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之战:中原沦丧的确定
1644年5月,在山海关大战中惨败的大顺军队,主动撤出了固守无望的北京。从山海关追击而来的清军,顺利的占据了前明王朝的首都。一场迅猛而惨烈的追击战,就此展开。兵败如山倒的李自成,被如同疯狗般紧咬不放的清军,来了一场同时间的赛跑。
最终,双方在扼守中原与关中要地的潼关,展开决战。这场战役的结果,不仅决定了李自成集团的最终命运,也必将左右整个中原大地的未来。
李自成的明眸
明末荷兰人笔下的大明朝陕西省
从兵败山海关开始,李自成就下决心放弃北京。不仅是因为这座庞大的城市,在军事上难以防御。也是由于自己的精锐部队在山海关城下,折算殆尽。何况,常年的战乱与暴敛,已经使得整个直隶地区都非常残破。继续留在山东与强敌的清军对抗,无异于自取灭亡。
在这样的窘境下,李自成不仅退出了直隶,也将河南大部分地方,拱手相让。当地迅速被乘虚而入的清军先锋占据,却在无形中加重了清军的后勤负担。与此同时,李自成继续加强自己在关中的大本营防御,并督促恢复生产,以便在即将到来的乱世中,继续占据一席之地。
被李自成寄予厚望的西安城墙
他甚至还制定了一个南下长江流域的战略计划。打算绕开张献忠为所欲为的四川,占据长江中游的荆湖地区。如此一来,便可在清军兵锋停顿时,直取南京,控制江南宝地。为了在北方地区拖延清军的进一步行动,他还调遣了自己所剩不多的残余力量,裹狭着大量投靠自己的前明官军,布防于山西和陕北两地。
如果李自成的计划得以实现一半,那么历史的进程将大为不同。闯军能以古老的关中为基地,以晋绥与荆湖为两翼,进退自如。若真是夺了南京,那么以宽厚的条件招纳郑芝龙之流,也不是问题。
李自成前后的路线是他战略计划的体现
回光返照的闯军
理想中的李自成
可惜历史的进程就像人的命运一般,不可捉摸。入关的满清势力,绝非满足于一隅之地的关外强权。
从皇太极执政的时期开始,大量以大一统为唯一世界观的汉臣,就充斥着清廷。而今,执掌满洲皇权的人,又是野心勃勃的摄政王多尔衮。所以,大清朝从未有可能想往日的辽金一样,停下脚步。他们在当年的10月就从北京,四处出击。
多尔衮的野心促成了清军坚定灭明的决心
巧的是,清军的中原战略与李自成针锋相对:
北路军以阿济格为首,包括了吴三桂、尚可喜和唐通的前明降军。他们将按计划攻取山西与宁夏,最后进军关中。
南路军以多铎为首,包括了汉军中投诚较早的孔有德与耿仲明。他们将按计划南下江南,一举歼灭内部失和的南明弘光政权。
起初,这两路军队都进展顺利。在吴三桂与尚可喜的帮助下,北路清军很快就招降了山西各地的前明军队。而南路的清军,也几乎是兵不血刃的向前挺进。但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李自成,迅速调集3万整编的精锐,发动了闯军历史上最后一次东征。他们成功击败了一支投靠清军的前明军队,包围了黄河下游以北的沁阳。
发现形势不对头的清廷,迅速下令两路兵马向西合击李自成。李自成自知不能抵挡,又面临着北方防线的重压。于是在这一年的12月,撤回了关中。他一方面继续以偏师防御陕北的延安,一方面又以主力镇守要地--潼关。
李自成的东征促使清军对其进行重点打击
雄关下的对峙
老照片中的潼关古城
一直到此时为止,李自成都准备将战略重心放在北方的延安。这既是因为攻略陕北的阿济格部队更多,也是因为他对潼关及周边地区的防御很有信心。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关口之一。潼关在汉朝时地位凸起,取代了大名鼎鼎的函谷关,成为了关中门户。从此,这里便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先后经历了数次大战。从这里突破的军队,不少在后来都问鼎中原。最差也是将关中,蹂躏一番。
所以从明朝立国起,潼关就被当做国防重点工程来建设。习惯于终身军户制度的明朝,专门在当地成立了潼关卫。新修建的潼关防御工事,得益于当时兴起的砖石诸城风俗,是史上最为坚固的一座。火器的大量运用,也让明朝的潼关城墙,有部署火药武器的能力。加上古老的投石器依然活跃在明代的军事手册上。我们可以想见,任何进攻潼关的军队,都将面对前人所不能承受的密集火力。
从卫星地图上可以看出潼关的地形险要
因而,向西进攻的多铎,在12月22日抵达潼关以东10里后,只能选择就地扎营。他的军中有当时东亚地区最好的满洲八旗骑兵和步兵,还有部分蒙古八旗协助。但被清廷同样视为精锐的八旗汉军,尚未赶到。这些由孔有德与耿仲明率领的汉军,主要是制造和使用火器的炮兵部队。其中的老兵接受过葡萄牙人的训练,并对新锐的红衣大炮了如指掌。
明朝的红衣大炮部队有不少直接投靠了满清
李自成在接到清军逼近潼关的消息时,正在向北进军。他亲自指挥的部队,依然以骑兵为主要进攻力量,并有前面官军班底的步兵辅助。这支3万人的力量,是闯王最后的希望。现在,他不得不放弃支援延安的战事,急行军去增援潼关。潼关当地的守军仍有数万,但以流寇、土匪和前明弱兵构成。指望他们坚守到底,是非常不现实的事情。
主力损失惨重后的闯军 成分更为复杂
激战高地
清军的八旗骑兵与步兵
1644年12月29日,马不停蹄的闯军主力,抵达潼关。李自成当即决定对等待炮兵的清军,展开进攻。麾下大将刘宗敏,率领主力步兵出关,占据了关口前面的小山。这样可以预防清军直接攻城。居高临下的位置,也有利于在之后的战斗中,占得先机。
多铎马上看出了闯军的策略,并迅速予以回击。护军统领图赖,率骑兵100精锐骑兵,向已经在山顶列阵的闯军发起冲击。这些身披重甲的满洲骑兵,虽然装备了威力较大的清弓,但从不怯于近身肉搏。他们的箭雨洗礼和反复冲击,完全吸引了闯军的注意。山海关之战中,正是这些关外骁骑,对李自成的部队大开杀戒。所以后者对于类似的威胁,格外小心。他们所剩不多的重步兵依然倚着常盾,单手持枪。后排的弓弩手则依次射击,希望阻退敌人。
冲锋的八旗骑兵
但清军真正的攻击力量是前锋统领努山、鄂硕等人率领的步兵。他们在骑兵吸引闯军注意力时,成功的从侧翼上山。早就习惯于在满洲山林间战斗的清军步兵,几乎人人都是射箭好手。前排的身披重甲的武士,还装备着长矛与砍刀,近战犀利。他们的突然杀出,让闯军步兵措手不及。后者基本上以明朝军队为样式组建,后排弓弩手缺乏好的护具与武器,非常害怕与敌军贴身交战。于是,在清军步兵和骑兵的两面围攻下,闯军步兵开始溃退。潼关以南的高地,被清军控制。
此后的几天里,双方都按兵不动,在各自的营地内,迎来了惴惴不安的新年。心急气躁的李自成,非常不希望这样危险的静态对峙出现。他在1月4日晚上,派出部将刘芳亮的数千部队,进行夜袭。
这一招对于军纪散漫、战斗力废弛的前明官军,或许非常有效。但清军一直有着严格的营地管理制度,并在营地周围挖掘壕沟,构筑土墙、鹿角和盾牌防御。因而,闯军的夜袭被严阵以待的清军,轻易击溃。不死心的李自成,在此后的两天里,继续组织失败的夜袭。或许在他看来,利用黑暗中的混乱,是成分复杂的闯军击败精锐八旗的唯一选择。
雅克萨之战的清军营地与围城工事
两个时代的较量
老照片中的潼关东门
接连三次夜袭的失败,让李自成觉得进攻清军,已经无法逼退对手。所以在之后的几天里,他禁止手下继续做无谓的出击。
闯军转而开始在潼关城下,掘壕固守。他们使用沿袭了2000年的古老战地工程学,在营垒前挖掘壕沟,并将挖出的黄土转而累成护墙。这样,清军就无法发挥骑兵冲击优势,步兵也将陷入守军的多层火力。即使部分壁垒被攻克,守军也能从身后的潼关城楼上,倾斜火力。
虽然明朝的西北军队,缺乏火绳枪一类的先进武器,但却拥有大批前明留下的土质火器。其中包括了原始的单管手炮、三眼铳、虎尊炮、火箭,以及100年前开始大量装备的弗朗机轻型火炮。其他原始武器自然有西北边军惯用的弓箭,土制的大将军炮,以及还在发挥余热的手拉式抛石器。甚至还有百余年前,在西安偶然发现后,进行复制的宋代神臂弩。
明朝时期的旧式火铳与火绳枪
有了如此丰富的火力配置,加之精心构筑的阵地工事,李自成决心在潼关死守到底。他的守军虽然阵战吃力,但却拥有着传统中国武器库内的全部精华。在他与他的幕僚看来,没有人能够承受这样的火力打击。就是今天很多中国网络上的明朝粉丝,都会对这样的配置,赞不绝口。
然而孔有德与耿仲明的汉八旗炮兵,在1月9日抵达了潼关。经过2天的侦查和准备,清军在11日展开猛攻。二十年前才传入中国的红衣大炮,在这一天的攻坚战中,大发神威。汉军炮兵在闯军所有武器的射程之外,构筑了炮兵阵地,并将原本用于海上远程交战的炮弹,轰入后者的壁垒。守军虽然火器众多,却被射程更远、精准度更高的红衣大炮,打的毫无还手之力。抵御轻型武器的土墙,也根本挡不住欧式火炮的铁弹。
明朝时期的弗朗机火炮
趁着闯军焦头烂额之际,清军步兵发起总攻。他们推着攻城用的盾车,缓步前进。后排的步兵则张弓拉箭,以密集的箭矢,压制闯军。李自成的部队,依然在重炮威胁下坚守阵地,并开始使用手里的一切武器还击。但粗制滥造的前明火器,对于特制的盾车,效果有限。清军连续不断的箭矢,也射的他们抬不起头。甚至,汉八旗部队也拥有不少旧式的明朝火器。在逐步压制对方势头后,被拉上前轰击守军。
明朝最早进口的二手红衣大炮
眼看全军即将奔溃,李自成只能使出最后一招。300名闯王麾下的最精锐骑兵,从壁垒间的通道杀出,冲击清军步兵。同时,另一支部队从北面出击,对攻城部队进行侧翼夹击。前者在遭到汉军火绳枪轮射与八旗骑兵的反冲锋后,迅速溃败。后者则遭遇到了负责外围警戒的蒙古八旗。一番短促而血腥的马上厮杀,闯军丢下人马尸首,奔逃而去。
损失惨重的闯军,只能撤出阵地与营垒,躲入潼关城内。清军继续以红衣大炮射击,让守城部队的武器,无的放矢。
蒙古八旗确保了清军的最后胜利
尾声
清军问鼎中原已经板上钉钉
这天晚上,更让李自成心惊胆战的消息传来。北路清军由阿济格率领,已由山西保德州渡过黄河,进入陕北。害怕西安遭受突袭的他,随即带领所剩不多的残兵,向西逃窜。第二天,被留在潼关的7000守军,开城投降。关中的大门,被强大的清军,强行叩开。
李自成再次开启了他非常熟悉的逃生之路。但潼关的损失,让他已经没有多少可用之兵。清军在追击到西安后,发现当地已经没有防御。匆忙逃跑的闯军,连已经打包好的粮草辎重,都全部丢弃。自此,纵横半个中国的李自成势力,基本上是退出了争霸中原的舞台。李他此后的垂死挣扎,基本上都与丧家之犬无异。
然而即使如此惨败,李自成与他的闯军表现,依然胜过南方的数位王爷及数十万明军。前者不是戏迷废宅,就是跑去缅甸赌博消愁的废柴。后者不是一触即溃,就是集体跪舔新主的软骨头。这个瞬间,决定中原命运的几波人,可谓是高下立判。(完)
欢迎关注搜狐号:冷炮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