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庭丨当传统遭遇到爱心
当传统遭遇到爱心
作者:张玉庭
A
传统的力量是极其强大的。
请看一个铁证:在安徽歙县的棠樾村,有一组多达十数座、高达十余米的古老牌坊,这就是的著名的贞节牌坊群。
清一色青石造就,背阴处长着厚厚的青苔,用阴冷恐怖的色调显示着它的古老与威严,自然,它也昭示着封建道德是多么的深重如山,多么的充满了可怕的血腥味。
比如那座“鲍文临妻节孝坊”所旌表的汪氏,自打25岁死了丈夫,就矢志守节,按照封建礼教的规定,凄然洗尽了脸上的脂粉,含泪脱却了华丽的衣衫,一直默默地守着空房,直到默默地死去。于是,一个苍白的死也便换来了一座拔地而起的沉甸甸的牌坊!据《歙县志》记载,仅在裳樾一村,鲍氏贞女就有59人之多,天!59个活生生的生命,就这么成了封建道德的殉葬品。
于是,面对顽石造就的阴森森的贞节牌坊,人们分明闻到了一股浓重的血腥味。
奇怪的是,想必封建时代也打过雷,但那雷却从不曾击倒过棠樾村的贞节牌坊!这贞节牌坊的坚不可摧性,的确令人刮目。
自然,这就是传统的力量。
B
那么,当传统遭遇到人们的爱心,又会怎么样?
请听故事。也是在古代,有一位年青妇女,丈夫刚死不久就要求改嫁,为什么?因为丈夫的弟弟年方十八,尚未成家,公爹正置壮年恰逢丧偶,自己又偏偏年青貌美,如此三口之家,两男一女且都是单身,呆下去实在是进退维谷,举足艰难,如果惹出什么风言风语,岂不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于是,为了征得“父母官”的认可,她立即给县太爷写了份“请示报告”,文曰:“翁壮叔大,瓜田李下,三口之家,当嫁不当嫁?”那县太爷倒也通情达理,即刻批曰:“嫁”。于是,有父母官认可,这女子成功走出必须“从一而终”的死局并很快改嫁,一举摆脱原来的困境。
如此看来,我们的古人颇为讲理,并不曾死守封建礼法,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他们不仅敢于挑战封建道德,且办事颇为“雷励风行”,很有点“马上就办”的利索劲。比如,那女子的“请示报告”,写的简洁明快,全无拖泥带水之晦涩感,再看那县太爷的做法:办案时瞄准的是事实而不是所谓的三纲五常,其批示是何等斩钉截铁,何等具体明确,全无故弄玄虚,装腔作势之臭架子。
自然,这是爱心的胜利!较之传统,它更有温暖的亮色!
文/张玉庭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金秋文学》™ 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文责自负
图片及音乐版权归原作者,文章如非原创首发,请联系我们删除,商务合作请联系我们
《金秋文学》™ 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