,就会顾此失彼,很容易让进攻者各个击破。就像万里长城,虽然长达万里,无论是在汉朝还是明朝,都没有挡住匈奴人、蒙古人以及满洲人的进攻,防线太长了。
二是长安城的布局中,皇城没有位于中央,而是位于整个城市的东北部,没有外城保护。中国朝代的都城,一般采用套娃是的设计,最里面的是皇帝居住的紫禁城,再外边是宫城,最外边是外城,主要用于防御外敌。
北宋的开封城
明清的北京城
这样设计的好处就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最安全,外敌在攻克外城和宫城前,皇帝都是安全的。如果皇帝要出城,就必须经过宫城和外城。而唐朝长安城的设计确实有点奇葩,整个宫城位于长安东北,大明宫更是独立于整个长安城,这样皇帝居住的地方就直接暴露于外,缺少外城和宫城的保护,所以皇帝每次听到敌军攻破潼关或者邻近长安,就匆匆忙忙外逃,而且外逃线路十分方便,根本不需要通过长安城内。所以每次皇帝外逃,很多市民甚至官员根本就不清楚。
三、唐朝天宝以后,实行重边政策,精兵强将均部署在边境重镇,朝廷兵力主要禁军,没有战斗力。天宝以后,唐玄宗有了吞并四夷的想法,于是在北方设置了平卢、幽州、河东、朔方、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等节度使,镇兵达49万,而帝国都城仅有9万禁兵,即北衙十六军,类似于仪仗部队,平时吓唬下人还行,战斗力不强。
天宝十大节度使分布及其兵力
后期更是雇佣的市井无赖做禁军,根本没有任何战斗力。安史之乱发生后,由于没有精兵强将均在边疆,开始只能让封常清到洛阳临时募兵六万抵御安禄山,结果可想而知,三战三败,丢失洛阳。又让高仙芝率京师禁兵和新募兵11万防守潼关,又因为宦官谗言,杀高仙芝,让哥舒翰代替。后来,朔方、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等兵回援后,唐朝才逐渐有了优势。所以,唐玄宗在听到潼关二十万大军被安禄山叛军打败后,首先想到的就是逃跑,因为手里面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依靠了。唐德宗时期,神策军使白志贞召募的禁兵都是市井富儿,虽然名在军籍受给赐,但是身居市廛做买卖,相当于吃空饷,禁兵虽然名义不少,但实际上都是空额。所以泾源兵叛乱时,唐德宗召集禁兵,竟然一个都没有来,没有办法只有跑路。到了唐僖宗,朝廷的神策军基本上是长安富家子,平日华衣怒马,凭势使气,但是从来没打过仗。当听到要出征抵御黄巢时,吓得直接哭泣,竟然以金帛雇病坊穷人代替出征,这些人竟然连兵器都拿不动。你说黄巢来了,皇帝不跑怎么办?
四、唐朝中后期大部分是奸臣和宦官当道,乱军来了首先考虑的是保命,而不是抵御,缺乏像宗泽、寇准这样的忠臣。唐玄宗以后,朝廷开始重用宦官高力士、杨思勖等,直接突破了唐太宗定的宦官不能超过六品的规定,为唐朝中后期的宦官专政埋下了种子。唐玄宗后期,又宠信杨国忠,搞得朝廷污染瘴气。
即使安史之乱发生后,杨国忠首先考虑的并不是平乱,而是考虑自身安危,还和哥舒翰斗法。潼关失守后,引诱唐玄宗南下入蜀。唐代宗出逃,更是因为宦官程远振隐蔽消息导致吐蕃快到了长安,唐代宗才知道。黄巢攻陷潼关后,田令孜拥唐僖宗入蜀,投奔他的兄弟西川节度使陈敬宣。四次皇帝出逃,每次大部分官员都没有跟着皇帝出走,而留在京师,更没有组织抵抗而是选择投降,有的主动迎接,例如唐僖宗金吾大将军张直方帅文武数十人迎巢于霸上。有的直接接受敌人的官职,这在唐玄宗、唐代宗、唐德宗、唐僖宗时都有,就不详细说了,很少大臣为唐朝组织抵抗。
五、唐朝中后期的皇帝缺乏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帝王气度,面临突发事件往往陷入慌乱,缺乏应对手段。汉武帝太子叛乱时,丞相刚刘屈氂开始也是吓跑了,但是年近古稀的汉武帝却临危不乱,按部就班的安排平乱,而且还专门从甘泉宫回来,亲自到建章宫平乱,很快就平定了太子叛乱。
唐太宗知道突厥颉利可汗率几十万人到达长安便桥后,亲自帅军阻击,并于阵前责备颉利可汗,令其退军。但唐朝后期,包括唐玄宗已经没有了这样的气度。遇到问题后,首先惊慌失措,也没有好的处置措施,甚至是措施失当,令结果变的更坏。例如,唐玄宗坚持让哥舒翰兵出潼关,导致大败潼关失守。唐代宗听到吐蕃已到便桥,仓猝不知所为,立即动身逃跑。唐德宗看到泾源兵列阵丹凤门后,仓惶出逃,没有任何处置措施,大臣建议杀掉朱泚,唐德宗竟然说来不及了,可见其慌张程度。结果,五千泾源兵轻易就让朱泚控制了。如果唐德宗临危不乱,处置恰当的话,根本不会发生出逃的事情。唐僖宗也是在黄巢进攻潼关的气候,仓惶不知所为,等潼关被攻破后,又是急忙逃跑,昼夜不停,以至于大臣都跟不上他。
附件:唐代长安四次沦陷情况
公元756年五月,哥舒翰率二十万大军出潼关,全军覆没,唐玄宗听到消息后,率杨国忠等亲信以及太子、嫔妃、部分皇子和公主仓惶出逃,百官和市民逃匿山谷,没有一个人组织抵抗,贼将张孝哲兵不血刃的占领长安城。
公元763年十月,吐蕃攻击泾州,由于宦官程远振隐瞒不报,吐蕃过了汾州,朝廷才知道,又是京师震骇,百姓逃窜。吐蕃就到了便桥后,唐代宗仓惶东逃陕州,官吏藏窜,朝廷六军逃散。
公元783年十月,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将兵五千到长安,因为不满意朝廷奖赏,已经出城的泾源兵反会长安叛乱,在丹凤门外列阵。唐德宗仓惶西逃至奉天,全程无人抵抗,导致叛军让朱泚掌握,占领长安城。
公元880年十一月,黄巢攻克潼关后,唐僖宗带领五百人,在田令孜的保护下逃入四川。黄巢穿着黄金甲,乘坐肩與进入大摇大摆的进入长安,百姓夹道观看,没有一个人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