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降19℃,最强寒潮来了!下周昆明速冻,晴天戛然而止…
这周昆明的天气
都是艳阳高照
趁着大太阳
赶紧洗、晒冬衣吧
因为
下半年来最强寒潮要来啦!
最强寒潮来袭!
9成国土冻成一团
根据中国天气网发布的信息显示:11月4日起,我国将迎来下半年来最强寒潮天气过程,此轮寒潮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降温剧烈,部分地区还将出现较强雨雪天气,可谓来势汹汹。
随着寒潮逼近,11月4日起大风、雨雪、降温将悉数而至,我国从北至南超9成国土都会受到这股下半年来最强寒潮影响,冻成一团。
寒潮将如何影响我国?
根据该网站推出的
“全国寒潮进程图”
让你一眼get
最强寒潮何时影响到你家
从该图不难看出,此次寒潮天气预计11月8日(下周一)影响到滇中区域的昆明,玉溪等地。
而未来7天的天气预报也显示:昆明的晴好天气到本周末戛然而止,下周一,最高温预计会下降10℃。
此轮寒潮来势汹汹,其影响范围、持续时间、降温程度都将实力碾压10月中旬的下半年首场寒潮,不可同日而语。
为何此轮寒潮如此凶猛?中国天气网首席气象分析师胡啸分析,首先,大量冷空气堆积在北极地区;其次,近期受乌拉尔山暖脊的影响,暖空气抢占了北极冷空气的地盘,使得冷空气南下,在西西伯利亚地区继续大量聚积,导致南下冷空气势力十分强大。
寒潮“待机”超一周
最低温将大面积创新低
除了影响范围广,此轮寒潮的“待机”时间也很长,对我国大陆的影响将超过一周。胡啸介绍,这轮寒潮影响之所以“战线”持久,一是由于冷空气从偏西路径影响我国,从新疆北部开始,自西北向东南移动,速度较缓慢;二是,在冷空气东移过程中,有高空槽演变为冷涡,导致其移动速度进一步减慢,且长时间徘徊在我国内蒙古到东北一带,这样的天气形势将引导补充冷空气源源不断地加入并南下,因此拉长了这轮寒潮过程的整体影响时间,寒冷绵绵不绝。
保暖装备快准备起来吧!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查世美 摄
从降温程度来看,此轮寒潮影响前后气温反差十分强烈。中央气象台预计,寒潮影响期间,我国大部地区气温将先后下降8~10℃,西北、华北、黄淮、江淮西部、东北地区南部等地部分地区降幅可达12~14℃,局地降16℃以上。冷暖逆转多在1到2天内完成,多地将经历“一夜入冬”“隔日入秋”等换季式降温。
此外,本周末到下周初,中东部多地最低气温也会陆续刷新下半年来新低,北方大部最低气温将跌至0℃以下,江淮、江南、西南地区东部最低气温大多降至个位数,而华南不少地方最低气温也会降到15℃左右。
寒潮推动季节转换
北方或全面入冬
此轮漫长的寒潮过程还将推进我国季节版图的变化,寒潮影响过后,我国北方大部或将全面进入冬季,夏季的踪影在我国内陆地区将“难再觅”。
胡啸提醒,本次寒潮过程在雨雪方面的表现也较为明显,冷空气在东移过程中有充分的时间和暖湿气流配合,因此带来的降水范围会很广泛,甚至可能有地面低涡系统发展,配合水汽输送给东北、华北、黄淮等地,带来雨雪天气。
相信大家对上月的降温
记忆犹新
而这次寒潮号称
下半年来最强
该怎么准备
就不用多说了吧
不少人都觉得
今年的天气波动大
冷热切换快,
那么
这种波动会持续多久呢?
今冬明春的天气如何呢?
近日
专家学者对今冬气候趋势
进行了会商、研判……
今冬气候预测:
发生极端强降温可能性大
近日,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在北京组织气象业务、科研和高校专家对今冬(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全国气候趋势进行会商,经分析研判,形成主要预测结论:
今年冬季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频繁,势力偏强,中东部地区气温总体以偏冷为主,降水总体呈北多南少分布。
2021年12月全国大部气温接近常年同期(1991-2020年平均)或偏高;2022年1-2月冷空气活动将明显转强,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可能较常年同期偏低,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东部、新疆北部等地可能出现阶段性强降温、强降雪过程,西南地区东部和江南西部等地可能发生阶段性低温雨雪冰冻天气。
具体预测情况如下:
今年冬季我国中东部气温总体呈偏冷特征,季节内冷暖波动大,降水总体呈北多南少分布。
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平均气温距平预报图
今年冬季气温阶段性变化特征明显。
2021年12月,除东北、内蒙古东部等地气温偏低外,全国其余大部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
2022年1-2月冷空气活动将明显转强,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可能较常年同期偏低,发生阶段性极端强降温事件的可能性大,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东部、新疆北部等地可能出现阶段性强降温、强降雪过程,西南地区东部、江南西部等地可能发生阶段性低温雨雪冰冻天气。
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预报图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冬将形成一次弱至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但其后期演变趋势和气候影响还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同时,鉴于影响我国气候的因素非常复杂,加之近期气候波动性增大,预测难度大,气象部门将密切监视天气气候变化,加强分析研究,及时提供滚动订正的气候预测。
来源:国家气候中心、中国天气网